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版《革命之路》:平庸的生活是婚姻最大的敵人

2021-01-08 新京報

「走,我們去巴黎!」上世紀50年代,居住在革命山莊的美國中產家庭女主人愛博,這樣對自己的丈夫弗蘭克說到。她希望可以踏上救贖夢想與愛情、逃脫庸常與乏味的「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也被視為是《鐵達尼號》中傑克和蘿絲愛情的另一種可能。愛博曾經滿懷夢想、渴望著成為演員,她的丈夫也曾經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他們育有兩個孩子,是別人眼中的模範夫婦。但生活顯然沒有那麼簡單,庸常的現實生活將他們牢牢困住——重複的家務活、無聊的工作,還有婚姻中的摩擦和爭吵,這一切讓人心煩意亂……

話劇版《革命之路》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

這個故事首次出版於1961年,《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查理德·耶茨的處女作,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曾獲得過國家圖書獎提名,2005年又被《時代》周刊評為「百大英語經典小說之一」。耶茨被認為是「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也是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耶茨在世期間,從未有一部作品銷量超過12000冊,他雖然在同行中深受尊敬。直到去世九年後,才為大眾所接受。而這一切恰恰說明,這部作品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革命之路》,【美】理察·耶茨 著,侯小翊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3月版。

在相繼推出了小說,和經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之後,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的話劇版《革命之路》,將於8月14日至16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近日,該劇的導演、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姜濤、知名影評人周黎明、同名小說中文版譯者侯小翊、編劇田曉威和出品人汪鵬飛在77劇場舉行了「從小說、電影到舞臺——話劇《革命之路》多元藝術漫談」,探討這部作品對當下社會的賦能與思考。

「從小說、電影到舞臺——話劇《革命之路》多元藝術漫談」活動現場。

二十年前的中國,理解不了《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首次出版於1961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則上映於2008年,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聯袂主演。與小說獲得的諸多讚譽一樣,這部影片最終獲得了三項奧斯卡提名及四項金球獎提名,同時,凱特·溫斯萊特憑該片一舉摘得第66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

電影版《革命之路》劇照。

但是,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看《革命之路》?畢竟,這是一個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美國故事。

身為影評人的周黎明注意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其實跟中國當下有著很密切的關聯——當經濟到達一定水準,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人們會追求更加個人化的理想。這個時候,中產階級曾經帶給人們的物質上的優越,會慢慢變成某種制約。周黎明說,這種感覺類似於今天的我們,如果一對有孩子的中產階級夫妻突然把北上廣的房子賣了,去從未去過的麗江、大理開客棧,「你的鄰居朋友會怎麼看你?」

這種體驗,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也許並不新鮮,但在當時的美國,在當年小說出版的時候,還很超前。周黎明說,當時的美國,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雖然很高,但在中產階級中已經出現了騷動——覺得物質並不能夠滿足所有的追求。查理德·耶茨準確把握到了這一點,而這正是與我們當下的關聯,「他的故事與這些人物有共鳴,這是我非常期待話劇版的原因。」

周黎明說,如果將《革命之路》這個故事放在二十年前的中國,可能多數人都理解不了,只能把它當成外國的東西來欣賞,但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卻非常容易代入。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部作品出版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探討兩位主人公婚姻關係之外的社會意義,是《革命之路》真正可以帶給我們的東西。

是否要對這部作品進行本土化改編,是編劇田曉威最為糾結的地方,但在掙扎、爭論之後,他決定保留小說的原貌:一方面是因為真的被小說所打動,不想去改變它;另一方面,小說雖然說的是美國的故事,但對於現在的中國讀者來說,卻有著強烈的共鳴和共性,「這個時候,將一個美國故事,為觀眾保留一份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會讓觀看人有一種『理性的安全感』,觀看的人也許會更冷靜、更敏感地去接收到小說裡面寫到的東西。」

編劇田曉威。

重新審視生活,每個人都該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姜濤是話劇版《革命之路》的導演,在拿到劇本之後,他認真觀看了電影,閱讀了小說。這部作品,讓他想到契訶夫的《三姊妹》。《三姊妹》在國內上演過很多次,這是一個伴隨著糾結的過程,「總是糾結讓他們靠近我們?還是我們靠近他們?總是有讓作品靠近我們的願望,但是(最終)還是讓我們靠近他們。」

「個人的願望訴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對比兩部作品的異同,姜濤說,《三姊妹》作品裡面描寫的是俄國的上層貴族的後代,主要人物娥爾加、瑪霞和伊麗娜姐妹都精通好幾種外語,但在小鎮之中,會多門外語是一種奢侈,所以她們會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不滿,有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追求和渴望。

而《革命之路》與《三姊妹》有很大不同,寫的是普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夫婦,生活得很幸福,有兩個孩子,買了獨棟的房子。這樣的人群,在今天的中國也不少見,正是這群人,開始對當下的生活有了一種重新審視,想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生活。

話劇《三姊妹》演出照。

除此之外,這部作品還揭示出了生活的殘酷性。姜濤說,小說中的人物有很多,但最終翻譯挑選出了其中三對夫婦作為主要人物:其中一對是由沙溢和胡可扮演的費蘭克夫婦;還有一對中年夫婦,男人類似於「中年油膩男」,雖然夫妻二人似乎親密無間,實際上,男人心裡還有另外一個女性——自己的女鄰居愛博;最後一對是老年夫妻。

姜濤喜歡在作品裡不動聲色的展現出生活殘酷的一面,即便在藝術中看到殘酷可能不那麼盡如人願。「三對夫妻心裡都有同樣的地方,就是嚮往未知的遠方,這是每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成熟的人群,一個成熟的時代,人們內心深處經常會出現的一種聲音,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為什麼要叫《革命之路》?我們又應該怎麼理解其中的「革命」二字呢?

最為直觀的理由,當然是因為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12號公路旁邊的小鎮之上,在這個小鎮之中,有一條路叫作「革命路」。但侯小翊認為,「革命」二字在地理上的地名之外,還指心理上的革命。周黎明補充說:「這裡面的女主角是理想主義者,她相當演員不是很成功,她對中產階級的生活不滿想掙脫出去,這是她內心的革命。」

電影版《革命之路》劇照。

「革命這個詞語之中本身就有變革、改變和追求的意思。」在《革命之路》的同名電影上映後,香港版被起名為《浮生路》,臺灣版則被起名為《真愛旅程》,這兩個名字當然更為符合故事的風格,但姜濤依然選擇了《革命之路》。

在故事中,以愛博為首的女主角,希望改變自己碌碌無為的生活困境,希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這個名字,很好的概括了故事的線索,「我們保留這樣的名字,也是希望大家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該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

這個故事並不反婚姻,平庸才是其中最大的敵人

在講述美國中產階級故事的同時,又該如何避免它變成一種無病呻吟呢?在姜濤看來,他也同樣反感中產階級的無病呻吟,但在另外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去理解他們。這是因為,在中產階級已經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和成熟,而這使得他們更早意識到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姜濤說,這當然並不意味著沒有達到這個經濟水平的人在精神世界就沒有追求,「每個人心裡,都有他對於未來更美好生活的嚮往。」

姜濤注意到,在過去,戲劇表演的主要對象往往是神、貴族、國王等,那麼,為什麼在演莎士比亞戲劇的時候,像普通的馬夫這樣的底層人民也會去看呢?一方面當然是因為他們希望通過一種通俗的方式去了解國王的生活,比如他有幾個妃子,後宮那麼多人應該如何安排?

但在另外一方面,國王的戲中也有夫妻之間的矛盾、爭鬥,也有遺產、巧克力和紅燒肉,包括王冠應該傳給誰,這些都是人性共通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姜濤認為,這正是《革命之路》可以引發更多人共鳴的地方——他們想去巴黎,他們周圍所有人對於他們去巴黎的態度。

在小說和電影當中,故事的結局都非常悲傷,但侯小翊認為,平庸才是其中最大的敵人,「這個故事不是反婚姻的,我覺得這個故事是反平庸的。」

這是一部關注女性,以女性為主線的作品嗎?侯小翊從旁觀的角度出發,認為作者查理德·耶茨當然很關注社會、很關注女性,「他想呈現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一種追求的態度」。侯小翊說,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在經歷了經濟蕭條期以後,美國經濟開始進入近現代歷史中非常好的時期,黑人和女性的地位都有了更高的設定,「在整部作品之中,表現男性的部分會稍多,但更多的卻是用男性來體現女性的內心。」

侯小翊發現,如果比較中美歷史,會發現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要深得多,但在文藝作品中卻「陰勝陽衰」。侯小翊以《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臥虎藏龍》等作品為例,他們的作者雖然是男性,創作出來的女性卻非常有光彩,「《花木蘭》被迪斯尼帶到了世界。我覺得這個故事真諦不在於她女扮男妝,而在於花木蘭做到了大部分男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她同時保留了女性的魅力,她最動人的場景,就是她回來以後穿女裝的樣子。《花木蘭》裡面表現的女性觀點超過西方所有人的觀點:她不是讓女性變成男人,她說,男人做到的事情女人一樣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中的花木蘭。

侯小翊認為,文藝家和哲學家、政治家不同,不應該以一種居高臨下姿態來看女性,「生活中是什麼樣你就塑造成什麼樣子……本身愛博的角色有一點點神經病,但是這種神經病是很真實的,他捕捉到了那個時代的真相,我覺得這就是他的價值。」

記者:何安安

編輯:董牧孜

校對:薛京寧

相關焦點

  • 海口開票|沙溢胡可夫妻檔話劇《革命之路》,直面婚姻圍城
    美國暢銷小說改編奧斯卡同名經典影片榮膺十七項大獎話劇《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話劇由沙溢胡可夫妻檔演繹,直面焦慮時代的婚姻圍城。在別人眼中,他們是令人稱羨的模範夫妻,但大家不知道在貌似美滿的婚姻裡,死氣沉沉的生活早已磨滅了他們當初的追求與夢想,只剩不安而活。
  • 蘇妙玲獻唱|沙溢胡可主演話劇《革命之路》推廣主題曲上線
    7月22日,由蘇妙玲演唱、香港I.M.P音樂工作室創作的單曲《浮生路》(話劇《革命之路》推廣主題曲)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平臺正式上線。話劇《革命之路》根據全球暢銷經典小說改編,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將於2019年8月於國家大劇院首演、11月於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
  • 話劇《革命之路》:沙溢胡可舞臺演「夫妻吵架」
    話劇《革命之路》:沙溢胡可舞臺演「夫妻吵架」 原標題: 昨晚,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姜濤執導的話劇《革命之路》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  話劇《革命之路》改編自理察·耶茨196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對中產階級夫婦在精神的空虛和沉悶的生活中努力試圖掙脫困境卻以悲劇告終的故事。2008年,薩姆·門德斯執導的電影版《革命之路》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四項金球獎提名以及全球十七項大獎。
  • 話劇《革命之路》將開啟全國巡演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白瀛)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的話劇《革命之路》將於11月6日起開啟2020年全國巡演。該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理察·耶茨的同名小說,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姜濤執導。姜濤19日在京介紹,《革命之路》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對中產階層夫婦在精神的空虛和沉悶的生活中試圖掙脫困境、卻以悲劇告終的故事。小說出版於1961年,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2008年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聯袂主演,曾獲三項奧斯卡提名。
  • 經典小說改編話劇《革命之路》和你談談「愛」
    傑克和露絲,你們……全球影迷期盼下,曾經演繹《鐵達尼號》絕美愛情的萊昂納多和溫斯萊特再攜手,共同主演了改編自理察·耶茨同名原著小說的電影《革命之路》,看似圓了不少傑克&露絲CP粉的夢想……但是,愛情的「圓滿結局」或許只是個開局。從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美滿的婚姻不可抗力地產生裂隙,最終何去何從?
  • 《革命之路》|激情溫順而又瘋狂
    婚姻生活是永恆的話題。熱戀中的情侶一頭扎進蜜糖罐,眼裡只有對方,不及考慮其他;而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激情與新鮮感褪去,給兩人留下無限的疲倦,和那些平靜日常下不為人知的暗流湧動。生活的本質是日復一日的枯燥循環,如何才能與枕邊人相看兩不厭?門羅一向擅長描寫這類故事。
  • 《革命之路》:感情褪去轟轟烈烈後,婚姻便是一地雞毛
    這部《革命之路》可能會讓你看到,婚姻裡的瑣碎和艱難。這部影片講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一對美國中產階級夫婦的故事。他們住在名為"革命路"的小區,丈夫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朝九晚五,收入不錯,工作日復一日,機械無聊。
  • 《革命之路》從婚姻中瞥見個人之路
    在看電影之前,我看到過網上的段子,說《革命之路》真正可以說是續演了傑克與露絲的前緣——如果說《鐵達尼號》是一出來浪漫的愛情童話,那《革命之路》便是童話照進現實後的一地雞毛。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大多數人應該都會有觀影同感,哪怕並非踏入婚姻,甚至母胎solo也可以理解,因為根本意義上的矛盾,可能並非局限於想愛的兩人,而是每個從不甘平庸最終或有或無走向平庸的個體。這也是我今天更想通過這部影片表達的,不是關於愛情或婚姻,而是個人的價值訴求。
  • 松子、革命之路、東野圭吾、大宅門……四部大IP話劇將霸臺東藝
    10月23日,張靜初領銜主演《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11月6日,沙溢胡可再度合作《革命之路》;11月13日,東野圭吾本格推理經典之《迴廊亭殺人事件》;以及11月20日,所有人的回憶、國民級大劇《大宅門》……那些為人熟知的故事如何在符合書粉、劇粉期望的同時煥發新姿?全明星陣容演繹的戲劇故事又是否能夠滿足觀眾的期待?相信上海的觀眾能在這裡找到他們心中的答案。
  • 《革命之路》——傑克和露絲的婚後生活
    萊昂納多和凱特的第二次合作——《革命之路》於2008年上映,劇中兩人是一對夫妻,但這次兩人不再向我們展示愛情的甜蜜浪漫·,反而更多的是婚姻的苦澀和悲劇。婚後多年,弗蘭克成了平庸的銷售人員,工作枯燥乏味且毫無激情,愛波的演員之路也發展不順。一次演出回家的路上,鬱郁不得志的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吵,婚後多年的矛盾開始爆發。
  • 松子、革命之路、東野圭吾、大宅門……本周末起,好劇「排隊」登上東藝舞臺
    從本周末起,在未來的一個月中,張靜初領銜主演《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沙溢胡可再度合作《革命之路》、東野圭吾本格推理經典之作《迴廊亭殺人事件》,以及國民級大劇《大宅門》……四部依照小說、電影等大IP改編的話劇作品,將連續四周「霸佔」東藝的周末舞臺,觀眾將目睹書中、電影中的精彩故事變成「現實」。
  • 《革命之路》:凱特·溫絲萊特和萊昂納多再演情侶,卻敗給了婚姻
    我是哈哈醬,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號稱《鐵達尼號》「續集」的電影——《革命之路》,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再演情侶。很多電影都被貼過「情侶看完想分手」的標籤,說實話,看了之後,我也只是覺得,嗯,還好啊,直到這一部《革命之路》的出現,看電影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但故事講的不是槍林彈雨的戰爭,而是鈍刀割肉一般疼痛的婚姻戰爭,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 沙溢胡可合作話劇在探討中產婚姻困境?其實遠不止這些!
    話劇《革命之路》海報。國家大劇院供圖《革命之路》是美國小說家理察·耶茨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的作品,也是其處女作。面對電影版的成功,此次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戲劇版《革命之路》在改編上倍感壓力,據了解,話劇製作方從籌備至今歷時兩年,反覆打磨劇本,多次升級舞臺,並力邀沙溢、胡可夫婦加盟主演。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話劇,《革命之路》要表達的主題都不止於探討中產階級的婚姻危機,了解作品背景能助你更好理解話劇。1.
  • 《革命之路》才是萊昂納多演技最炸裂作品
    萊昂納多在《革命之路》中出演的角色,是一位逐漸在婚姻生活裡失去浪漫與情趣的小職員,與他搭檔的女主角,正是在《鐵達尼號》中與他一起成名的凱特·溫絲萊特。《革命之路》的故事創意與演員選擇,恰好對應了一個命題:假若傑克與露絲成功下船上岸之後,他們會擁有什麼樣的婚姻生活?
  • 絕望背後的《革命之路》:揭婚姻關係的變化趨勢及出口走向
    雖然薛普和米莉並不算是真心相愛的模範夫妻,但至少他們在處理婚姻的溝通問題時,是合格的。二、婚姻的解體崩塌:冒險瘋狂與麻木無我的衝突 電影《革命之路》由理察·耶茨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的扉頁上,是約翰·濟慈的詩:「唉!當激情既溫順而又瘋狂!」
  • 革命之路 | 比起空虛,直面絕望更需要勇氣
    他們不再循規守矩,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欲望,他們開始自由戀愛,傾慕於不平凡的生活。在這種心情下,弗蘭克和艾普爾相遇了。電影《革命之路》因為弗蘭克的扮演者萊昂納多是《鐵達尼號》中傑克的扮演者,艾普爾的扮演者凱特是《鐵達尼號》中露絲的扮演者,所以《革命之路》被觀眾們戲稱為《鐵達尼號》十年後的故事——如果傑克和露絲都活下來並且結婚生子,那會是怎樣一片光景?
  • 《革命之路》:用心理學經典著作 剖析中年婚姻之困
    《革命之路》是一部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等聯袂主演的愛情片。電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與思想變遷的大動蕩為時代背景,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一對中年夫妻面對生活與現實的困頓所做出的努力與掙扎。
  • 當你對婚姻感到絕望,就重看一遍革命之路
    當看了《革命之路》這部電影,徹底讓我閱盡了傑克和露絲婚後的疲憊麻木。《鐵達尼號》與《革命之路》的男女主角,都是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和凱特·溫斯萊特飾演。只是《鐵達尼號》講的是愛情浪漫,而《革命之路》講的是生活婚姻。
  • 《革命之路》:所有分道揚鑣的婚姻,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
    《革命之路》是凱特和萊昂納多在11年後的再一次合作。如果說《鐵達尼號》講的是浪漫至極的愛情,那麼《革命之路》說的就是悲哀至極的婚姻。《鐵達尼號》滿足了我們對於偉大愛情的所有想像——一見鍾情、捨生取義、至死不渝。而11年後,他們又把這樣一部不切實際的幻想毀滅得一乾二淨的《革命之路》送到我們面前。
  • 張靜初演話劇,沙溢胡可夫妻合作,郭寶昌導演《大宅門》,申城舞臺進入忙季
    本周起的一個月內,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將迎來一連四部明星版、大IP話劇,打頭陣的是本周五首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隨後,沙溢胡可合作的《革命之路》,東野圭吾本格推理《迴廊亭殺人事件》,國民級大劇《大宅門》將以每周末一部的頻率登陸東藝舞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IP話劇作品都將首演首秀或本年度巡演重啟放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