提起台州大陳島和一江山島,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並不陌生,關於它們的故事從小到大不知道聆聽過多少回,可是直到步入知天命的年紀才有機會去看看它們,這一次蜀黍終於在一個冬雨綿綿的日子裡踏上了大陳島的土地。
大陳島分為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從台州椒江碼頭坐船一個半小時,便抵達了下大陳島。那天蜀黍一下船便望見了戚繼光的大型雕像,這才想起來,小時候聽到的有關戚繼光抗擊倭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離開碼頭我執意要步行去梅花灣,因為在船上聽老鄉說:在大陳島走走路才是最恰當的出行方式,那樣才能觸碰到它的歷史,也才有機會與小島安靜地交談,即使是環島一圈也才區區14公裡,但是這14公裡裡卻訴說著大陳島所有的歲月。
在去往梅花灣的路上,我見到島上很多的老房子,它們屋頂瓦礫上都零零散散地壓著許多大石頭,由此我猜測這是防止遇有颱風來襲時,避免瓦片被吹飛的一種土辦法。在眾多的老房子裡,有老鄉指引給我說「其中的一座就是蔣經國的故居」。我於是就走進去看看,那段歷史便躍然出現在眼前。
大陳島的歷史中,遠的不必說,在民國初期它便是台州地區最繁華的海上集鎮,那時候島上原住民就超過萬人,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當時這裡的漁獵資源是多麼地豐富。
後來,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殘餘部隊把大陳島當成了反攻大陸的據點,在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解放了大陳島附近的一江山島,那就是著名的「一江山島戰役」。駐紮在大陳島上的國民黨殘部一看大勢已去,在美帝的協助下,很短的時間內將大陳島上的1.8萬人全部撤離至臺灣。
國民黨在臨行前對大陳島的設施及民居進行大肆的破壞,留下的是滿目蒼涼和無數的地雷。當時殘留下來的有些民居中,餐桌上的飯菜還是剛剛上桌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的撤離是多麼地匆忙。正如現在身在臺灣的大陳島人思念家鄉的悲涼心情,他們說:「沒想到,一上船就是一生」。
以上訴說的是大陳島的解放歷史,還有一段歷史我們更不能忘記,那就是大陳島的開荒史。1956年響應國家號召,467位有為青年率先登島,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開荒歷程。他們用了5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全新的大陳島。
在1960年墾荒隊宣布解散的時候, 仍然有100多名隊員選擇留在大陳島,他們決心要為大陳島的建設奉獻終身。也正是因為他們付出的青春和血汗,才有了大陳島如今的繁榮和美麗。那天蜀黍冒雨來到了墾荒紀念碑所在地,聆聽大陳島的墾荒故事,不禁感動得老淚縱橫。
如今的大陳島保留了最恬淡、最純樸的漁家風情。它氣候宜人,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6%,年平均氣溫16.7℃,具有典型的冬暖夏涼的亞熱帶氣候環境。島上有號稱「東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巖,還有碧水細沙的帽羽沙、烏沙頭海濱浴場以及風景如畫的屏風山、浪通門、高梨、下嶼龍洞等眾多海上奇觀。
蜀黍這一次的大陳島之旅,不僅深入了解了它的歷史,也感受到了波瀾壯闊的海島風光及島上人民的熱情。可以這樣講:大陳島因其歷史的厚重感而令人著迷、因其風光的秀麗而令人神往、因其豐富鮮美的海鮮而令人難忘。所以,蜀黍一定會再來,找一個溫暖的夏天,帶上家人小住上一段時日。
蜀黍在這裡寫了很多的文章、拍攝了很多的視頻,但是仍然覺得不過癮,依然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跟你交談,蜀黍願意蹲坐在溫暖陽光下的一處牆角兒,坐在小板凳上,慢條斯理地再給你講講最新的旅行故事,也許這一講,就是一生!請你關注我吧,我們路上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