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歲的孩子能寫出怎樣的詩呢?
現在的孩子小赫赫不知道,但是在古代,七歲的孩子真的是不敢低估。
家住義烏縣城北的駱賓王,在他七歲時,就以一首現在無人不知的《詠鵝》驚詫了眾人,一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是多麼的形象啊!
同樣是七歲的年齡,深受唐玄宗喜愛的繆氏子(姓繆的孩子)就用一首經世濟民情懷的《賦新月》入選《全唐詩》: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另外杜甫、王勃、張九齡、韋溫的大名也早在七歲時響徹文壇。
難道神童詩人只能在唐朝,宋朝表示不服!
第一個站出來的就是黃庭堅。他帶著他的七歲作品《牧童詩》來了,其中的諷刺意味十足,手法老練、思考深度之深,實在不像是出自一位七歲的小孩之手。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一個七歲的孩子竟然已經將人生看透,在詩中進展自己對人生的思考,似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對自己的孫輩所作的一番教導:名利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虛無縹緲的,切不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名逐利上,而是要用最平和真實的心態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否則最後只會是一場空。
古代極早的開始傳統教育,使得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絕美的詩篇,但是像黃庭堅少年時就可以用上帝視角,在道德的最高處俯視芸芸眾生,寫出如此深刻的詩句卻少之又少。
少年成名的黃庭堅在後期的發展中得到老師蘇軾的真傳,其文風更像一枚針,瞬間就能刺穿人們心中最為軟弱、社會上最為真實的一面。晚年的組詩《雜詩七首》,就寫得既生動又深刻。其中,開篇第一首就是七首詩中最具哲理的:
此身天地一蘧(qu2)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華發已生,歲月蹉跎
第一句就直抒胸臆,深刻至極:天地就像是一間屋子,而人就生活在其中。每個人都被人生間的瑣事所煩惱,這些煩惱讓烏絲變白髮,年輕時不懂的道理,到了老了才明白怎麼回事!可是已經晚矣!一切都來不及了。
前兩句的深刻思考,可以說先是從思考中拋出了一個疑問,究竟是什麼道理讓人如此後悔呢?此句作為開頭,突出了作者的思想境界之高,晚年的黃庭堅回想自己的一生華髮已生,但是仍舊壯志未酬,在歲月蹉跎中不得志,但是也只有無奈的感慨。似乎他想起了自己在少年時發出的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豪言壯語般這樣的感嘆。
及早從幻想中醒來,認清自己
三四句「真得鹿」與「夢為魚」分別是兩個典故。
前者是引用《列子集釋·周穆王篇》中蕉鹿夢的故事,後者出自《莊子·大宗師》的
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
「畢竟幾人真得鹿」,人生在世,很多人在追求著權勢富貴,有幾個人真正想過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呢?追求權力富貴的人真的就很幸福嗎?他們以為自己是一條無拘無束的魚,卻不知道自己只不過是無端忙碌而已,最後仍舊是一無所有,所有的過往全部都是虛幻。
黃庭堅的這首詩寫得通俗易懂,其中沒有什麼佶屈聱牙的詞彙與典故,開頭就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其後再用兩個典故說明了這個世界上人們的「幻想」,他想用這樣直接的語言告誡人們這個世界最真實的一面——
早日從爭名奪利的幻影中走出,面對最為真實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內心最純真的一面,而不至於到最後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