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眼更強大!港科大開發高密度人工視網膜,科幻人造眼成現實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通過人造眼睛的機器人可以精準識別打擊目標,完成人類無法完成的任務,或通過人造眼睛恢復盲人的視力。

事實上,這種畫面不僅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在現實中,許多科學家也都在致力於仿生眼的研發,不過如何製造適合人類的仿生眼,尤其是人造視網膜的研發嚴重限制了仿生眼的發展。

在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可以媲美人類視網膜的人工視網膜,由該視網膜組成的仿生眼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人眼看的更清楚。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

對於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來說,眼睛都是最重要的傳感器官,尤其是人類,大約 80% 的環境信息都是通過眼睛獲取。

人眼具有視場寬、解析度高以及對光高度敏感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半球形的視網膜和大量的視細胞——每平方釐米約 1000 萬個。模仿這些特點來創造人工仿生眼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焦點,對於開發視覺假體裝置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視網膜的形狀和構成使人工視網膜的製造頗具挑戰性。

而要想媲美人眼的功能,理論上,仿生眼的各種結構都要和人眼類似,尤其是半球形視網膜。在人眼中,這種半球形的結構可以有效補償成像差異,從而降低成像的複雜性。因此,要想開發優秀的仿生眼,必須先要有優秀的人工視網膜。

而此前,用作仿生眼的人工視網膜,商用電荷耦合器件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主要通過主流平面微加工工藝成型,很難做成人類生物視網膜那樣的半球形。

即使此前有研究者,先將光電傳感器集成於平面剛性基板上,然後將其彎曲成類似人眼的曲面,但是因為需要預留摺疊所需的空間,因此這限制了基板上納米傳感器的密度,無法實現較高的解析度。

為了製造高解析度人工視網膜,範智勇教授及同事展示了一種新設計:一種半球形的氧化鋁上包含了緊密排布的鈣鈦礦光敏納米傳感器,模仿人眼的視網膜(鈣鈦礦是一種頗具潛力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同時,他們還使用由液態金屬製成的傳導線將人工視網膜上的光血信號傳導出來。

由於納米傳感器直接被集成在曲面上,這讓它們可以實現更緊密的排列。得益於此,人工視網膜上的納米傳感器密度高達 4.6×10^8cm^2,遠高於人類視網膜上感光細胞的密度(約 10^7cm^2)。

隨後,範智勇教授開始用這種人造視網膜組裝仿生眼,並進行測試。結果發現,這種人造視網膜在某些指標上與人眼類似或比人眼更強大。

例如,對光的敏感度,從每平方釐米 0.3 微瓦到 50 毫瓦,這種人造視網膜都可以感受到;同時在最低的光強度下,人造視網膜的每個納米傳感器可以檢測到 86 個光子,與人類的視網膜相當。

不僅如此,這種人工視網膜對於可見光譜內所有頻率光都敏感,同時它在接受光刺激後的短短 19.2 毫秒內作出響應,然後在 23,9 毫秒內恢復無效狀態,比人眼視網膜中感光細胞 40-150 毫秒的響應和恢復時間要短許多。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於人工視網膜中集成了大量的納米傳感器,這種視網膜理論上可以實現超過人眼的高解析度成像。

幾十年來的重要突破

雖然,範智勇教授的人工視網膜對於提升仿生眼的整體性能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要將這種人工視網膜應用於市場,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首先,目前這種納米光電傳感器的像素只有 100,這也意味著,這種傳感器的光檢測區域只有 2mm。

同時,這種人工視網膜的製造成本較高,因為要直接製作曲面人工視網膜,因此在往基板上打孔集成納米傳感器的時候需要用到聚焦離子束蝕刻等昂貴加工手段,所以並不適合大規模使用。

其次,為了提高人工視網膜的解析度,還需要減少液體金屬線的尺寸。目前這種液態金屬信號傳導線的直徑約為 700 微米,因此只能實現每 3-4 個傳感器連接一根液態金屬導線,而理想狀態下液態金屬導線的直徑應該與納米線的直徑(約幾微米)相當,從而實現每個傳感器連接一根導線,實現更高的解析度。而減少液態金屬線的直徑是目前這項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

最後,這種人工視網膜的壽命還需要更多的測試。雖然,在研究過程中,這種人工視網膜運行 9 小時後性能並沒有明顯變化。但是,由於電化學設備的性能都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的,因此,有必要確定其有效期的壽命。

不過即使有一些不完美,但無可否認這是仿生眼研發的重大進步。正如來自美國威廉康興大學的學者 Hongrui Jiang 所說的那樣,「仿生眼不是模仿照相機,而是模仿人類複雜的眼球結構和人機互動。範智勇教授的人工視網膜是過去幾十年來,仿生眼開發的重要突破。有了這些進步,我相信,未來 10 年我們可能會親眼見著仿生眼在我們生活中的大規模應用。」

相關焦點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很多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使用仿生眼球的機器人,或者直連大腦、讓盲人重獲視力的人造眼。為了開發這樣的設備,科學家多年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製造球形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視網膜,一直是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挑戰,嚴重阻礙了人造眼實現的進程。
  • 科研前線:人工視網膜組裝的EC-EYE仿生眼
    高性能的仿生眼,必須要以優秀的人工視網膜為基礎。近日,中國香港科學家聯合美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款高密度半球型人工視網膜。研究人員表示,由該人工視網膜組裝的EC-EYE仿生眼,首次在外觀上成功模仿了人眼,某些指標理論上能與人眼媲美。前不久,該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師範志勇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些電線模擬了視網膜上細長結構的感光細胞。他補充道:「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製造一組納米線,形成這個半球形的視網膜?」
  • 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而該研究團隊的方案是,設計一種由高密度(密度高達 4.6×10-8  cm–2,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器密度 10-7 cm–2)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EC-EYE(EyeroChemical EYE),旨在模仿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研究人員利用絲素蛋白和視網膜細胞開發了第一個生物雜交人工視網膜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由馬德裡孔普盧坦斯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進一步解決了老年性黃斑變性(AMD)引發的過敏性問題,這是第一種由絲素蛋白和視網膜細胞構成的生物雜交人工視網膜。 生物混合視網膜是一種細胞療法,通過將健康細胞植入病人的眼睛,重建受損的視網膜。」
  • 蛋白質人工視網膜獲得NASA五百萬美元發展獎以幫助患者恢復視力
    這項新的資金將支持LambdaVision開發首個基於蛋白質的人工視網膜,以為因晚期視網膜色素變性(RP)而失明或失去明顯視力的患者恢復有意義的視力,並後續應用在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 AMD)中,這是55歲以上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 宅家用眼過度,女子視網膜脫離
    金山網訊 被疫情「困」在家中那段時間,每天連刷兩三個小時的抖音視頻成了周女士飯後固定的「娛樂項目」,也正因為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她的雙眼「罷工」了,就連近在眼前的物體也看不清,到醫院一查,發現竟然是視網膜脫離。
  • 醫學中的納米技術: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人工視網膜液體假體
    該研究代表了視網膜修復的最新技術,是該團隊在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基礎上對其2017年開發的平面人工視網膜模型的進一步完善(Nature materials 2017, 16: 681-689)。
  • 陳根:人造視網膜修復損傷視力,為逆轉視力喪失提供可能
    黃斑變性(AMD)由異質、複雜且仍知之甚少的機制引發,是65歲以上人群不可逆轉的視力喪失的主要原因,並影響全球超過1.96億人。通常情況下,患者會經歷視野中心區域的模糊問題。而且一旦損失了視力,就幾乎註定了無法恢復,當前的治療方案只能儘量延緩眼睛向著最終的失明去發展。
  • 科學家研製出絲心蛋白人造視網膜
    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
  • 新型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有望藉助活細胞恢復患者視力
    在近日發表於《神經工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生物混合人工視網膜。眼底照片(中度黃斑變性)與眼球截面圖(來自:美國 NIH 眼科研究所)據悉,衰老型黃斑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種給老年人生活造成嚴重困擾的常見疾病。
  • 無需用眼 大腦直接成像!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見」
    不過,在最新的Science上,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高解析度的裝置,讓更複雜更多像素的視覺重現,成為可能。在之後的驗證中,通過電流刺激,這個裝置,成功讓實驗猴「看見了」。繞過人眼,植入視覺,高解析度?這都是怎麼做到的?就讓我們來詳細看看。繞開人眼的視覺:光幻視繞開人眼產生視覺,是通過一種名為光幻視的生理現象實現的。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用手去輕微摁壓眼珠,是不是能感覺到有光圈?對,這就是光幻視,這是由外界受到了的刺激,傳遞給了大腦,所產生的光感。
  • 無需用眼,大腦直接成像,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見」
    不過,在最新的Science上,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高解析度的裝置,讓更複雜更多像素的視覺重現,成為可能。在之後的驗證中,通過電流刺激,這個裝置,成功讓實驗猴「看見了」。這項研究,是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等院校團隊帶來的。繞過人眼,植入視覺,高解析度?這都是怎麼做到的?就讓我們來詳細看看。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絲心蛋白的人工視網膜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物混合視網膜,它由絲心蛋白(蛛絲蛋白質)和真正的視網膜細胞組成。這將有助於罹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修復受損的視網膜。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
  • 眼藥水的副作用,滋養眼睛還是要補充硒元素
    這樣一來,眼藥水也就成了人們的常備藥物。 眼藥水真的能滋養我們的眼睛嗎? 所以,任何一種眼藥水,哪怕是什麼藥物成分都不含的生理鹽水,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無論多先進的眼藥水,都是「人造」的,它和正常的生理淚液成分還是相差甚遠,都會稀釋淚液中的有益成分濃度,破壞淚液的生理屏障和防禦功能(眼淚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和電解質,例如溶菌酶就可以抑制結膜囊內細菌的滋生)。
  • 千裡眼、順風耳,真的是天方夜譚嗎?
    而人機互動能做的遠不僅如此,今天,小編就和大家進一步聊聊更深層、更先進的人機互動技術,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力量,讓人類超越自身的極限,就像活在科幻電影裡!明東,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天津神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人造肉」從科幻變成了現實:未來食品如何好吃又安全
    約11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刻意栽培或養殖食物,讓一連串偶發的基因突變代代遺傳下去,以創造更方便且豐富的食物。當下,隨著自然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人造肉」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發展「替代肉類」成為了大勢所趨。
  • 香港科大商學院 | 港科大研發全球最堅固的聚合物納米薄膜
    高平教授(左二)、其博士生顧其傲(右二),以及港科大設計與製造服務所的張樹君(左一)和李清(右一)。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極薄的聚合物納米薄膜。這塊薄膜不僅較同一質量(mass)的不鏽鋼堅固二十五倍
  • 2019年終盤點 | 範先群教授:眼腫瘤研究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這4個危險因素,首次建立瞼板腺癌個體化生存預測列線圖模型,可為患者提供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預後指導。研究結果發表於EBioMedicine(IF:6.68)。 瞼板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手術方式包括Mohs顯微手術(MMS)及擴大切除術(W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