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基本都是白話文,我們知道詩人詞人的渠道基本上都是從課本教材上。
先來看看蘇軾和杜甫,從啟蒙到大學的課本都有他們的作品,自然如雷貫耳,耳熟能詳。
而黃庭堅除了寥寥幾首作品入選外,就沒其他的了,是黃庭堅作品少嗎?
作品數量方面當然不少了,詩詞全集足足2393首。那為何教材課本入選少呢?
是質量不行麼,更不是了,如果質量不行怎麼會和蘇軾齊名呢。
答案在於黃庭堅山谷詩代表了典型的宋詩特色,讀懂難、賞析難、傳授難。小白們讀了,很容易一臉懵逼。
讀懂難,主要是用典多、用字講究,無一字無來處。即使現在注釋完備、參考資料齊全,一般讀者也很難讀下去。即使是其「小詩」,也有很深的內涵可以挖掘。現在即使看其三家注,也讀不懂,更不用說直接讀原詩了。
比如被選入教材的其中一篇《寄黃幾復》。
此詩頷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被視作是黃庭堅的名句。
這首詩,看似平易,但若細究起來,發現真是「無一字無來歷」,足見黃庭堅「點鐵成金」的工夫。
「我居北海君南海」,化用《左傳》語:「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黃庭堅反用其意,強調相隔之遠,相思之深。
「寄雁傳書謝不能」,鴻雁傳書是老典故,最早出自《漢書》言蘇武故事。黃庭堅稱「謝不能」,這是用「衡陽雁斷」故事。衡陽有回雁峰,傳說雁至此峰不過,古人以「衡陽雁斷」比喻音信隔絕。範仲淹:「衡陽雁斷無留意」,即是言此。
「江湖夜雨十年燈」,「夜雨」用李商隱《夜雨寄北》「問君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句,「江湖夜雨」四字,平添幾分惆悵:「江湖」,見輾轉漂泊、羈旅客鄉;「夜雨」,則引發懷人之情。此句同上句「桃李春風一杯酒」相對,雖然只是意象的剪輯組合,卻能引發讀者豐富的想像,令人回味。黃庭堅自己所說的「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此聯正是。
「持家但有四立壁」,《史記·司馬相如傳》:「家居徒四壁立」,言窮困。「治病不蘄三折肱」,又用《左傳》語典,「三折肱,知為良醫」,整句謂還未經過生活挫折,便已經熟諳世事,練達人情。
這只是其中一首詩的典故。
還有一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這句留待讀者自行品味了。
賞析難,宋詩之美需要平心靜氣、凝練歲月、學識紮實等等條件具備後,才能深刻體悟。
傳授難,現在教育模式,傳授宋詩,尤其是這麼難讀的黃庭堅的詩,是有困難的。整個社會都是浮躁的,大家更傾向於明白曉暢的詩歌。
所以黃庭堅的作品作為教材入選如此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