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的古詩詞,可謂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從中還誕生出了很多諺語、成語和俗語文化,很多人卻並不知道他的出處。比如成語「司空見慣」,其實是劉禹錫寫給李紳的《贈李司空妓》,其中有句話說「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還有我們經常說的俗語「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出自清代黃景仁的《雜感》,它的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也是鮮為人知。再比如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它的下一句「花有清香月有陰」其實同樣的美好。
我們在品讀詩詞的時候,總會被其中的一句話吸引,然後口口相傳,這樣的句子就成了千古名句。本期要和大家說的詩詞金句,想必不少人經常掛在嘴邊,就是「四海一家皆兄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在外打拼,那麼總會認識到很多的朋友,朋友之間互相幫助共渡難關,如同自家的親兄弟一樣,充滿了人性的溫暖。
其實「四海一家皆兄弟」是化用了北宋黃庭堅的一首詩,而「兄弟」2個字,原文中寫的是「弟兄」,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但是這句話的前半句卻少有人知,即便知道也不願意提起,因為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慄」,那麼詩中的上一句究竟說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黃庭堅的《竹枝詞二首其一》:
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
黃庭堅的一生充滿了荊棘和坎坷,作為蘇軾的愛徒,有著和蘇軾相同的樂觀心胸,這點也是難得可貴的。1095年,黃庭堅被貶謫到黔州,在當時來說,那裡可是山路崎嶇,並非一個好去處,黃庭堅上任的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詩中的開篇就讓人感覺到了「兇險」,你看那浮雲之中一百八盤的山路盤旋而上,落日的餘暉透過密密麻麻的山石,最後灑向了四十八渡口,而這一切,都是通往黔州的必經之路。
詩中的「一百八盤」是一個山嶺的名字,大詩人陸遊曾在《入蜀記》中記載「隔江南陵山極高大,有路如線,盤屈至絕頂,謂之一百八盤」,其中的「有路如線」更是讓人暗暗畏懼,這條路恐怕2個人並肩同行都無法辦到。
「四十八渡」是一個渡口名,詩人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路上充滿了危險。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難》,真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讀到這裡,我們會認為這首詩的格調應該是悲苦的、寂寞的、惆悵的,但是事實正好相反,黃庭堅雖然身逢險地,前途未卜,但是依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在詩中忽然一轉,寫出了「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的千古名句,實在是讓人好生敬佩。
鬼門關,向來都是死者才會去的地方,黃庭堅將眼前的險地比作成鬼門關,讓人不寒而慄,甚至每當提到「鬼門關」的時候,都會被人說是「烏鴉嘴」。但詩人卻在後面加上了「莫言遠」三個字,意思就是還有更遠的路要走下去,這裡其實就是一處轉折,言外之意就是說:「我雖然身處鬼門關之中,說不定以後的路還更遠、更長,但只要我心懷百姓,不忘初衷,就不會感覺到遙遠和孤苦,那麼所在之地不論是繁華的京城還是無人問津的山中,又有什麼區別呢?」
整首詩的最後一句「四海一家皆弟兄」可謂是神來之筆,黃庭堅被貶蠻荒之地,心中卻並不氣餒,大宋的百姓都是我的兄弟,四海一家都是我的親人,頓時主題升華,豪氣萬千。
王勃曾送杜少府的時候,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不朽名篇,此時的黃庭堅,心志和王勃是相同的,其中「四海一家皆弟兄」也是化用了王勃的金句,可謂是用典頗深。
縱觀全詩,含義深刻、積極向上、意境高遠,這讓我們發現另一個黃庭堅:他不屈服命運的不公,不抱怨生活的諸多不順,即便在絕地也能高歌一曲,澎湃心靈,給後人無窮的精神力量。
今日話題:你還喜歡黃庭堅的哪首詩?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們一起學習。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