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與你胡扯金庸小說
老枯榮,是《天龍八部》中的第二高僧,是世故老人
《天龍》世界,第一高僧,當然是少林寺那掃地老頭。
「第二高僧」之譽,則非枯榮大師莫屬。
老和尚的武功,當不在少林方丈以下。更難得靈臺清徹、世事洞明。以智不以力,兩次挫敗鳩摩智,幾人能夠?
鳩摩智提出以少林七十二絕技換取「六脈神劍」劍譜,我也跟著天龍寺本因等人的思路走,「聽他娓娓道來,頗為入情入理,似乎此舉于天龍寺利益甚大而絕無所損,反倒是他親身送上一份厚禮……不禁怦然心動」。
等讀到了「枯榮七問」:
枯榮大師道:「本因,咱們練功習藝,所為何來?」本因方丈…答道:「為的是弘法護國。」
枯榮大師道:「外魔來時,若是吾等道淺,難用佛法點化,非得出手降魔不可,該用何種功夫?」本因道:「若不得已而出手,當用一陽指。」
枯榮大師問道:「你在一陽指上的修為,已到第幾品境界?」本因額頭出汗,答道:「弟子根鈍,又兼未能精進,只修得到第四品。」
枯榮大師再問:「以你所見,大理段氏的一陽指與少林拈花指、多羅葉指、無相劫指三項指法相較,孰優孰劣?」本因道:「指法無優劣,功力有高下。」
枯榮大師道:「不錯。咱們的一陽指若能練到第一品,那便如何?」本因道:「淵深難測,弟子不敢妄說。」
枯榮道:「倘若你再活一百歲,能練到第幾品?」本因額上汗水涔涔而下,顫聲道:「弟子不知。」
枯榮道:「能修到第一品嗎?」本因道:「決計不能。」
枯榮大師就此不再說話。
真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對這老和尚的智慧見識佩服到五體投地。
最難得,枯榮竟非無情之人:「一隻枯瘦的手指伸到圖上,寫道:『只學一圖,學完再換。良機莫失,凝神觀劍。自觀自學,不違祖訓。』」
這裡,枯榮大師是在與他們大理段家的列祖列宗打「擦邊球」。「祖訓」中根本沒有考慮「自觀自學」的可能性,因為不出太大的意外,就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所以就沒寫明不許「自觀自學」。既然沒寫,枯榮就故意誤解為默許。
區區二十四字,很能見出一位老族長對家族晚輩的拳拳惜護之心,一心指望他們好學上進。讀此方知,鳩摩智未到之時枯榮阻止師侄們耗費內力為段譽治病並非寡情,仍是權衡輕重緩急之下的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
「他(段延慶)是大理國的皇太子。當年父皇為奸臣所弒,他在混亂中逃出大理,終於學成了武功回來。現在大理國的國君段正明是他堂兄,可是真正的皇帝應當是他而不是段正明。……他掙扎著一路行來,來到天龍寺外,唯一的指望,是要請枯榮大師主持公道。」由此可見,在大理段氏,居於族長地位的,不是國君段正明,確為老僧枯榮。
《天龍八部》,「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在金庸最初的構想中,當有枯榮大師更大的揮灑空間。後來創作思路轉變了,金庸(可能已經)為老僧設計好的許多情節,都沒用上,想來金庸也覺遺憾,否則,他不會讓無崖子殷殷詢問虛竹:「大理天龍寺的枯榮大師沒來麼?」斯時,無崖子急切要尋到的,是一個年輕美貌的少年人,實在不必關心千裡外的老枯榮,而居然關心,詢問到了,一則說明金庸未忘枯榮,一則見得無崖子對枯榮大有惺惺相惜意。
論武功,枯榮不在玄慈以下;論智慧,枯榮還在無崖子以上。
無論智慧與武功,如此高僧,難再得!
開了一個微信群,專門交流金庸武俠之事,有興趣的可添加微信號zzp262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