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中的納米技術: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人工視網膜液體假體

2020-12-24 騰訊網

近日,義大利技術研究所(IIT-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的研究取得了一種人工視網膜液體假體的革命性發展,這種假體可以對抗諸如色素性視網膜炎和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會導致視網膜感光器的進行性退化,從而造成患者失明。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

該研究代表了視網膜修復的最新技術,是該團隊在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基礎上對其2017年開發的平面人工視網膜模型的進一步完善(Nature materials 2017, 16: 681-689)。

「第二代」人造視網膜是仿生的,提供了高空間解析度,由一種水組分組成,其中懸浮著光活性聚合物納米顆粒(其大小為350納米,大約是頭髮直徑的1/100),並將取代受損的光感受器。

實驗結果表明,納米粒子的自然光刺激實際上可以激活視網膜神經元,還不會發生退化,從而模仿了健康受試者的光感受器功能。

與其他現有方法相比,假體的新型液體特性可以讓手術更快,並且造成更少的創傷,手術會直接在視網膜下微注射納米顆粒,這些納米顆粒會困在視網膜,並取代退化的光感受器;這種方法還會提高效率。

研究人員收集到的數據還表明,和目前使用的方法相比,這項創新的實驗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法,可以恢復視網膜神經元的感光能力,同時保持其空間解析度,為未來的臨床試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些光敏納米材料的發展還為未來在神經科學和醫學上的應用開闢了道路。

Fabio Benfenati評論說:「我們的實驗結果代表了革命性的進展,突出了納米材料在開發第二代視網膜假體以治療退行性視網膜失明方面的潛在相關性。液體人工視網膜植入物在確保寬視野和高解析度視覺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將光活性聚合物包裹在比光感受器更小的顆粒中,可以增加與視網膜神經元相互作用的活性表面,並且可以輕鬆覆蓋整個視網膜表面,並在單個光感受器水平上縮放光活化。」

Guglielmo Lanzani總結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將納米技術應用於醫學。特別是在我們的實驗室裡,我們已經實現了像微型光伏電池一樣的聚合物納米粒子,它基於生命生物化學的基本組成部分——碳和氫。一旦注入視網膜,這些納米顆粒就會形成與神經元大小相當的小聚集物,有效地表現為光感受器。」

IRCCS Ospedale Sacro Cuore Don Calabria眼科手術部門主任Grazia Pertile補充說:「與平面視網膜假體不同,在視網膜下注射光活性納米顆粒的手術過程是微創的,並且可以隨時間重複。與此同時,它也保持了聚合物假體的優勢,這種假體對進入眼睛的光線自然敏感,不需要眼鏡、相機或外部其他的能源進行刺激。」

本研究以臨床前模型為基礎,未來,進一步的實驗將會為該技術在臨床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和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打下基礎。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phys.org/news/2020-06-nanotechnology-medicine-liquid-retina-prosthesis.html

相關焦點

  • 港科大開發高密度人工視網膜,科幻人造眼成現實
    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通過人造眼睛的機器人可以精準識別打擊目標,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任務,或通過人造眼睛恢復盲人的視力。事實上,這種畫面不僅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在現實中,許多科學家也都在致力於仿生眼的研發,不過如何製造適合人類的仿生眼,尤其是人造視網膜的研發嚴重限制了仿生眼的發展。
  • 科研前線:人工視網膜組裝的EC-EYE仿生眼
    在科幻電影裡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擁有仿生眼的智慧機器人可以實現對目標的遠距離精準打擊;視覺受損的盲人,通過植入仿生眼就能完全恢復視力……不要以為這只是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實際上,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打造如電影中那樣理想化的仿生視覺裝置,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 14歲女孩發明液體創可貼!獲評美國頂尖科學家!網友全酸了!
    近日,一位來自美國的14歲華裔科學家女孩火了。14歲的Kara Fan憑其發明的納米銀液體繃帶,獲評「美國頂尖青年科學家」,並獲25000美元獎金。該液體繃帶可對抗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防止抗生素耐藥性感染。她發明的液體繃帶非常實用。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絲心蛋白的人工視網膜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物混合視網膜,它由絲心蛋白(蛛絲蛋白質)和真正的視網膜細胞組成。這將有助於罹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修復受損的視網膜。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
  • 液體創可貼被發明 一種可替代抗生素治療的新型繃帶
    液體創可貼被發明 一種可替代抗生素治療的新型繃帶時間:2019-11-04 16:51   來源:北晚新視覺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液體創可貼被發明 一種可替代抗生素治療的新型繃帶 據外媒30日報導,近日,美國加州一名14歲女孩在一項全國性的少年科學家競賽中,發明了一種可替代抗生素治療的新型繃帶,在數百名同齡人中突圍奪魁
  • 14歲女孩發明液體創可貼:有效減少抗生素過度使用
    14歲女孩發明液體創可貼:有效減少抗生素過度使用2019-11-04 18:14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遊客責任編輯:caijieren        [PConline 資訊]據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加州一名14歲女孩Kara Fan在一項全國性的少年科學家競賽中,發明了一種可替代抗生素治療的新型繃帶
  • 【精準醫學】納米醫學分會招募開始,搭建跨領域合作生態圈
    納米醫學分會的方向欒萍教授介紹,納米醫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目的是用納米技術對傳統的醫學診療、疾病預防和生物傳感等進行改善。目前,納米醫學已被廣泛用於對腫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進行診療,效果顯著。基於納米技術的醫療設備如分子馬達等也逐漸進入實際應用。
  • 2020版《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發布
    發布會現場(從左到右):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科主任羅盛康、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欒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餘力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欒傑在致辭中談到,相較於2013年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發表的國內首個《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今天發布的新《指南》體現了國際上對人工乳房假體最新的認知,更新了關於假體及隆乳技術的相關信息
  • 科學家研製出絲心蛋白人造視網膜
    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
  • 最新技術指南發布,矽膠乳房假體仍是目前最安全可靠的乳房人工材料
    今天,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發布了2020版《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記者從發布會了解到,矽膠乳房假體仍是目前最安全可靠的乳房人工材料。2013年,針對當時國內假體隆乳術技術不規範、併發症較多的狀況,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整形美容學組發表了國內首個《矽膠乳房假體隆乳術臨床技術指南》,對國內假體隆乳術的技術進步和規範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不過西班牙馬德裡康普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為這種暫時無法治癒的疾病研究新的治療方法。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好消息是,康普斯頓大學的新研究,就致力於使用基於絲蛋白材料的 3D 列印技術、輔以視網膜活細胞,來嘗試整合併修復損傷的視力。與其它病程緩解療法和實驗性解決方案(比如人工視網膜、仿生眼移植、基因療法等)相比,這種新型人工視網膜可以更輕鬆地與人眼嚙合。
  • 著名納米科學家王中林浙大開講:做科研像寫長篇小說
    進入21世紀以來,王中林在氧化鋅這一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發明了納米發電機、為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的建立提供了科學基礎、創辦了《納米能源》雜誌、回國主持創建了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第6個突破——納米新能源的產業化,是他未來5年的工作方向。  這部還遠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是由一個科學家對科學事業的由衷熱愛、蓬勃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進取心寫就的。
  • 蛋白質人工視網膜獲得NASA五百萬美元發展獎以幫助患者恢復視力
    2020 04 10 LambdaVision,一家創新的生物技術公司,開發了一種幫助患者恢復視力的新療法,與合作夥伴Space Tango
  • 全方位賦能|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可佑納米籤署...
    在儀式現場,納米中心崔大祥總經理表示,納米中心布局「一個核心技術、兩個共性技術、三個應用技術」的研究體系。一個核心技術,即研究納米材料規模化製備及分散技術;兩個共性技術,即研究促進新材料的開發和提高傳統產業在市場上競爭力的關鍵技術;三個應用技術,即研究納米材料在環境與能源、生物與醫藥、表面與信息領域中的應用技術。
  • 計算機的發明到CPU,進入3納米的CPU還有可能再邁向皮米時代嗎?
    一,計算機與現在的電腦(cpu)的概念不同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在《十萬個為什麼》中曾經看到過有一種計算機,是用給紙帶穿孔的方法,來進行計算的機器,這應該是最早的計算機了。那麼,這臺計算機是誰發明的呢?起初,這項技術並沒有表現出廣闊的前景。但到了1964年,相較於雙極集成電路,在MOS 電晶體基礎上製作的集成電路擁有更高的密度和更低的生產成本。如摩爾定律所述,集成電路越來越複雜,但如今MOS技術引領了潮流。20世紀60年代末,單一MOS集成電路包含100個甚至更多邏輯門,每個邏輯門又包含多個電晶體,因此這種技術對於製造計算機特別有吸引力。
  • 傲諾拉星熠品牌豐胸假體聯合棉花糖豐胸技術直播展
    在各種豐胸假體品牌中,曼託一直口碑都不錯,這款美國進口的隆胸假體品牌,還可以翻譯成奧羅拉、奧若拉。有三個系列:閃耀、絢耀、璀璨(按照價格由低到高),而如今又出了一個系列,那就是星熠系列,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多方的關注,也是繼閃耀,絢耀,璀璨之後又一爆款假體。它和其他系列的傲諾拉假體有哪些區別呢?
  • 華鈦三維牽手珠江醫院完成3D列印脛骨遠端假體術
    」)與南方醫院聯合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吳鑫華院士領導的團隊合作完成。該患者在2019年夏天無意中發現自己右小腿出現一腫塊,起初並無在意,之後腫塊開始逐漸變大,伴現出疼痛,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甚至還影響到休息。幾經診治無明顯好轉後,患者最終來到了珠江醫院。關節骨科主任醫師林荔軍根據多年的診治經驗判斷,考慮患者脛骨遠端腫塊可能是骨惡性腫瘤。在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後,林荔軍和他的團隊在C臂引導下對腫塊進行了取樣活檢。
  • 科學家研發高仿真機械義眼 視覺功能直逼人眼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發具有可視功能的機械義眼,希望能以此為視覺受損的病患帶來重見光明的機會。海外科技資訊網站「Engadget」報導稱,近日,這項技術取得了實用性突破。
  • 河北日報:納米機器人——小個頭有大作為
    那個『奇點』就在2045年……」近日,谷歌公司未來學家科茲威爾關於「納米機器人」的一番論斷引發熱議。納米機器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體積非常非常小,小到根本看不到的微型機器人。它身材雖小,卻擁有超強的能力。從最直接的癌症治療、藥物遞送、醫學成像,到新一代傳感設備、信息存儲、超導介質、軍事武器,該技術帶來了無限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