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讀者說不喜歡冷清秋,因為她「說話不招人聽」、「做事不懂人情世故」,怎麼看怎麼都不討喜。
然而《金粉世家》原著中還有另外一個姑娘,也是我行我素、說話做事不按套路出牌,在讀者眼裡卻是「耿直可愛」。這個姑娘,就是吳藹芳。
同樣都是有「鋒芒」的一面,為什麼兩人的風評會相差這麼多呢?
細看原著才發現,原來還真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值得我們深思。
01 遭遇耿直girl,追求者:我太難了
吳藹芳是在《金粉世家》原著後半部分才出場的人物,是大少奶奶吳佩芳的妹妹,作為女儐相參加了金燕西與冷清秋的婚禮。
男儐相之一的美少年衛璧安對她一見鍾情,為了追求愛人,一向靦腆如女子的衛璧安居然主動託關係加入了吳藹芳所在的美術會,以期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吳衛二人正式對手戲一開始,吳藹芳的個性就充分展現了出來。
說話太直接,不拐彎。衛璧安進入美術會的第一天,出於常規禮節,衛璧安向同事們謙虛地說道:「我不懂什麼,還請多多指教」。
這原本是一句很常見的客氣話,通常大家都不會較真,頂多說兩句「哪裡哪裡」「太謙虛了」之類的場面話也就過去了。
不料吳藹芳當場一本正經地指出:「以後說話不要客氣,一客氣起來,大家說話都要受了拘束。」
說話時,吳藹芳的語氣一定是嚴肅認真的,不是玩笑口吻,因為在場的同事安女士的內心第一反應是:「對於一個生朋友,哪有用這種教訓的語氣去和人說話的,不怕人家難為情嗎?」
確實,如果是熟人之間,吳藹芳這樣說話並不為過;但對衛璧安這樣的新朋友,就很容易落下「不會說話」 之嫌了。
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某天,衛璧安忙完會裡的工作,順便來到附近的公園茶社,打算簡單吃點東西充飢。
此時恰好吳藹芳也到了公園,得知衛璧安還沒吃飯,吳小姐豪爽地表示「我來請客」,隨即唰唰唰迅速點單。
書中描寫了一個細節:
衛璧安身上,一共只帶一塊錢,見吳藹芳寫了幾樣,既不便攔阻,又不知道開了些什麼,將來會帳掏不出錢來怎麼好?這就不敢把作東的樣子自居了。吳藹芳談笑自若。一點也沒有顧慮到別人。
衛璧安是個有名的窮學生,剛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為了省錢不浪費,把茶社的菜單拿在手裡「反覆斟酌」也遲遲沒想好點什麼。不料吳小姐一到,風風火火點了很多菜。
儘管吳藹芳說了「我來請」,但從衛璧安的角度上講,一方面是第一次與自己喜歡的姑娘一起吃飯,另一方面畢竟也有男子的尊嚴與面子問題,如果讓人家姑娘買單其實是很下不來臺的。
也許衛璧安此刻寧願餓著肚子陪吳藹芳喝茶聊天(畢竟茶錢自己請得起),或者她打個招呼就忙自己的事情去。
不過吳藹芳自己卻一點都沒意識到衛璧安的窘迫,談笑自若,揮灑自如。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還在後面。
由於兩人談話投機,於是飯後二人又在公園裡繼續散步聊天。每次走到靠近出口的大路時,衛璧安都以為該說再見了,但吳藹芳意猶未盡,只管自己繼續走。衛璧安也「只好跟了下去」。
就這樣,吳藹芳一次都沒問過衛璧安累不累,也一次都沒問過人家是否著急回去,兜了一圈又一圈。
最後還是吳藹芳終於發現「太陽在西邊,要落下去了」,醒悟時間不早,兩人這才揮手道別。
也是幸好衛璧安體力不差,而且的確誠心追求,否則大概這一次過後就打了退堂鼓。
02 是不是真的「反套路」,看行動勝過看口號
吳藹芳很有點現代人口中「又美又颯」的味道。不搞虛情假意,不玩表面功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有自己的善惡標準。
然而同樣都有「耿直」的一面,女主冷清秋卻常被認為「情商低,假清高」,卻幾乎沒人指責吳藹芳的性格不討喜呢?
細細品讀終於明白:因為吳藹芳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而冷清秋卻時常「打臉」。
吳藹芳讓別人說話不要客氣,不要扭捏矯情;她自己也真的這麼做了。與衛璧安在公園吃飯,她敬酒,添飯,聊網球,聊健康,瀟灑坦率,見解獨到。吳藹芳不喜歡繁文縟節的虛禮,所以她與衛璧安後來並沒有操辦婚禮,而是以「吃便飯」的名義請親友相聚在飯店,席間簡單宣布了婚事,並很快就雙雙出國去了。
反觀冷清秋,一方面她瞧不起紈絝子弟的聲色犬馬,在語言上清高鄙薄;一方面卻抵擋不住富貴生活的吸引,在行動上背道而馳。
有兩件事可見一斑。
第一件,「借首飾」與「收項鍊」。在金燕西追求冷清秋的時候,曾單獨向冷太太表示如果冷清秋需要什麼首飾,他願意從家中取來借給她用。
冷太太后來向冷清秋轉達了金燕西的美意,冷清秋卻不領情:「分明是賣弄他有家私,帶著瞧不起我們」。
此時的冷清秋,表現出的是對紈絝子弟的不屑,以及自己的傲氣與敏感。
不料沒過幾天,金燕西在她生日這天,送上一掛昂貴的珍珠項鍊作為生日禮物。冷清秋前幾日的高冷態度忽然就沒了:
她用兩個指頭將珠子捏了起來,先掛在手腕上看看,回頭又掛在脖子上,把鏡子照了一照,便對冷太太道:「這掛珠子真好,恐怕比梅小姐的那一掛,還要好些。」
雖然嘴上說這禮物太貴重不能收,卻捨不得立刻退回去,一天挨一天,模模糊糊終於還是收下了。
其實,十七八歲的女孩子愛美愛首飾,本也是人之常情;收追求者的禮物,也不算了不得的錯誤。
但冷清秋先對別人「主動借首飾給她」表示不屑,再對別人「送首飾給她」愛不釋手、含糊收下,就顯得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了。難怪會讓人讀著不舒服。
第二件,「自立」與「接受幫助」。婚後某天,夫妻兩個聊天,冷清秋慷慨激昂地表示:「生存現在的時代,只應該受人家的欽仰,不應該受人家的憐惜。人家憐惜我,就是說我無用。」並認為,即便是朋友之間善意的幫助,也有「瞧不起人」的嫌疑。
這話雖然稍嫌偏激,但聽起來倒也算得上獨立女性宣言,讓人心裡油然而生幾分敬佩。
不料緊接著的對話又讓人哭笑不得:
燕西一拍手道:「糟了,在未結婚以前,不客氣的話,我也幫助你不少。照你現在的理論向前推去,我也就是瞧不起你的一分子。」清秋笑道:「那又不對,我們是受了愛情的驅使。」
前腳才說做人要自立,不該接受幫助;後腳就用「愛情」的名義給自己曾經接受大量金錢與禮物的行為開脫。
雖然可以理解冷清秋說這話時的心情,但這份「雙標」也實在有點明顯。
你我皆凡人,誰都會有「不得已」;偶爾向現實低低頭,其實並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如果說一套,卻又做另外一套,得了便宜還賣乖,就難免別人會有看法了。
03 志氣源自底氣與能力,從容平淡其實也美麗
吳藹芳與冷清秋,這兩個姑娘都有「耿直」、「鋒芒」的一面,風評卻截然不同。
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第一,理想當然可以有,人設當然也可以立,但前提一定要有相應的本事與底氣。
吳藹芳不拘小節,我行我素,是因為她知道自己有「言出必行」的底氣。身為吳家的小姐,財力與家世都確保她有能力為自己的「耿直」買單兜底。
她說的話,不是作秀,不是起誓發願,而是真正說到就能做到。
而冷清秋則心有餘而力不足,想清高、想自立,偏又割捨不下心頭一點欲望。
結果,理想很豐滿,扭頭就被現實打了臉。
第二,人生難免有不如意,與其將最後的幾分倔強都用在嘴上,不如坦然面對並承認現實。
固然,人生在世,誰都不想墮了自己的志氣,但只憑著喊口號是沒用的。
嘴上痛快一時,行動卻跟不上,仍舊於事無補,反而讓自己心裡擰巴,甚至因「說一套、做一套」而貽人笑柄。
《幸福的陷阱》一書告訴我們:只有當人們能夠開放地去體驗和感受自己的一切想法與情緒,才有可能真正和那個巨大的、可怕的失落握手言和。
能做個強大的人固然好,但不夠強大卻也是更多普通人的常態。
與其只能憑藉語言找一點優越感,不如坦然接受現實,慢慢積累、天天向上。即便只是守著眼前的現實,過個歲月靜好的平淡日子,普通而從容,又有何不可呢?
做真實的自己,無論轟轟烈烈還是恬淡平靜,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