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從來都不簡單。
雷德利·斯科特,這是一個可以讓諾蘭吹們暫時閉嘴的名字,這是一個與史匹柏,詹姆斯·卡梅隆等並駕齊驅的名字。《帝國》雜誌2005年評選的「影史最偉大導演」中,他排名第5。
超過40年的從影歷史,他已經給全人類帶來了足夠多的熒幕經典。足夠到,我們可以稱他為,現代科幻電影之父。
01現代科幻電影之父
這個稱號也許也可以用在史匹柏的身上,他優秀作品的數量和雷德利·斯科特的相比甚至更多,哪怕是只是科幻電影的範疇。
但為什麼反而是雷德利·斯科特更適合這個稱號?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銀翼殺手》。
這部電影與《太空漫遊2001》並列成為人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第三部能夠相提並論。
《銀翼殺手》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雷德利·斯科特。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銀翼殺手》編劇漢普頓·法徹就說,這一切歸功於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銀翼殺手》本來可能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部銀翼殺手追殺複製人的動作片。但雷導並不滿足於那個簡單的劇本,他會注重商業性,所以才找來偶像派哈裡森·福特擔當主角,同時他也注重藝術性,電影才有了更深層次的主題和討論。
除此之外,電影還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破敗的未來世界,形成了「賽博朋克」的電影藝術風格,影響了此後無數了同類型電影作品。
這也得益於雷導鏡頭裡,對氛圍的塑造能力。使得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有一種夢入未來的感覺。
對氛圍塑造最為成功的,莫過於他的第二部電影長片,《異形》。
這部太空驚悚片有多偉大就不必多說了,太空密室電影的典範,雖然《太空漫遊2001》珠玉在前,但《異形》卻是完全不同的類型,定義科幻驚悚的類型。
雷德利·斯科特用接近真實的場景構建,手持攝影,恰當好處的鏡頭視角,對密閉恐懼症患者十分不友好。
於是雷導的電影成了後人學習和膜拜的教科書式作品。
更別說他還打造(不是創造,創造者是漢斯·魯道夫·吉格爾)出了科幻電影裡,最為成功的外星怪物了。
雖然異形的兩部新作有些讓人懷疑老雷是不是已經老了,但他2015年的《火星救援》就證明了,他依然是當今科幻電影導演中,最「硬」的那位。
這一次,他要做的則是呈現出一個人流落火星的孤寂感。這對於拍過《異形》的老雷來說,已經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了。
更重要的是,觀眾並沒有對馬特·達蒙的日復一日的種土豆劇情感到厭煩,老雷對於電影節奏的把控能力,可見一斑。
勵志的同時,這部硬科幻電影也給觀眾漲了不少知識。當然了,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一向追求真實,這一點和諾蘭很類似,很講究現實邏輯。
取得優異的票房成績並引起熱議的同時,《火星救援》也提名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所以如果要列舉能夠平衡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電影導演之時,就不要只會說一個諾蘭了。
02注重細節
可能是受到導演大衛·裡恩的影響,雷德利·斯科特十分注重電影的每一個細節。
《異形》就是一個典型範例。
因為劇組對這部電影「用力過猛」,創作了太多概念,包括飛船運作原理,異形的生物結構,寓意等等,一部電影根本沒法說完,才有基礎衍生了一系列的續集電影。有趣的是系列第二部的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卻依然無法超越前作。
多年之後雷德利·斯科特又親自導演,拍了世界觀更為宏大的《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因為雷導本人說,異形系列值得做成像星戰那樣雄偉的科幻系列。
顯然,異形也要比喬治盧卡斯的星戰更具深度。
拍攝《黑鷹墜落》的時候,身為導演的老雷請了好幾個參加過區域實戰的專家,以確認每一個鏡頭的武器裝備都是對的。
《黑影墜落》也才成為了現代戰爭片的模範之一。
《漢尼拔》片中那一頭重達500磅的食人豬,則是老雷從6000頭豬中挑選出來的。
奧斯卡最佳影片《角鬥士》就更不用說了,片中羅馬帝國市中心景觀是由200名英國技術人員和100名馬爾他工匠耗時19周搭建而成,演員所穿的鞋都是在羅馬手工製作而成。
就連可以用特效代替的箭,拍的時候也真的射出了16000支燃燒箭和1萬支常規箭。
角鬥場上兇猛的老虎,老雷真的是讓劇組找來了真正的孟加拉虎進行拍攝。不過從片場照來看,他也利用了模具。真老虎的部分則是利用藍屏摳像拍攝,而不是像李安《少年派》那樣直接做CGI。
同類型的大作《天國王朝》,雖然比之前用多了許多的CG技術,但老雷還是"死性不改",為求逼真,他讓劇組共搭建了3座攻城塔,每座都重達17噸,另外還製作了4臺投石器。
沒想到一臺投石器的投臂曾意外折斷,所幸無人受傷,一座攻城塔也不慎失火。這部電影也命運多踹,票房口碑都不如人意。
但誰有知道許多年後,該片出了導演剪輯版之後會不會像《銀翼殺手》一樣口碑大反轉呢?
《火星救援》就不用多說了,有NASA的大力支持,劇本有50頁的內容都是有關NASA的細節。電影總共拍攝周期大約是70天,其中拍攝NASA細節的內容花了劇組21天時間。
更加要命的是,馬特·達蒙在劇中所用到的土豆,是劇組在攝影棚內種出來的...
對了,凱奇大帝的《火柴人》和皮特的《末路狂花》,也都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導演作品。
雷導對於細節的把控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拍《異形》的時候,女主角西格妮·韋弗就曾經因為他在道具上花了太多時間,而大發牢騷說,「他關心他的道具甚至超過了他的演員」。
但正因為這種對各個細節的「不瘋魔不成活」,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才往往能夠異常逼真,觀眾在看他的電影的時候才會異常入戲。
電影是虛構的,但並不是虛假的。
03電影深度
無論是《異形》系列,《銀翼殺手》,還是《火星救援》,雷德利·斯科特總能夠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給觀眾帶來更深一層的思考。
雷德利喜歡用最開放的態度來思考問題。比如《銀翼殺手》,他通過複製人和人性測試給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才算是人類?
沒有確切的答案。
或者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來自於每個人看完《銀翼殺手》後,不一樣的感受。
偉大的作品也總是這樣,能夠發人深省。
也有評論認為,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角色塑造不夠強,他打造出史上最成功的外形怪物,卻很少有像《星戰》達斯·維達,《終結者》T-800這樣經典的角色。
這可能和他的導演方式有關。
他喜歡放手去給演員更多的施展空間,他認為,演員自然會用其獨有的表演風格來豐富角色。《異形》裡他就是這麼做的。
這麼做有利有弊,但也成就了《銀翼殺手》的經典結局,那段經典的臺詞並不是提前寫好的,而是雷導授權給演員魯特格爾·哈爾的現場發揮。
那段臺詞也給了電影的主題一個回答,什麼才算是人類這個問題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短短的生命裡,經歷過什麼難以忘懷的事情。
《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則和《銀翼殺手》的內核相似,只不過是複製人變成了生化人。
已經年過80的雷老爺子心中也許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關於生命的起源,關於自我意識的覺醒。
但他的作品很少會簡單地確定一個答案,只是給出了很多大膽的設想。
因為雷德利·斯科特的電影,從來都不簡單。
每個人類成員都有一種本能:幫助彼此走出困境。——《火星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