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電線桿子要水泥。
樹要皮可以理解,畢竟都是靠樹皮裡的導管來傳輸根部汲取的養分,沒有皮可不行。而電線桿子的話——可能主要還是為了強行湊押韻吧,其實並不一定要水泥的,木頭就行。
那麼,人要臉呢?
2
所謂人要臉,就是做人要得體,要順應主流社會。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要依規矩做事,按照一般的倫理道德做人。
在影片《面子》裡,小薇的外公高教授就是秉承著這樣的一種觀念度過了一生——人,一定要有面子。
作為美國華人圈子裡德高望重的長者,高教授始終認為華人應該尊崇著中華文明幾千年下來的傳統,堅守著儒教文化裡的那些清規戒律。
其實,不僅僅是高教授,整個唐人街華人圈子裡的老一輩華人都是這樣。
但年輕一輩卻並非如此。
而這,正是推動整個故事前進的戲劇衝突所在。
3
大體上來說,影片講述的是三代人的故事:小薇(楊雅慧 飾)、母親高慧蘭(陳衝 飾)、外公高教授(王進 飾)。
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的,就是影片一開始的鏡頭語言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將小薇當成是故事的主角。但事實上,在中學語文的課堂上,老師就告訴過我們線索人物和主角是不一樣的。
小薇的戲份固然很重,但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核卻並不能完全體現在她的身上,影片也不僅僅是簡單地講述一個關於同性之戀的故事。
在我個人看來,影片真正的主角,應該是陳衝所飾演的母親一角——高慧蘭。
4
作為一名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第二代華裔女性,幾乎一生未走出唐人街,甚至連英文也說不來的高慧蘭深受上一輩所灌輸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她同父輩們一樣,羞於談性,卻又急於為下一輩安排親事,排斥華人以外的膚色,不接受同性戀……
然而,文化和思想這種東西,是會互相滲透交融的。
即便你一輩子不走出唐人街,但你的孩子以及其他下一代的華人們卻會在教育中完成小團體在大環境中的改變——這些ABC們,早已與其他本土美國人無異。
於是,也由於他們的影響,高慧蘭感受到了來自於傳統文化和解放天性之間的左右為難。
5
有一處設計是十分巧妙的,那就是小薇早早地就沒了父親,常年寡居的高慧蘭在父母的庇護下,直到48歲了還活得像個孩子——有時候,小微反倒才更像是那個母親。
沒有丈夫的存在,使得一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高慧蘭在某種意義上減輕了來自傳統文化的束縛。
一方面,在許多傳統父母看來,只要你結了婚有了孩子,那麼我們對於你的任務就完成了,也就不需要看得你太緊。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丈夫的缺失,也使得高慧蘭不需要終日被浸泡在那所謂的「婦道」思想中。
因此,相比於高教授等老一輩華人們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高慧蘭更容易接受那些「外來」的自由觀念。
而常年寡居的狀態,也為其大膽追求愛情製造了客觀條件。
6
因此,說到底,整個故事所要講的其實還是兩種不同文化觀念——或者說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之間的衝突。
但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則還是在於影片所出現的那些邊緣文化,並沒有在任何一處將自己本身放在一個弱勢群體的位置上:
高慧蘭之所以不將孩子父親的身份說出來,並不是因為自己認為這有違傳統道德,而只不過是擔心對方沒有勇氣去承擔這份感情;小薇和薇薇安之間的戀情,也不像許多講述同性戀主題的電影那樣,一直在強調自己是同性戀——在這個故事中,哪怕是直接把小薇換成是一個男性角色,這份戀情也完全成立;最後,面對小薇母親完全寫在臉上的不適應,Jay也從不站在政治正確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對方種族歧視,而是依舊如常。
也正因為如此,兩種文化之間的最終和解才顯得更有力量。
7
在影片的最後,小餘最終勇敢地承認了和大自己幾十歲的高慧蘭之間的戀情,而小薇也在華人聚會上和薇薇安擁抱親吻在了一起。
原來,想要打破桎梏,首先還是要鼓起勇氣才行。
說起來,大中華圈裡的這種現象真的十分奇特:不論父母們一開始是怎樣地想要控制或約束自己的孩子,但假如孩子做出了違背他們期望的選擇,他們最終也還是會選擇接受——儘管嘴上依舊還要說這不是。
這就是另一句俗語:眼淚終歸是向下流的。
至於著文化圈子裡的其他人?他們最多也就背後嚼嚼舌根子,只要你不在意,他們更不能拿你怎麼樣。
8
這就是我們所在環境中的文化傳統有趣的地方。
假如你唯唯諾諾,不夠勇敢,他們就會傳統道德的制高點上控制你約束你;但倘若你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真是的內心,他們在道德觀念上也就對你無可奈何,而最終只能選擇接受和改變。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上面這句話,絕不是貶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