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的故事我還蠻熟悉的,教授最喜歡李爾王這部劇,所以在校的時候經常跟他討論,前兩天我去看了劇場的放映,還是挺感動的,看了之後我想到因果這個問題,李爾王的劇情本質上是有舊約式的邏輯,作孽、會有報應,因果不但重要,而且是現世即會發生,無可避免。莎劇很少強調死後的事情,往往不幸在現世已經淋漓盡致,並不可能在死後彌補。這個比較明顯的就是Edgar對Edmund說,我父親通姦而生下了你,作為報應他失去了自己的雙眼。這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因果,Edmund是父親通姦和情人所生的孩子,他因此記恨父親,最終用陰謀離間了父親和哥哥,並且舉報了父親通敵,導致父親失去雙眼。這個因果相對簡單直接。
通過對莎士比亞多部劇的閱讀,我發現,通姦(婚外情)的罪孽在莎士比亞的世界裡,僅僅次於殺人。這也是符合舊約中十誡的排序。作孽,對於莎士比亞來說,不會是下地獄的懲罰,而是直接的、現世的血淋淋的報應。婚外情雖然不是置於死地的罪孽,但足以嚴重到使人失去雙眼。這個報應可能不是一年內,兩年內來臨,但有生之年,可能在當事人已經忘記當年的罪孽的時候,因果突如其來,要你為20年前的罪孽血債血還。
而稍微複雜一點的因果就是這個劇的主劇情:李爾王對女兒人品的誤判、以及這一誤判導致的一系列慘劇。李爾王讓三個女兒語言表述一下自己對他的愛,三女兒說我愛你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他勃然大怒,認為三女兒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愛意,把王國一分為二,給了前兩個只會奉承他、但行動無法跟上語言的女兒,三女兒因而被驅逐出境。勸阻他的隨從也被驅逐了。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不喜歡李爾王,以為他剛愎自用,無可救藥,但讀者可以接受到一個暗示:李爾王也許本質上是個好人。他在做了誤判之後,還是有侍從願意跟隨他,三女兒還是愛著他, 公爵Gloucester也跟隨著他。如果李爾王平時無惡不作,對待他人粗魯,他是不可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愛護的。所以在對女兒人品的誤判上,很可能只是他的一次失誤。但是李爾王的一次誤判所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可怕的,Cordelia死了,Gloucester瞎了,這是最令人心痛的後果。其次,他的兩個女兒也在得到了權力後死去。李爾王自己也悲痛身亡。最後,拋開小共同體裡的衰頹,雖然莎士比亞沒有指明,但是整個國家都處於亂世,李爾王也顯然使大共同體荒廢。
莎士比亞似乎在說,即使你平日是個好人,但一旦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那是沒有任何挽回餘地的,你只能不存僥倖等到命運的懲罰降臨到自己身上。你不要祈求寬恕,寬恕是不可能的。正義的力量遠遠大於慈悲。命運必須要先將因果顯現出來,讓正義實現,才可能有一點慈悲。在這個劇中,某種意義上,是沒有寬恕和諒解的。而可能的命運的慈悲體現在哪裡?是Edmund臨死前說,some good I meant to do. 只有在死亡迫近的時候,Edmund才能看到自己所在意的功名利祿皆是虛空,只有絕對的好與善展現出來,Edmund受到了自己通姦、殺人、背叛的懲罰,然後最後臨死前,他腦子卻只有向善。這是命運最後的慈悲。但正義仍然來臨,因果不可避免,Edmund還是死了,帶著對善的理解。
但這個劇同時最悲慘、也是與上述邏輯不同的地方是:Cordelia死了。Cordelia什麼錯都沒有犯下,但也死了,她的死固然是李爾王的因果報應,但是同她本人的人品卻沒有絲毫關係。
所以Cordelia為什麼要死??我的理解是Cordelia本身是個工具性的角色,只有她的殉身才能夠完完全全地教育到李爾王,如果說之前李爾王還在怪罪命運,覺得命運不公,覺得命運應該讓他的大女兒、二女兒償還,而他今天這種境地都是命運開的玩笑。Cordelia最後死掉,使他意識到,有罪的從頭到尾只有他一個人,是他的誤判、他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帶來了一系列的不幸,他必須成為罪人,為自己的行為懺悔,命運無辜。狂風暴雨中,他不能質問蒼天,只能叩首祈求憐憫。
此外,只有Cordelia的死才能教會李爾王什麼是愛。愛是毫無保留,愛是沒有條件。在Cordelia死的這一幕之前,李爾王見到Cordelia,問的是,你有原因(cause)去恨我,為什麼你還要愛我,即使是遭遇了兩個女兒的背叛,李爾王還是覺得愛是因果性的,只有給予了,才能夠獲得。李爾王以為自己給出了土地,就可以得到兩個女兒的愛。李爾王在乎的是愛的表象:是榮華富貴、以及無法用行動跟上的語言;而不在於愛的本質。然而他對愛的理解讓他失去了Cordelia,遭受了背叛。當Cordelia死了,李爾王終於意識到自己對愛的理解是錯誤的,愛是沒有因果,Cordelia無求地愛著自己的父親,無論他犯下罪孽還是誤解了她。這部劇裡所有的情節環環相扣都是因果。但只有愛不是。
李爾王的錯誤本質上,是對愛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