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下)

2020-12-25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

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

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

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涂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至1990年底,上海共有18個國營農場。

18個國營農場中,15個農場坐落在上海的崇明、南匯、奉賢縣和寶山區的沿江傍海地區。另外3個農場分別在安徽省的南部山區和江蘇省的黃海之濱。

1960年9月建立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1963年3月,撤銷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成立了上海市農墾局。「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市農墾局撤銷,國營農場由上海市農業局管轄。1976年6月,上海市農場管理局建立。

1968年開始,國營農場以安置城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為主。至1978年底,上海農墾先後安置知青368778人,其中:

1968年安置66屆、67屆、68屆初高中畢業生56107人;

1970年安置69屆初高中畢業生200人;

1972年安置72屆中學畢業生34415人;

1973年安置72屆、73屆中學畢業生56316人;

1974年安置73屆、74屆中學畢業生71933人;

1975年安置74屆、75屆中學畢業生66322人;

1977年安置75屆、76屆中學畢業生43343人;

1978年根據本人自願,招收537名77屆應屆中學畢業生。

如今,上海42萬多人的第二故鄉——上海原市屬18家國營農場,已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改制重組,不復存在了。但那片天、那塊地、那些往事,依然令當年的農場知青情結深深。

點擊重溫

▶(上集)◀

下集

9

前衛農場

前衛農場,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吳淞口外的長興島上。1958年冬,為建立副食品生產基地,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在島的中部,上海市虹口區在島的東部,華東電業管理局在島的沿海東南部,上海市物資局、上海市外貿局在島的西部(後與農民圍地調換到東部),上海市商業一局、上海市商業二局在島的中部圍墾海灘,創建農牧場。1963年,歸屬於上海市農墾局後,虹口區畜牧場、華東電業管理局農場和物資局長興島農場、外貿局長興島農場、商業一局長興島農場合併為上海虹口區畜牧場;1964年,虹口區畜牧場和商業二局農場(又名三高農場)合併為三高農場;1966年,上海市三高農場和上海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農場(又名金帶沙農場)合併為前衛農場。因地處長江口、上海的前哨,取保衛之意,故名。面積13.1平方公裡(合19655.91畝)。至1990年,農場總人口7250人,上海知青佔85%以上。1988年起,對外亦稱上海前衛實業公司。東片佔地5.9平方公裡,主要是產糧區。西片佔地7.2平方公裡,是農場中心區,由場部,生活區及工廠區、桔園組成。前衛新村、車燈新村等住宅區分布在車燈支路、潘圓公路相交處。場部已形成商業配套、文娛設施齊全的集鎮。有車燈、氣筒、自行車零件、塑料、電器等廠。旅遊景點有上海桔園、蒙古村。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10

朝陽農場

朝陽農場位於原南匯區境內東北部,,東瀕東海,南朝公路的終點。1990年總面積10.67平方公裡,計16000畝,總人口3154人,固定職工2183人,上海知識青年504人,佔23.1%。朝陽農場原是東海農場北片劃出的12個連隊,4518畝土地,1974年籌建農場,1975年9月30日正式成立,定為朝陽農場。因場部設在朝陽村而得名。1977~1988年,在朝陽農場外灘涂分六期圍海造地,耕地面積增加近1倍。1984年8月,朝陽農場併入東海農場,撤銷原場建制,改為東海農場朝陽地區,1985年1月,成立朝陽實業公司,隸屬東海農場。1988年7月,恢復朝陽農場建制,與朝陽實業公司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現管轄農業單位7個、工業單位11個、其他直屬基層單位10個,共27個。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11

東海農場

東海農場,位於南匯縣東南部,東頻東海,三三公路東端。1960年3月建,初名南匯縣機耕農場。1963年12月,劃歸上海市農墾局管轄,改名為東海農場。1967年初,改名為紅衛農場,1968年恢復原名。東海農場總面積15.2平方公裡。1990年總人口6243人,固定職工4196人。其中,上海知識青年1112人,佔26.5%。東海農場建場後,曾經過三次劃分,一次合併。1973年底,將杭州灣北岸(南灘)2個生產隊的238畝和2個隊外面(1973年市圍墾)的170畝土地,共4158畝劃給五七農場(今蘆潮港農場);1974年10月,又將插網港以北至清家泓的11個生產隊、1個工程隊,546畝土地劃給朝陽農場。1984年8月,朝陽農場併入東海農場,改名為東海農場朝陽地區。1985年1月,成立朝陽實業公司,隸屬於東海農場。1988年4月,朝陽實業公司與東海農場分開恢復朝陽農場建制。是一個工、農、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12

蘆潮港農場

蘆潮港農場,位於南匯縣東南部,南瀕臨杭州灣。建於1973年,初名為五七農場,1981年5月改名為蘆潮港農場。場部設在蘆湖港鎮。1989年,全場土地總面積為13650畝,其中耕地7015畝。建場初,有固定職工3602人,1977年為8063人,1990年底為2863人,其中,知識青年739人,總人口3602人。,全場共轄32個獨立建制單位。農業生產以糧、棉、油為主,工業品有電子原件、塑料製品、針織品等。

13

五四農場

五四農場位於原奉賢縣東南的杭州灣畔。創建於1954年,曾名奉賢農場,又名國營奉賢機械農場,後改稱濱海農場。1963年10月,以建場年份更名為「五四農場」。五四農場經過五次圍墾擴場,多次劃並。1974年1月,劃出8個大隊,7092畝土地,3571人建立上海市五七農場(今名蘆潮港農場)後,由原跨南匯、奉賢兩縣沿海境地變為純屬奉賢縣境內。東西長8.4裡,南北寬3.2公裡,總面積為28.15平方公裡,可耕地1724畝。1990年五四農場總人口1094人,職工698人,其中,上海知識青年2034人,佔29.1%。老場部在四團港南口;新場部街區跨中港。設農業和工業兩個公司,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

14

燎原農場

燎原農場位於上海市原奉賢區境內東南沿海。1974年6月成立,西靠星火農場,取「星火燎原」之意而名。1990年總面積為1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3900畝,人口4688人,職工3161人,知識青年598人,佔34%。燎原農場土地由兩部分組成,東南部是1973年冬圍墾的新墾區,面積15890畝。西北部是 1974年1月從星火農場劃出青年河以東6個農業隊、1個磚瓦廠、1個機耕隊的土地,面積2萬畝,職工2741人。農場下屬31個單位。農業生產基本實現半機械化或機械化。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產「三星」、「上海」牌蚊香。

15

星火農場

星火農場位於奉賢縣南部,東界燎原農場,南瀕杭州灣。創建於1959年6月,由奉賢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圍海造田建場,9月定名為奉賢縣海濱農場。1961年4月,與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合併,稱奉賢海濱農場。1963年3月,又以原場界兩場分開。同年4月,閔行區畜牧場併入海濱農場。1966年7月,改名為星火農場。1973年冬,在農場外海塗進行了擴圍,造田11171畝。同年,將青年河以東的近2萬畝土地劃給新建的燎原農場。1990年佔地面積21.26平方公裡,可耕田20020畝。人口10193人,固定職工6616人,40%是市區知識青年。場部街區沿星火公路呈長方形分布,是一個農、工、副兼營的經濟實體。產枇杷膏。1984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星火開發區(輕紡工業)。

16

黃山茶林場

黃山茶林場位於皖南山區黃山腳下,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鄉境內,臨近旅遊勝地黃山風景區。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國營黃山茶林場,建於1955年,隸屬安徽省公安廳。1965年10月,移交給上海市管理,上海付出300萬元。是年12月,建立了上海市黃山茶林場,隸屬於上海市農墾局。1966年12月,經安徽省和上海市協商,把原從黃山茶林場劃出的部分土地建立的安徽黃山林場,又劃給上海,改名為上海市黃山林場。1968年8月,上海市黃山茶林場與上海市黃山林場合併,仍稱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共有土地約9.5萬畝,其中,茶園面積4180畝,職工6400人,上海知青佔90%以上。黃山茶林場有著名的十一位知青烈士紀念地。

17

練江牧場

練江牧場地處皖南山區,位於以產歙硯徽墨聞名天下的歙縣境內,東臨練江,西望黃山,是一片臨山傍水的丘陵地帶。以當地水系練江命名。距歷史古城徽州府,又稱歙州(今歙縣城地)7公裡,距黃山市(屯溪)34公裡,距黃山風景區80公裡。練江牧場始建於1966年,原是安徽省徽州農場,1965年底撤銷,為建立上海市「三線」奶牛乳品生產基地。1966年3月,從市郊農場和牛奶公司抽調幹都工人70餘人在虹口區、閘北區招收社會青年837人,與原留場20多名幹部,建立了上海市練江牧場,先建立了4個農業隊和1個畜牧隊,調進奶牛197頭,年底固定職工926人,總人口1019人。隸屬於上海市牛奶公司,1974年改隸屬於上海市農場局。「文革」期間,安置了大批城市知識青年,又建立了3個農業隊和一些場直屬單位,1978年職工人數達到3500人。1971年至1978年,大批知青來場,共計3774名。全場有土地4300畝,耕地2385畝,水面積100畝。

18

海豐農場

海豐農場地處江蘇省大豐縣境內東部黃海邊。建於1973年3月,原是上海市勞改局所屬上海農場的一部分。即元華分場(含現在的新華管區)、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鹽場以及未圍南鹽場草蕩。從1973年3月~1975年3月,上海農場將上述地域分三次劃給海豐,土地總面積為182275畝。其中,元華分場、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構成了海豐的老墾區,土地面積為114015畝。1975年,上海市在江蘇鹽城地區配合下,從老墾區向東圍黃海灘涂24.2萬畝。其中2.2萬多畝劃給江蘇大豐縣,4.6萬畝劃給上海農場,其餘17餘萬畝歸屬海豐,構成了海豐農場的新墾區。1980年,將下明分場劃給上海農場,老墾區面積減少4萬畝。至1990年,海豐農場新老墾區共有土地36.06萬畝。海豐農場職工大部分來自上海市的初高中畢業生,到1980年,農場共有職工33649人,是年年底知青和郊縣來的職工全部遷到郊縣農場,留下二三千人都是從市區、當地和外地調入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及其家屬子女。1982年,從新疆農墾系統轉到海豐農場上海支疆青年9715人。1987年起,部分新疆上海知識青年轉移到郊縣農場。1990年全場有職工7284人。

歲月可以把許多事情淡忘,

但那段生活確實令農場知青永難忘懷

(點擊回看:上集)

本文主要編輯自:「上海農場知青網」公眾號發布的圖文「上海市屬農場知青的珍貴史料(作者:嚴國基)」

文史來源:《上海農墾志》、《上海地名志》等。

圖片來源:《上海市屬農場知青老照片》、上海農場知青網等網絡平臺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
    上海老底子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涂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
  • 上海故事(262):農場的燃情歲月(上集)
    節目預告片搶先看:內容介紹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為創建上海副食品生產基地,崇明島上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圍墾,在蘆海茫茫的荒灘上,圍墾大軍頭頂青天,腳踩淤泥,硬是從滄海中撈出了十一萬畝桑田,上海的農墾事業也是在圍海造田、建設農場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
  • 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這些曾經的國營農場,不一樣了
    68萬畝耕地、5.4萬畝果園、4萬畝菜田、2萬畝養魚水面……在沙荒亂石、鹽鹼不毛之地和水庫淹沒區,北京郊區曾建起過一批國營農場,最多時達到16家。這些國營農場成為首都奶、禽、蛋、肉、菜、瓜、果的副食生產基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障著北京「菜籃子」的供給安全。
  • 變身「網紅打卡地」,北京這些曾經的國營農場以全新形象亮相
    68萬畝耕地、5.4萬畝果園、4萬畝菜田、2萬畝養魚水面……在沙荒亂石、鹽鹼不毛之地和水庫淹沒區,北京郊區曾建起過一批國營農場,最多時達到16家。這些國營農場成為首都奶、禽、蛋、肉、菜、瓜、果的副食生產基地,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保障著北京「菜籃子」的供給安全。
  • 【南昌】南昌這十家懷舊主題餐廳,帶你穿越千年來重溫美好舊時光
    在味道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菜品鹹淡適宜,擺盤創意十足。當你漸漸迷失在燈紅酒綠,有木有在閒暇時體會到兒時的童真記憶,堂屋一定會讓你感動到哭,糊羹,醬油炒飯,小霸王遊戲機,畫片,糖紙,火柴盒,酸梅粉,還有煤油燈。每一個小物件,小吃食都埋在你記憶的深處。
  • 陝西有個知青小鎮,帶你重溫上山下鄉激情歲月,連房車營地也有!
    這裡集知青印象文化旅遊穿越體驗、農業田園觀光、原生態種養殖、藝術院校寫生創作、休閒旅遊康養、文旅研學體驗為一體的綠色生態田園綜合體。佔地面積約2219畝,規劃總投資約8.9億人民幣。走在村落裡,牆壁上年代感滿滿的壁畫隨處可見。還有那個年代的生活用品和服飾,喜歡的話可以穿越重溫那段芳華的歲月。以及掛麵牆面勞作工具「紅色」的記憶。
  • 紅玫瑰 vs 白玉蘭,到底誰才是上海最後的國營理髮店?
    今天掌門君就要和大家來說說阿拉上海的兩家國營理髮店有趣的是他們都自稱是上海「最後一家」不管誰是真正的「最後一家」我們述說的只是一種情懷一種關於兒時的記憶...看到紅玫瑰,給人的感覺像是「時光倒流」了一樣,從門口經過已不下五次,每次都很想進去看看,但腦海中不斷出現當年被母親強行按在凳子上剪頭,自己嚎啕大哭的情形,內心卻是怕了怕了,若不是這次在同事的陪伴下,才鼓起勇氣進行採訪,想必是要錯過這個百年老店的百年故事了。在這家理髮店裡,你能夠很方便地找到老式理髮店遺留的痕跡。
  • 為國粹拭去歲月「蒙塵」,這個90後在故紙堆裡修復舊時光
    圖說:虞凱伊 官方圖珍貴資料公開線下演出剛「剎車」時,上京就開始每天發布一部經典演出錄像,來源正是虞凱伊這幾年整理出的乾貨。從汪正華、關棟天、紀玉良等名家主演的《四郎探母》,到周信芳的紀錄片、言興朋和童芷苓的《遊龍戲鳳》,甚至還有很多戲迷聞所未聞的一場全梁上壩的京劇化妝晚會,這些豐富的視頻讓戲迷們的宅家時光添了一點幸福感。
  • 夜上海·格調|隨堂吉訶德追時光 伴莎士比亞住酒店
    當你步入其間,被琳琅滿目的圖書所包圍,遊走書架中如置身圓形劇場,在書海中盡情發現與探索。圖說:西西弗書店內的藝術主題展 官方圖書店展覽區的「時光一幕」是書店中特別打造的藝術主題展。在這裡,觀眾能窺見一條關於戲劇的「時光畫卷」。
  • 《再見18班》淚目,9年後重溫高中時光
    《再見18班》淚目,9年後重溫高中時光《再見18班》講述的是老師與問題班級梧桐中學高二18班發生的青春校園故事。小編看得實在太感動了,距離高中時光已過去9年。電影《再見18班》電影開頭同學們寫了一封信給自己,裡面寫了將要發生的事。梧桐中學高二18班讓學校頭疼的很,已經換了39位班主任,譚睿明老師(秦海飾演)是他們的下一位班主任。
  • 馮順義: 難忘你,我們的第二故鄉
    難忘你,我們的第二故鄉 ——馮順義在白馬湖農場建場50周年慶典大會上的講話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父老鄉親:在白馬湖農場建場50周年大慶之際,我榮幸地代表當年的知識青年,向我們的第二故鄉50華誕,表示忠心的祝賀!5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短暫的一瞬,而50年的農場卻經歷了幾代人的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發展壯大。
  • 西安國營老商場「倚老賣老」 64載堅守歲月待客來
    黨田野 攝中新網西安12月6日電 題:西安國營老商場「倚老賣老」64載堅守歲月待客來作者 黨田野 張一辰掀開厚重的棉門帘,64歲的姚芳像往常一樣走進鹹寧路百貨商場。在這家與自己「同歲」的國營商場裡,姚芳幫母親買過頂針,為兒女買過糕點副食,這次她想買幾盒鬱美淨面霜,寄給在外求學的孫女。「我們曾經用的那些『國貨』,在很多商店現在都看不到了,只有這裡才能買到。」姚芳告訴記者,經常逛老店買老貨,並不代表自己過時,她只是更喜歡這種懷舊的感覺。圖為顧客正在挑選商品。
  • 《渴望》劇組30年後再聚首 重溫經典誕生的幕後故事
    圖說:電視劇《渴望  伴隨著當年《渴望》電視劇的導演魯曉威、趙寶剛及演員藍天野、李雪健、張凱麗、黃梅瑩近40位臺前幕後藝術家的到來,時光的腳步仿佛漸漸慢了下來。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個個溫馨的話題、一次次會心的笑聲、一行行真情的淚水……仿佛那些泛黃的歲月從未走遠,大家重聚在《渴望》的屋簷下,回顧經典誕生的幕後故事,重溫當年在一起錄製劇目時的難忘歲月,致敬奮鬥時代的純淨美好與真情。一個個溫馨感人的畫面,讓我們不由得一次次回想起劇中主題歌唱的那句「此情溫暖人間」。
  • 又是一年畢業季 八部高分校園電影 重溫下我們當年最好的時光
    無論是誰,都曾有過難忘的校園生活。無論是誰,都給自己放一個暑假吧,一起重溫下我們當年的青春歲月。八部高分的校園電影就此獻上。《伯德小姐》7.9分女孩隨家人搬到了加州,在一所新的學校開始了她嶄新的高中生活。很快她就結識了好友朱麗,還和一個男孩相互吸引。
  • 尋覓最地道的老北京,重溫回不去的童年,來場時光倒流的「穿越」
    有些地方好像被按了暫停鍵,存留著未曾改變的舊時光。這次給屏幕前的朋友們推薦幾個,可以感受老北京情懷和兒時回憶的地方。大方百貨拉開大方百貨的門帘,仿佛霎時間就回到了1979年的「國營百貨」。在玻璃櫃中,針線與紐扣放置的滿滿登登。連塑膠模特的放置風格,都與兒時和母親一起逛街時見過的完全相同。
  • 上海上港:時光荏苒,歲月不留,真摯告別佩雷拉
    自2017年底至今,我們與佩雷拉先生共同走過了三個難忘的賽季。三年來,在佩帥的帶領下,上港隊獲得2018賽季中超聯賽冠軍和2019中國足協超級盃冠軍,創造了隊史最佳戰績,為上海贏得了榮譽。佩雷拉本人榮獲2019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代表著他是被城市所認可的傑出外籍人士。時光荏苒,歲月不留。
  • 專訪|《我的青春遇見你》製片人趙文靖:回不去、舍不下、忘不了的美好舊時光
    的熱潮,人們集體回憶了一把青春,與此同時,湖南衛視的2018開年大戲《我的青春遇見你》,則穿越至上世紀90年代,致敬了那些年,那些人的青春歲月。《我的青春遇見你》還原了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衝擊下,小人物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為觀眾描繪了一幅90年代小人物的「眾生相」。
  • 誰是你心中的香港文化經典?9月18日,這裡帶你重溫港式文化光輝歲月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香港文化?或許你很難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它。但如果有人讓你用一部作品、一首歌、一個港星代表你心中的香港文化?或許你能如數家珍般說出《英雄本色》、《甜蜜蜜》、《喜劇之王》、《無間道》、《花樣年華》......說出《男兒當自強》、《當年情》、《獅子山下》、《紅豆》還有《浮誇》...說出李小龍、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張國榮、王祖賢、林青霞......
  • 沉浸式校史情景劇在上海交大上演「史穆」烈士穿越時空對話師生
    圖說:交大首部沉浸式校史情景劇今上演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我叫穆漢祥,天津穆莊人,1924年出生,1945年考入交大電訊管理系。」「我叫史霄雯,1926年出生,江蘇常州人,1945年考入交大化學系……」專業話劇演員娓娓道來,交大首部沉浸式校史情景劇《循聲探秘·南洋·交大》片段首次亮相,演員扮演的史霄雯、穆漢祥兩位烈士穿越時空來到師生身邊,動情訴說自己面對國家民族危亡無悔犧牲的心路歷程,鏗鏘有力地向時代、向祖國、向人民告白。
  • 小升初作文破冰行動,《難忘的小學歲月》,回憶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02範文欣賞:《難忘的小學歲月》 每個人都有著難忘的童年,小學歲月就是童年記憶中最甜的那一顆糖果,是童年生活中一段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