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歲月長長的相冊,許許多多的往事畫卷般的拂過眼前,在生活之網中糾纏、撕扯、交錯、凝固、定格,卻只有很少一部分留下來,慢慢的滲入靈魂,融入血脈,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釋放著你的生活方式。
街上的年味愈來愈濃,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他們的忙碌大多與我不相干,如魚遊過身邊,泡沫吐出了生活的味道。我在人群中徘徊,在人群中尋找,尋找自己曾經親近的人和事,陽光斜射過來的一瞬,幾個面孔進入了我的腦海,我看見玉泉嘴裡嚼著隴州油煊從工會門口走過,李老師背著我朝文化路盡頭的家裡走去,於是和這幾個人的相關的往事慢慢的湧上來。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和老李住一個房間住了十多年,老李大我八九歲,老李曾笑著說我們倆在一起的時候,比和愛人在一起的時間多。細細一算,他們兩口都是教師,通常只有周末假日在一起,我們兩個人十多年都在一起,教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科目,相互間接熟悉的程度勝過了他的親人,除過自己的親人外確實沒有像我這樣的陪伴者。老李愛看書,我也愛看書,當時老李正發奮攻讀英語,參加英語自考,我也準備自考漢語言文學,就一同起,一同睡,因此和大多數人不合群,學校把我們兩個人的宿舍一年換了四次,我們都都一笑而過。
很早就聽說李家河中學有一位學習狂人,每天背英語單詞學英語晚上十二點睡早晨五點起床,十年如一日刻苦勤奮,老師為之側目,沒想到那個人竟然就是老李。我問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他笑著說逼的吧。老李八十年代參加工作,70年代上學時正值文革末期,根本沒有學過英語,自己心裡也不安穩,看社會形勢就覺得學英語肯定很有前途,便開始從字母開始認真學習英語單詞、語法、句子等等,十多年間英語書籍買了厚厚的一沓,錄音機、單放機也壞了好幾臺,他基礎太差,只能這樣做。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大多數人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這樣超前想法的人確實不多,我上學時英語自覺還不錯,過了國家4級,於是跟著他也湊了一陣子熱鬧。
那時文憑熱正當時,電大、函授、自考很紅火,老師們工資低,又常拖欠或者遲發,自考就是最佳途徑,學校裡新分配來的老師,還有雄心勃勃準備考研的,自然組成一個群體,學習風氣很好,但只限於一少部分人而已,這其中就有玉泉,和老李一樣,都是中專程度。玉泉以前的專業是美術,我的專業是數學,老李的專業是語文,我們都選擇了自己認為合適的專業,晚上九點下班後相約一起看書,幾個人無形中成為一個小群體,那時玉泉二十幾歲,我三十幾歲,老李四十幾歲,晚上各找一個地方共同努力學習。玉泉英語學的興起,大口朗誦李陽瘋狂,英語讀得震天響,晚上隔了10多米的樓房都能聽見他的聲音。他曾在晨會上給學生即興演講了一首英文短詩《my life object》,驚豔全場,這對年輕愛張揚的他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鍊。
我們一起讀書,一起參加自考,讀書歲月裡,青春無敵,穿破歲月蛛網,萌動喧囂狂熱的野心撲向外面的世界,一起從底底矮矮的起跑線上不斷向前,向前,走過一村又一莊向城市進發。我記得韓磊的歌曲|《走四方》中唱道:
一個人走過這地方,默默地回頭望,
曾經向遠方,一路走一路唱一路望……
幾年過去了,玉泉通過了大專,我通過了大本,老李的英語聽力很吃力,但最終也通過了大專,於是幾個人又相互鼓勵著,再上一層,玉泉上大本,老李英語自學上大本,我準備中文考研,一場新的徵程又開始了。
冬天讀書最妙,外面天寒,室內爐火如春,讀書倦了,一杯茶,就著烤好的饅頭也十分的香。玉泉偶爾拿起小瓶的北京二鍋頭,我倆對飲幾口。老李偶爾唱心大起,泉水叮咚、泉水叮咚的男高音格外溫情,玉泉提筆作簡筆自畫像,或者潑墨揮毫狂寫一通。我拋書提筆,一人獨坐,寫自己的金句。冬夜漫漫,卻如此迷人,一夜我凌晨三點多回宿舍,校園裡一派寂然,漆黑一片,只有我的房間和前面一排的一個房間燈亮著,前面房間裡可能有七八個人,拐三的聲音十分響亮,我即興做了一首詩:
寒月清輝夜深沉,連櫳幽幽數盞燈,
十室九空轉一戶,笑鬧傳逐拐三聲。
後來由於工作調動玉泉走了,但他一直努力向前,研究生畢業後,致力於他的藝術事業。我縣創建最早的石溪美術學校在他的一步一步的攀升中,越來越紅火。我由於家庭問題,孩子出生以後,徹底捆住了了我的手腳,考研只好中斷,專事寫作,老李一如寄往地攻讀英語,通過了英語自學本科考試。有一則笑話能說明這些。
一個分配到我們學校的一個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個老頭在看報紙,很驚訝,仔細一瞧,竟然看的是英文報紙,更吃了一驚,到校以後竟然發現老頭也進了校門,很納悶,大神是誰呀?赫然是老李。
像我們這些人,在家庭的助力下,在社會上謀得了一個飯碗,很多人以此為平臺,便衣食無憂一世無憂了,其實,三十而立,自我的發展成長才剛剛開始,大多數人普通人用一份工作模糊了工作和事業的界限,終其一生在小小圈子裡安然老去,最終如刺蝟一般,大家相看都差不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掙脫了這個圈子,躍升到了更高的空間裡去,對讀過書的人而言,讀書是你前進上升的最佳途徑,通過讀書你可以打開通向新的世界的大門,一重又一重的新世界撲面而來,新鮮的感覺刺激著你狂野的神經脈動,讓你欲望不斷膨脹,自信心不斷擴張,在最佳讀書的季節裡讀書,讀最好的書,就有最好的改變。誰能想到在我們這個小小縣城街道上行走的那個個子不高黑紅的臉、花白頭髮的老李正津津有味地收聽BBC、中央電視臺外文頻道,嘴裡喃喃自語自得其樂呢?
小學初中到大學時的讀書,大多數人是一種被動的讀書,大多是為自己找一個出路。成年人讀書大多是一種趣味,中年讀書便成為一種品位,在書裡,世界日新;在書外,社會日新,生活日新,你能跟得上社會細胞的新陳代謝嗎?
二十多年間的讀書歲月裡,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不斷的衝擊著人們的眼球,中國正不斷的朝著國際化的道路邁進,你能融入到這個時代潮流中去嗎?通過知識的窗口,能看見自己的明天的灰暗,也可以發現自己明天的精彩。
我記起了一件小事。我和老李每天早出晚歸,疏於日常瑣細,老李的毛巾不堪入目,但老李卻不以為然。一次大嫂來校,把毛巾洗了一下,竟然像新的一般。老李說,你看生活的灰塵落在表面上,也蓋住了大多數的視線,以為我的毛巾是拖把,誰能想到它也擁有著純潔如玉的初衷呢?不要被生活蒙蔽了自己的眼光,不要被眾人的口舌攪亂了本來的方向,挺過去,讓別人眼饞去吧。
老李說: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於物,不惑於人,不惑於事,信乎!
作者簡介: 張向軍,48歲,隴縣城關鎮店子村人。堅持從事文學活動二十多年,喜歡各體裁文學,對中國古典文學情有獨鍾,致力於詩歌小說的創作散文,集有詩歌、散文、小說各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