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愛情流傳千年,老少皆知,那就是《鳳求凰》。人們感嘆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愛得深沉,然而我每次讀到這個故事,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總之,就是心裡不舒服,為卓文君感到不值,對司馬相如感到失望,怎麼都喜歡不起來。
這兩個人的相遇,一直被傳為佳話。
卓文君住在臨邛,父親卓王孫是當地有名的富豪,據說家裡的傭人就有八百,想想這八百人要住多少房子,就知道卓文君家多有錢了。
司馬相如住在成都,二十多歲依然一窮二白,窮得叮噹響。
本來這兩個人八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年司馬相如受朋友臨邛縣令邀請到臨邛小住。卓王孫宴請縣令,對於縣令的朋友司馬相如當然也沒有怠慢。
有意思的是,司馬相如故意稱病不去,朋友沒辦法,只得親自去請。讓一個縣令親自去請,這一下,司馬相如可謂出盡了風頭。
他這一招確實比較高,不費吹灰之力就受到了重視,卓文君就是這時候注意到他的,專門躲在屏風後偷看,想知道這個讓縣令親自去請的才子到底有多出眾。
司馬相如知道卓文君在偷看,於是受邀撫琴時,就彈了一首代表男歡女愛的《鳳求凰》。
司馬相如明明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卓文君,而且他不是本地人,應該對這個名字也不熟悉。可是他怎麼就知道卓文君躲在屏風後偷看,並且屁顛顛地要為對方彈一首《鳳求凰》呢?
大家一直認為他們是一見鍾情,可我覺得,卓文君對司馬相如可能是一見鍾情。可司馬相如對卓文君,分明是蓄謀已久。
畢竟,卓文君躲在屏風後能看到司馬相如,但司馬相如看不清楚卓文君啊,連真面目都看不清,鐘的哪門子情?
卓文君有過一次婚姻,丈夫死後她就住在娘家,而且還有才名。一個有才氣又漂亮的小寡婦,必定是很多人議論的對象。
那時的司馬相如窮得要命,想娶一個富家千金不容易,想娶一個有錢又有才還有貌的就更不容易。而卓文君有過一次婚姻,在有些人眼裡,就是折價的。
所以,司馬相如大概早就動了這個心思。才會在卓王孫請吃飯時,故意稱病不去,讓朋友親自去請,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來。又在連卓文君面都沒見過的情況下,彈了一曲《鳳求凰》表明心跡。
對於當時的卓文君來說,可以挑選的結婚對象確實也不多,而且寡居幾年,又天生浪漫,應該很缺愛,她周圍也沒有讓自己可以傾慕的人。司馬相如雖然窮,但確實有才氣,而且一表人才,沒有婚配。這樣一個人第一次來家裡就表達傾慕之情,女人的虛榮心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
彈了一曲還不夠,宴會結束後,司馬相如又通過卓文君的婢女傳達了自己的心意。具體是什麼心意,書上沒有說,但可以大致猜出來。應該是先表達傾慕之情,然後裝可憐,說自己窮,連彩禮都拿不出來,根本配不上她,只能有緣無份來生續情緣了。
因為卓文君收到他的心意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連夜收拾東西,私奔到了司馬相如那裡。
什麼情況下,男人向女人求愛,女人不是開心地等他上門提親,而是決定私奔呢?肯定是知道他娶不起,知道父母必定反對嘛。
所以我推斷,司馬相如在轉達心意時,很雞賊地透露了自己窮,娶不起的信息。如果卓文君嫌他窮就此作罷,那也就罷了,萬一這女人孤注一擲非他不嫁,那就賺大了。
卓文君從小沒吃過錢的苦,所以把錢看得很淡。既然你娶不起,那我跟你私奔就是了。
世人稱頌卓文君勇敢,敢於衝破世俗,然而在今天看來,卻多少有些莽撞,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一個見了一面的男人,連上門提親都不願意,她居然就深夜跟人私奔了?
我覺得這個跟古代那些文學作品也有關係。古代男人特別喜歡誇獎私奔,比如紅拂夜奔,比如《西廂記》裡的崔鶯鶯,都是對一個窮男人死心塌地,不顧一切地奔赴而去。
這也好理解,男人總希望自己哪怕一窮二白,最美最有才的女人還是願意不要一切跟隨。男人做起夢來,一點都不比女人遜色。
在這樣的氛圍薰陶下,讀過書的卓文君應該把私奔看作一件很高尚的事,畢竟,男人們已經把它渲染得又酷又勇敢。
卓文君私奔到司馬相如那裡以後,按照正常的邏輯,如果愛一個人,就不應該讓人家名不正言不順,更不應該打斷人家的親情。可是司馬相如不管這些,他帶著卓文君連忙趕回了他的老家成都。
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拐騙。知道人家父母不會答應,所以趕緊跑回成都,遠離卓家人,然後把生米煮成熟飯。
這種行為,可以說極度自私。他考慮的從來都是白到手的白富美老婆能不能留住,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不要給老婆一點體面,要不要讓老婆再鄭重考慮一下。大概知道,鄭重考慮的話就沒他什麼事兒了吧。
卓王孫知道這件事當然氣啊,司馬相如太混蛋,女兒太不爭氣,那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切斷經濟供給。你要嫁給窮小子可以,別指望老爸拿錢養你們。
司馬相如在外面人五人六的,可是家徒四壁,連飯都吃不上。最初的激情過後,卓文君坐不住了,人總不能活活餓死,乾脆我們回臨邛吧。
兩個人回到臨邛,賣了車馬,買下一家酒店。卓文君每日站在櫃檯前賣酒,司馬相如和僱工們一起洗酒器。
挺自力更生的,這一段也一直被傳誦。
但為什麼不在成都自力更生,偏偏跑到臨邛自力更生呢?
看看當時人們的議論就知道了。卓王孫那麼有錢,卻讓女婿女兒賣酒討生活,實在是為富不仁啊,實在是沒有一點父愛啊。
你看,輿論壓力都跑到卓王孫那裡去了,害得老人家都不好意思出門。可人家做錯什麼了呀?女兒被人拐走,還得承受非議。
卓文君並不是糊塗人,她不知道這些嗎?肯定知道,只不過,她把愛情放在了家人之上,或者說,窮怕了,希望父母資助。
不管當壚賣酒的主意是誰出的,總之兩個人意見一致。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兩個都有一點自私。
果然,卓王孫最後妥協了,給了女兒一百家奴,一百萬錢,還給她準備了出嫁用的衣服被褥和各種財物。
卓王孫妥協,一是面子,二是對女兒的愛。他終究是捨不得女兒吃苦。一個女人一生中遇到的男人,除了父親,真沒有幾個人是捨不得你吃苦的。
拿到錢以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也不待在臨邛了,立即回到成都買房置地,從此過上富裕生活。
你看,賣酒的時候跑到臨邛,有錢了跑回成都,所以,他們當壚賣酒的舉動不是逼迫卓王孫就範是什麼?那一出就是演給卓王孫看的。
我都替卓王孫感到不值,這都攤上的是什么女兒女婿呀。
也因此,我對卓文君並沒有太多的好感。私奔是她自己的決定,可她承擔不起貧窮的後果,到頭來,又跑回來逼父親拿錢養她和老公。
如果她私奔以後,自己承擔一切後果,哪怕窮,我對她也會多幾分敬佩。只是,她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呀,如果有些事情你不能承擔後果,就不要去做,否則只會連累最愛你的人。
歷盡千辛萬苦,鬥智鬥勇,終於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司馬相如又可以吟詩作賦,開始往仕途上發展了。
不能否認的是,司馬相如確實有一定的才華,一篇《子虛賦》便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被加官進爵,從此風光無限。
這個時候,他不需要再依靠老婆了,也離開卓文君到京城大展鴻圖。
後面的劇情實在太老套太狗血了,不過是男人有錢有勢以後,愛上了別的女人,想要納妾。而且還不明說,偏要寫首詩讓人猜。
打得如意算盤估計就是:這事兒你主動提吧,這樣才顯得你寬容大度。
可惜,卓文君並不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前面我就分析過,她也是一個有點自私的人,所以她寫詩給司馬相如,說: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然後又說了一大堆自己的思念與心寒。
她的這些詩都很出名,詩名分別是《白頭吟》《怨郎詩》《訣別書》。僅從這些詩名裡就可以看出來,她是有怨的。
是啊,她當初私奔嫁給一無所有的司馬相如,並且夫妻合夥坑了娘家的錢。如今有錢了,他卻愛上別的女人,怎麼能不怨呢?她本來是想要跟他白頭到老的呀。
正是這幾首詩,挽回了司馬相如的心,讓他放棄了納妾的念頭。
人們一直說,這幾首詩寫得太情真意切,讓司馬相如回憶起了往事,所以回心轉意。男人要是那麼容易回心轉意,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愛情悲劇了。
司馬相如能回心轉意,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卓文君有才情,這幾首詩讓司馬相如自嘆不如,並且也覺得羞愧。畢竟,老婆比自己有才華,還是值得珍惜一下下的。
第二個原因則藏在卓文君的詩裡。就是那句「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這句詩,是我佩服卓文君的地方,別說古代女子了,就是現代女人,面對老公移情別戀,有幾個人敢硬氣地說」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你是不是真打算離婚不要緊,關鍵是,你有沒有敢於離開任何人的姿態?卓文君有,而且很關鍵的一點,家裡的錢財都是卓文君的,如果卓文君真離開,司馬相如生活質量會大打折扣,畢竟要損失好大一筆錢啊,就算再娶,也不一定有人會帶給他這麼多錢。
而且,輿論對他也不利。畢竟,當初他們賣酒時那麼高調,所有人都知道卓文君跟他共過苦,若因為納妾逼得老婆離婚,他得被唾沫淹死。他走仕途,還是要注重名聲的。
所以,一看卓文君這麼硬氣,容不下他納妾,權衡一下,當然留住婚姻比較重要。
哪有什麼回心轉意,不過是權衡利弊,不過是因為卓文君自帶身家,而且抓住了他的軟肋。如果卓文君一窮二白你看看,再好的文採也不一定能挽回司馬相如。
到最後,拯救卓文君的,還是父親給她的錢財。
卓文君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再加上她本身也足夠勇敢,所以這一招成功降服了司馬相如,據說,以後司馬相如一直很老實,兩個人真的白頭到老了。
司馬相如肯老實,大概也是知道卓文君並不好惹。她能夠給他財富,也隨時能夠拿回去。她才不是那種裝大度離了男人不能活的軟弱女人。
也正因為這一點,讓我覺得卓文君是很與眾不同的。她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看中的男人馬上就要,沒錢就逼父親拿錢,男人敢變心就敢收回自己的愛和錢。
私奔的女人都沒有好結局,而卓文君能有一個相對好的結局,應該跟她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如果你有卓文君這樣的手段和狠心,嫁給什麼樣的男人都不怕,如果沒有,還是好好挑吧,別搞什麼一見鍾情就私奔。
圖為焦恩俊/樸詩妍版《鳳求凰》,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