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終盤點 | 範先群教授:眼腫瘤研究進展

2020-12-28 騰訊網

盤點2019

展望2020

本文作者

範先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導語

眼腫瘤主要包括眼瞼、眼眶和眼內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腫瘤。眼惡性腫瘤嚴重損害視功能,並向眶周、顱內擴散和全身轉移,危害生命。

眼瞼腫瘤研究進展

瞼板腺癌是眼瞼特有的惡性腫瘤,在我國患者中,其佔眼瞼惡性腫瘤的30%左右,遠高於歐美國家。近年來,隨著診療手段的進步,國際上瞼板腺癌患者生存率得到明顯提高,但中國患者預後近30年無更新數據。此外,瞼板腺癌臨床表現和危險因素多樣,如何評估患者的危險等級是臨床決策的關鍵因素。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對238位眼瞼皮脂腺癌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瞼板腺癌癌患者5年和10年的腫瘤相關生存率分別為88.1% 和 77.9%,較30年前有顯著提高。眼眶浸潤, 腫瘤底部最大直徑, 派傑樣浸潤和初診淋巴結轉移是瞼板腺癌患者生存的危險因素。研究團隊利用這4個危險因素,首次建立瞼板腺癌個體化生存預測列線圖模型,可為患者提供更精確的風險評估和預後指導。研究結果發表於EBioMedicine(IF:6.68)。

瞼板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手術切除,手術方式包括Mohs顯微手術(MMS)及擴大切除術(WLE)。為比較MMS和WLE在治療瞼板腺癌療效上的差異,範先群教授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進行了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建立360例無眼眶浸潤的瞼板腺癌研究隊列。中位隨訪時間5年發現,與WLE組相比,MMS組復發率顯著降低,而轉移和腫瘤相關死亡率無明顯差異。因此,MMS治療無眼眶浸潤的瞼板腺癌療效優於WLE,復發率更低,並可最大限度保留眼瞼正常組織,有助於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皮膚科學會會刊JAAD(IF:7.102)。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眼科葉娟教授團隊建立了基於計算機深度學習的眼瞼惡性腫瘤在病理圖像中的自動化識別與診斷方法。開發一種計算機深度學習系統(DLS),實現從眼瞼組織高信息密度組織病理學切片中自動化識別眼瞼惡性黑色素瘤(MM)。他們回顧性收集155張眼瞼組織HE染色切片千兆像素圖像(WSI),經人工精準標記並切割得到225230張病理切片圖像,用於訓練和測試分類模型,並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在WSI中生成病變惡性概率的可視化熱圖,利用隨機森林模型建立WSI診斷。該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能夠自動檢測識別組織病理切片中的眼瞼惡性黑色素瘤,並可應用推廣於其他腫瘤類型的組織病理學切片診斷。研究結果發表在Br J Ophthalmol(IF:3.615)。

眼內惡性腫瘤研究進展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種起源於視網膜核層的胚胎性惡性腫瘤,多發生於3歲以下嬰幼兒,可單眼和雙眼患病,具有家族遺傳性,是嬰幼兒眼病中性質最嚴重、危害最大的一種惡性腫瘤,嚴重危害患兒生命。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位於13號染色體的RB1基因突變導致,近年來,表觀遺傳學因素被發現參與RB發生和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團隊從染色體構象動態變化入手,率先在12號染色體13.32區域發現新的 GAU1 致病區,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 GAU1招募轉錄延長因子TCEA1至原癌基因GALNT8啟動子區,激活基因表達,促進腫瘤發生。該研究揭示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的染色體構象調控新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Nucleic Acids Res(IF:11.147)。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煙臺毓璜頂醫院眼科梁燕醫生團隊發現,MicroRNA-598通過抑制轉錄因子E2F1的表達和調控Akt信號通路活性,顯著抑制RB發生發展。研究結果發表在J Cell Biochem(IF:3.448)。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是成人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惡性程度高,致死率和致盲率高。約有50%的UM患者最終會發生轉移,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轉移後平均生存時間僅6個月。UM發病由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範先群教授團隊首先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發現LncRNA-ROR的陷阱修飾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Genome Biol(IF:14.028)。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現,LncRNA-ROR核心啟動區和其上遊DNA形成由SMC1蛋白介導的染色體內環構象,從而激活內源性ROR表達,促進葡萄膜黑色素瘤發生,研究結果發表在Mol. Ther(IF:8.402)。

RNA的m6A修飾在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精子發育等過程中起到重要調節作用。範先群教授團隊研究發現,眼部黑色素瘤組織中m6A修飾水平明顯下降。同時,m6A的修飾(Writer)和抹除(Eraser)蛋白顯著影響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增殖與遷移,研究結果發表在Mol. Cancer(IF:10.679)。範先群教授團隊還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lncRNA ZNNT1。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細胞中過表達lncRNA ZNNT1時,能夠誘導自噬關鍵基因ATG12-ATG5融合,引發LC3-II的聚積,促進細胞自噬,並在體內外均能抑制腫瘤與生長,研究結果發表在Autophagy(IF:11.059)。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魏文彬教授團隊通過晶片篩查和分析,發現了若干與葡萄膜黑色素瘤有關的分子,有望為該腫瘤治療和預後評估提供新的靶點和分子標誌物。研究結果發表在J Cell Biochem(IF:3.448)。

其他眼腫瘤研究進展

眼眶神經纖維瘤是良性腫瘤,但呈浸潤性生長,破壞性強,治療十分棘手。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通過研究遺傳性神經纖維瘤病家系的突變特徵,發現了其發病年齡逐步提前,疾病症狀代代加重的特點,同時發現了6種NF1基因新突變,推動了NF患者臨床診療和基因檢測的發展,研究結果發表在BMC Med. Genet。淚腺腺樣囊性癌是成人淚腺最常見的上皮腫瘤,佔淚腺上皮腫瘤的25-40%。淚腺腺樣囊性癌具有易復發、轉移的特點。範先群教授團隊發現,T3a期為預後差異的關鍵時期,需重點關注≥T3a期的淚腺腺樣囊性癌的患者,建議通過介入、手術、放療等多種方綜合治療,提高生存率和保眼率,研究結果發表在BMC Ophthalmol。此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郭波教授團隊發現一些具有抗黑色素瘤生長的新型生物材料,為抗黑色素瘤治療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研究結果發表在Int J Nanomedicine (IF=4.471)。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腫瘤的認識和診療技術的掌握已經不是停留在部位和器官的形態學水平,而是逐漸向細胞學、分子生物學乃至基因組學的分類診斷和治療方向發展。一些感染性致癌因素的鑑定,相關特異性分子標誌物和循環遊離DNA/RNA的檢查、腸道菌群的高通量測序、大分子蛋白結構解析、人工智慧輔助早期診斷以及預後判斷等,顯示出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聚焦這些新興熱點和前沿,大力開展我國眼腫瘤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提高我國眼腫瘤研究的總體水平,更好地服務於眼腫瘤患者。

展望

專家簡介

範先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學科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上海市眼眶病眼腫瘤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眼科視覺科學研究所所長。從事眼科臨床和科研32年,主攻眼眶病和眼腫瘤。牽頭組建中華眼科學會眼整形眼眶病學組和中國抗癌協會眼腫瘤專委會,並擔任組長和主任委員。引領我國眼眶病和眼腫瘤專業走向國際,先後擔任亞太眼整形外科學會主席、亞太眼腫瘤眼病理學會主席,英國皇家眼科學院Fellow和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Fellow Ad Hominem。

相關焦點

  • 2019 ASH 大咖talk|邱錄貴教授:NDMM的治療新進展
    本次大會也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血液腫瘤領域的知名專家,分享最前沿的研究進展。這次的ASH年會在多發性骨髓瘤領域有哪些最新的研究進展呢?我們特別邀請到了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的邱錄貴教授為我們分享本次年會上初治多發性骨髓瘤(NDMM)的最新進展。專家簡介
  • 腫瘤藥物研究新進展: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至31.9%
    9月22日,2020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ESMO)正式落幕,會議期間披露了相關腫瘤研究數據,其中關於腫瘤免疫治療「K藥」的KEYNOTE-024研究對於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更新引發關注:在PD-L1表達陽性(TPS≥50%)的患者中,K藥單藥一線治療將5年生存率提高到31.9%
  • 多篇重要成果解讀腫瘤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3】Cancer Res:揭秘癌基因改變腫瘤微環境促進腫瘤進展的關鍵角色doi:10.1158/0008-5472.CAN-18-3604腫瘤微環境(TME,tumor microenvironment)是液體、免疫細胞及包裹腫瘤的血管所組成的混合體,腫瘤細胞與TME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幫助決定腫瘤的進展和命運;因此,理解TME
  • 深圳先進院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研究員蔡林濤,與集成所副研究員徐天添、研究員吳新宇等合作,在微納生物機器人治療腫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微納生物機器人是微納尺度的類生命機器人,具有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機器人屬性,能夠到達現有醫療器械難以企及的微觀區域,有望革新傳統醫學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 年終盤點:CAR-T細胞重磅研究解讀
    基於此,針對2020年CAR-T細胞療法取得的最新進展,小編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此前研究結果表明,NKT細胞擁有廣譜的抗腫瘤活性。比如,這些細胞能遷移到腫瘤位點,在那裡殺滅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等,而巨噬細胞是一類能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免疫細胞。此外,NKT細胞的激活還能間接促進NK細胞和T細胞所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6.JCI:重大進展!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科學家們近年在環狀DNA/RNA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研究者Yohei Kirino教授表示,目前很多研究都重點聚焦於microRNA分子,microRNA分子非常強大,因為其能沉默信使RNA分子的表達,從本質上轉移由基因組所編碼的特殊細胞元件的產生,這樣研究人員就能用已經建立的方法來對其進行研究,然而研究者還想知道很難捕獲的短鏈RNA到底在細胞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於是本文中他們就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與癌症轉移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成纖維細胞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一種破壞性的角色,在癌症腫瘤中,成纖維細胞會對腫瘤損傷的組織產生反應並誘發炎症,這種炎症會促進腫瘤生長以及在肺部中的轉移。
  •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9:59:43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腫瘤探索研究與臨床試驗中心(EPOC)Hiroyoshi Nishikawa
  •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長徵醫院泌尿外科王林輝教授團隊發表腎臟腫瘤治療重要研究成果 2020-12-14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趙學強:勇做腫瘤免疫研究探路者
    2019年5月,趙學強和分子免疫學專家林欣教授在道培醫院啟動了STAR-T臨床研究。「STAR-T的研究初衷是我們想知道能否將CAR-T與TCR-T結合,形成介於兩者之間的細胞療法,一方面既能驗證TCR序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快速開發臨床應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光熱和光動力協同治療腫瘤新策略降低腫瘤...
    目前納米載體介導的腫瘤光治療,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光熱治療(PTT)和光動力治療(PDT)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光熱治療腫瘤短期效果好,光動力治療持續時間較長。但無論是PTT或者PDT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單模式治療難以徹底根除腫瘤。PTT和PDT協同治療既繼承了光治療毒性低、副作用小的優點,又能使兩種治療方式取長補短,是提高療效和減少毒副作用的有效策略。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前期研究中,解永樹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系統優化電子給體及額外電子受體單元,從拓展 共軛結構和增強分子內電荷轉移 (ICT) 效應兩方面著手,拓展吸收光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小分子共敏化劑彌補卟啉染料吸收缺陷,顯著提升電流。同時,引入多條烷基鏈,抑制染料聚集和電荷複合,有效提升電壓。
  • 2019年度盤點:FDA批准的臨床試驗進展的新藥匯總
    Siponimod(Mayzent) Mayzent是一種用於治療復髮型進展性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多發性硬化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是成人中神經殘疾的最常見原因之一。Siponimods 是鞘氨醇-1-磷酸受體(S1PR)的選擇性調節劑,能有效改善多發性硬化症的疾病進展狀態。
  • 近期肺癌相關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發現,深度學習評分往往與酪氨酸激酶治療患者較長的無進展生存率存在正相關關係,而與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療法患者的持久臨床效益和較長的無進展生存期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後期研究人員還希望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證實這種新型模型的確能作為一種評估不同療法的臨床決策支持工具。
  • 王建祥教授:免疫治療不斷求索,為更多血液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2020年9月25日,備受矚目的中華醫學會第16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在杭州隆重召開,眾多血液領域大咖齊聚會上,分享血液學最新研究成果。近年來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血液系統惡性疾病的免疫治療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均發展十分迅速,血液腫瘤患者有了更多治療選擇,患者生存獲得改善,但治療的療效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 Fat1缺失促進腫瘤惡性進展
    Fat1缺失促進腫瘤惡性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0:40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Cdric Blanpain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易俊林教授:立足指南更新,解析頭頸部鱗癌免疫及放射治療進展
    CSCO頭頸部腫瘤專家委員會對指南更新的工作非常重視,在郭曄教授領導下,組織包括病理、影像、外科、放療、內科的醫生組成的MDT團隊經過多次線上會議討論,最終完成2020年CSCO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的更新(以下簡稱「2020版指南」)。對於新版指南,有哪些值得我們重點關注?頭頸部鱗癌方面有哪些治療策略的調整?我國頭頸部鱗癌放射治療處於什麼水平?
  • 2019美國癌症協會年會(AACR)臨床微論壇—22項臨床研究最新進展
    2019年AACR於4月3日在亞特蘭大完美謝幕。這次盛會囊括了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的最新進展,給人們留下許多精彩的瞬間。在前面,我們介紹了年會上的新藥前瞻、過繼細胞療法(ACT)和腫瘤治療的突破性進展。
  • 年終盤點丨2020非小細胞肺癌進展,肺腺癌領域是個體化治療的『典範』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愛爾蘭癌症試驗肺癌小組主席Dr Jarushka Naidoo在腫瘤學術會議上介紹了2020年肺癌研究的最新進展,報告的重點聚焦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上。2020年NSCLC治療取得的進展主要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領域。
  • 中國血液大咖——王建祥教授深度解析重磅LBA研究!|ASH 2020
    關注醫學界血液頻道,為您360°全方面盤點ASH大會血液領域最新重要進展!2020年12月5日 (美國西部時間) ,第62屆美國血液學會年會 (ASH) 將拉開帷幕,今年會議通過線上虛擬會議的方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