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一個「策神」的搶救方言之路

2020-12-24 中國新聞周刊
2015年8月,汪涵(右一)參加長沙點方言調查。圖/受訪者提供

汪涵:一個「策神」的搶救方言之路

本刊記者/杜瑋

電話那頭,一如屏幕上那樣,作為國內最知名的節目主持人之一,汪涵在各種方言之間轉換自如,「吃飯」這個詞,他接連用長沙話、邵陽話、常德話、張家界話等湖南省內多個地州市的方言表達,廣州話、上海話、雲貴川等地的方言他也不在「話」下。問他會多少種方言,他說沒具體統計過,但10~20種應該差不多。

汪涵是國內少有的能讓人把他的名字和方言緊密聯繫起來的主持人,方言既是他行走江湖的「秘籍」,也是他的特有標識,無論是在綜藝節目中和嘉賓套近乎,還是在更早的脫口秀節目中展現他「策神」的風採。

近年來,汪涵在做主持人的本職工作之外,開始擔負起保護、傳承方言的職責。2015年起,他自掏腰包465萬元,發起了在湖南省境內進行方言調查與保護的「響應」計劃。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目前「響應」計劃已進行到了中後期,保護方言的形勢非常緊迫,現在他能做的就是盡力去搶救。

「響應」計劃調查手冊一。圖/受訪者提供

「策神」的方言進階路

2002年5月,在湖南廣播電視臺的地面頻道湖南經濟電視臺,一檔無主題式、帶有些意識流色彩的娛樂脫口秀節目開播。節目採用了方言笑話、影視橋段剪輯、短劇、訪談等各類元素,匯聚了各行各業的普通人,頗具草根色彩,節目主持人是汪涵與馬可。這就是自開播起一炮而紅,後來在湖南乃至全國範圍內掀起風潮十餘年、有著方言特色的《越策越開心》。

「策」在長沙話裡是閒侃、神聊的意思,那檔節目中,汪涵、馬可因急智、鬼馬的表現被觀眾封為「策神」。時至今日,對各種社會新聞、時政熱點重新編排、加工,加入玩偶「黃小鴨」的方言新聞播報,汪涵那句帶有湖南話口音的「那確實」等仍讓人記憶猶新。

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電視臺用方言做節目還沒有受到太多限制。汪涵分析說,《越策越開心》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除了接地氣,在國內當時其他節目還沒有同質化表達的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魅力,方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汪涵掌握這麼多種方言和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他1974年出生在蘇州,父親是蘇州人,母親是湖南常德澧縣人。1957~1958年,父親和母親先後因支援當地建設和招工來到湖南湘潭。1960年代,全國興起將工業向內地遷移的「三線建設」戰略。屬於「大三線」的城市湘潭就匯聚了全國各地來的工人、幹部和知識分子,這為汪涵學習方言提供了環境。

汪涵5歲左右由蘇州到了湘潭。當年,和父親同一個單位的職工都住在同一個院裡,家對門是父親來自無錫的同事,樓下是上海的阿姨,再往樓下是四川的阿姨、伯伯。每到晚上,他總能聽到鄰居用四川話喊,「啥子啥子,你快回來吃飯」,上海話說「儂辣阿里的(你在哪兒)」,湖南話「你快回來」,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汪涵當時上的是子弟小學,有來自湖北、陝西等各地的小夥伴。到10歲左右,他已經能說蘇州話、常德話,基本聽懂上海話、四川話,能模仿一些湘潭話,但當時學方言都是無意識的,談不上興趣,只是覺得「好玩」,可以「顯擺」。

工作以後,因為用方言做節目,汪涵發現通過說方言可以拉近與嘉賓的距離,使對方放鬆下來,這在他看來是一個「獨門秘籍」,「我就去學習、運用,還發現用得特別順手」。

對於方言,他歷經了從好玩到有興趣、有意識地去鞏固的過程。在《天天向上》,可以看到他用四川話、湖南各地方言、湖北話、粵語等和嘉賓插科打諢、套近乎。

學習方言的過程中,他還找到一些方言「速成」的小技巧,比如掌握一些關鍵詞和語音語調的變化,就能和當地人實現基本交際。四川話「你吃飯沒得」,「沒得」語調是往上揚的,雲南話表示「啊、呀」的語氣詞「噶(gà)」音調是往下降的。他把這些歸功於「童子功」時期練就的對方言的敏感和自己的語言天賦。

2019年3月,重慶兩江新區紅酒博物館內的一家個性化咖啡屋,室內掛滿「兒豁」(意為「不騙人」)「吃皮」(意為「吃得開」)等重慶方言。圖/視覺中國

用年輕人感興趣的方式保護方言

《越策越開心》中大量運用方言更多考慮的是讓大眾喜歡上這個節目,汪涵說,到2016年,他參與製作的兩檔方言類節目《十三億分貝》和《多彩中國話》則是想為保護方言多做些事情。

2011年左右,他有機會每周去湖南方言學的泰鬥、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鮑厚星家中學習怎樣研究方言。也是在這一年,他的另一位老師、詩人、書法家虞逸夫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和他說,如果真喜歡方言,就去做一些音韻學的研究。這是一門研究漢語語音系統的學科,內容涵蓋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種類及組合規律。

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汪涵思考怎樣將語言的多樣性和神奇之處展現出來,「我最在行的還是做節目」。後來,他又結識了時任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以及曹的學生、北語教授王莉寧。2015年~2016年期間,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去北京語言大學訪問,參與方言的學術研究,同時推進節目的研發和製作。直到2016年,兩檔節目誕生。

《十三億分貝》是全國各地音樂人用南腔北調的方言進行歌曲演唱的網絡綜藝節目。這檔節目中,你能聽到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用甘肅話唱的《尕慫討婆娘》,湖南寧鄉話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用上海話唱的起床歌《誇起來》,還有在此次疫情期間大火的武漢話歌曲《漢陽門花園》。「他們(這些歌手)就這麼一股腦來了,齊刷刷、活潑潑地就站在你面前。」汪涵說。

在2015年擔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顧問後,汪涵也在思索如何進行語言資源保護。他提出精準語保,即語言資源保護既要面向老年人,將他們的聲音趕緊留存、記錄下來,也要面向年輕人,使他們能夠運用方言。而精準語保的核心理念就是興趣語保,即讓年輕人對方言產生興趣。在他看來,現在的90後、00後從小成長起來的環境就是普通話,講方言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上海小孩不會說上海話,湖南小孩不會說湖南話,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方言無法產生興趣,只是缺少培養他們興趣的環境。「現在小孩子從小就開始學英語,你能說他一開始就對英語有興趣嗎?興趣是培養出來的。但我們現在對於孩子學方言,連培養興趣的意識都沒有。」

汪涵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追求不一樣,方言就是一種很有個性、不一樣的東西,這會使得他們有興趣。他還常說那句「方言是一種我說,你懂,他不明白,被時間浸潤出來屬於當地人的情話」。

他希望,通過製作這樣的節目讓年輕人有繼續講方言的意願,了解到方言背後有深厚的文化支撐和巨大的趣味性,而保護語言的多樣性就像保護物種多樣性一樣。

2012年9月20日,福建福州市的吳老伯每天在社區用福州評話的方式講解新聞信息。攝影/本刊記者 呂明

方言田野調查最難的是找發音人

2015年7月5日,汪涵啟動了搶救、保存方言的「響應(響應)」計劃。他和團隊計劃用5~10年時間,在湖南省境內調查57個方言點,包括湘語點18個,西南官話10個,贛語10個,客家話5個,土話6個,鄉話及平話調查點各3個,其他類別調查點2個。

「響應」計劃的緣起同樣和虞逸夫、鮑厚星兩位老先生有關。虞逸夫在人生最後一年和汪涵一次談話時說,想要研究方言,就要把小學功夫學好。所謂小學功夫,是指中國傳統語文學包括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在內研究漢字音、形、義的學科。鮑厚星教授則告訴他,目前開展的語音語料的收集面臨著很多困難,收集的力度不夠大。汪涵想著湘方言有其豐富性,自己喜歡,又有能力去助一臂之力,於是以民間的身份參與進來。

搭建這一計劃的項目組並不容易。因為是調查湖南省境內的方言,所以要找到湖南籍、懂湖南方言的專家,汪涵聯繫到湖南工業大學的陳山青教授、南京大學的陳立中教授作為「響應」的項目負責人,二人再聯繫自己的師兄弟及國外湖南籍的訪問學者,再加上這些教授、學者的碩士生、博士生,前後一年多,組成10支方言調查隊。

方言調查用的是田野調查路子,即實地去找到合適的方言發音人,讓其用方言讀出提前選定的詞彙,通過錄音、錄像記錄,保存下來的過程。提前確定的詞彙中,既包括吃飯睡覺等常用語,也有湘語的特有詞,還涵蓋一些俚語等。一個方言點的調查詞彙表要1500 個左右。由於平時有教學、科研任務,「響應」計劃的田野調查只能在寒暑假進行。

汪涵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現在「響應」計劃已進行到中後期階段,57個調查點中的絕大部分語料已採集完畢,目前正在運用技術手段建立語料庫。

找到合適的方言發音人是整個項目中最困難的部分。汪涵說,發音人要常年生活在當地,且過去兩年裡在外面工作沒超過半年,以保證發音純正,不受外界影響,還要符合牙齒間不能有縫、不能缺牙等苛刻要求,否則,這會導致發音不標準。為了不大海撈針,尋找方言發音人往往要依靠當地宣傳部、文化站的協助。

退休教師和縣劇團的老演員是方言發音人的潛在人選,前者有著一定的文化知識,詞彙較豐富,後者對於一些方言俚語較為熟悉,在當地推薦後,汪涵團隊還要再加以甄別。如果要做不同年代間方言的差異化調查,還要找不同代的方言發音人,為了保證語料收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一個調查點的方言發音人通常也不能只找一位。

2016年夏天,汪涵參與了長沙方言的收集。方言的田野調查不能在田間地頭完成,相反,要選在密閉、安靜的房間裡,以保證錄音效果。按照語言學研究的規定,如果收集一段語料時背景噪音超過48分貝,就意味著這段語料不能使用,如果採錄過程中有汽車呼嘯而過,也意味著這段採集宣告失敗。

在長沙方言點的調查過程中,「響應」團隊選擇了一間比較偏僻的屋子,把窗戶關上,空調關掉,毯子掛上,以保證收音效果,拿出話筒、攝像機,把藍背景布置好,一條條開錄。由於發音人在發音採集時脫離了日常的生活環境,調查團隊的老師還要先耐心地和他聊天,慢慢使其放鬆下來,讓詞句自然流淌出。一個方言點的調查,至少需要一個多月。

希望建一所語言博物館

兩三年前,汪涵就有個願望,希望能建立一個語言資源博物館。今年湖南省兩會上,汪涵再次提出了這一建議,他期待中國語言博物館在湖南落成,這也是他「響應」計劃的終極目標。

在他看來,杭州有中國絲綢博物館,安陽有中國文字博物館,而中國有如此豐富的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卻沒有語言博物館,是個遺憾,「每一種語言和方言都是一個宇宙,是當地上千年間形成的對於一個事物的獨特認知和表達」,對於「吃飯」這個詞,長沙人、常德人、邵陽人等都有不同的發音,這還僅僅是在一省之內。

他希望中國語言博物館建成後,能將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和「響應」計劃的部分成果,以及中國和世界瀕危語言的語料,以現代化的手段展出,人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多彩繽紛,「有那麼多種語音來表達吃飯睡覺」。

在汪涵眼中,方言的價值不止於此。湘語中,「鍋」和「鞋」還可以用「鼎」和「履」表達;上海話裡,「饅頭」是指帶餡蒸製的麵食;浙江東陽話中,「睡覺」能用「眠熟」表示。從方言中,還可以看出移民的軌跡,如從五代開始延續到明朝的江西向湖南的移民,就對湘語產生很大影響。

但汪涵也坦承,方言保不住、護不住是大勢所趨,他和團隊所能做的就是儘早、儘可能詳盡地將方言記錄、留存下來。這也是他要建立語言博物館的另一重意義。

「最起碼若干年之後,能有一個博物館,你願意走進去的話,你能聽到100年前、500年前,跟你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他當時的喜怒哀樂的,」汪涵說,「如果我們沒有保護方言的意識,100年後的人類也無法聽到今天的聲音。」

他將語保的工作稱之為「非常非常緊迫」。他還記得在方言點調查時,90多歲的老者和他說:孩子你趕緊來錄,我脫了鞋子睡覺,不見得第二天早上能穿鞋子起床。「90多歲的老人家是論天過的,有可能一覺就睡過去了。可能他小時候聽到的長沙話那幾個很珍貴的發音就沒了。」

汪涵兒子小沐沐今年6歲,妻子楊樂樂是重慶人,他們經常和嶽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小沐沐基本能聽懂重慶話,長沙話也會說。「我們也會教他,他學這個很快,模仿能力比較強」。他經常問父親,「這是什麼方言,為什麼這個地方講話這樣,另一個地方又是一個樣?」

他想,等孩子再大些時,能有機會帶他去做方言的田野調查,「讓他去看看這個世界的多樣,聽聽這個世界的聲音是多麼豐富。」

相關焦點

  • 汪涵:一個「策神」的搶救方言之路
    汪涵是國內少有的能讓人把他的名字和方言緊密聯繫起來的主持人,方言既是他行走江湖的「秘籍」,也是他的特有標識,無論是在綜藝節目中和嘉賓套近乎,還是在更早的脫口秀節目中展現他「策神」的風採。近年來,汪涵在做主持人的本職工作之外,開始擔負起保護、傳承方言的職責。
  • 汪涵楊樂樂幸福親密照曝光 看樂樂穿衣超有範【圖】
    汪涵楊樂樂幸福親密照曝光 看樂樂穿衣超有範【圖】 2013-08-16 10:44:39 來源:金鷹網 作者:zhangyan
  • 汪涵生日玩自黑 分享睡眠經:胡不到牌睡不著
    4月8日,湖南長沙首屆「有氧節」盛大開啟,在綠意盎然的場景下「策神」空降現場金句不斷,更與「有氧美少女」同臺互動,不僅被她的新鮮作風驚呆,見到美少女的保養瘦身秘籍,汪涵也開啟自黑模式調侃起了自己的身材。當天汪涵再次收到現場觀眾和美少女送來的祝福,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日感悟,同時希望自己能給觀眾帶來更多樂趣。而生日後首秀便選擇了一場跟「有氧睡眠」的綠色活動,也足可見汪涵如今對健康話題的重視和支持。
  • 《戀家有方》10月4號開播 「策神」馬可化身「戀家觀察員」
    湖南衛視將於10月4號推出730全新家庭服務類節目《戀家有方》,因與汪涵搭檔主持《越策越開心》而被稱為「策神」的馬可將以一個特別的「身份」出現在這檔節目中
  • 汪涵除了《天天向上》,還曾經主持過哪些不錯的節目呢?
    汪涵主業是主持人,還是老老實實主持節目的最好不過了。那麼汪涵除了《天天向上》,還曾主持過哪些經典節目呢?2.汪涵的主持的第一檔節目是《真情對對碰》,那是在1998年。即使在後來看過,時間如此遙遠,對這個節目也基本沒印象了,因為對這類型的節目沒興趣。
  • 汪涵:一個八面玲瓏的匠人
    從湖南廣播電視學校畢業以後,1996年,汪涵應聘到湖南經濟電視臺工作。當時,他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做的淨是一些跑龍套的活兒。比如場工、劇務,搬桌椅,發禮品,調動現場氣氛。與其說汪涵是一個名嘴,不如說他其實是一個匠人。出口成章、博古通今的汪涵,心裡住著一個木匠。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有味》。在湖南方言裡,「有味」表示「有趣、有意思」。汪涵在書中寫到了做木桶的「於爹」。做木盆的於爹總是「說著簡單的話」。這簡單的話裡卻有很深的禪意。
  • 汪涵馬可再同框,方言說唱惹淚目,12年的搭檔為何走向不同人生?
    01、汪涵馬可再同臺正月十五晚,湖南衛視播出的元宵晚會,汪涵在空無一人的觀眾席上用方言表演說唱,武漢話轉為長沙話毫無違和感,鏡頭切換,話筒交給觀眾席另一邊的馬可,他們一前一後的走上舞臺,和臺上的盛宇(粉絲口中的大傻)匯合。
  • 守藝中華 風物之旅丨方言作樹 民歌為藤
    馬可與土家織錦技藝傳承人劉代玉及其小孫子在土山菜園間 攝/張謹「方言是樹,民歌是藤。有它們纏綿、生長的地方,才是真正充滿自然清香的土地,才是能生養人的土地。這就是方言與民歌的最大意義之所在。」被湖南人親切地譽為「策神」的馬可對方言和民歌有著扯不斷的情,「說的更遠些,那就是一份濃濃的鄉愁。鄉愁是什麼?其實就是那些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卻總也抹不去痕跡的一個個溫馨場景。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時的聲聲呼喚,比如放學回家路上打打鬧鬧時,一抬眼看到的那棵銀杏……」
  • 汪涵46歲生日,天天兄弟齊送祝福,扒扒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個人
    歐弟曬出與汪涵的合照錢楓稱汪涵是自己的燈塔田源感謝汪涵的提攜王一博更連續五年為汪涵送生日祝福,兄弟情誼令人羨慕大張偉則不走尋常路↓汪涵1996年開始進入湖南臺,當過場務2.張一蓓如果說主持人仇曉是汪涵的領路人,那麼製片人張一蓓則是助力汪涵登上事業巔峰的伯樂,2002年,她用一檔《越策越開心》將汪涵捧成「策神」,2008年再用《天天向上》助汪涵成為芒果臺大哥大。
  • 汪涵:從「江湖兒女」到「煙火神仙」,單純地做個「好人」,最難
    夫妻倆生下了一個兒子,成年後和一個湖南女子結為連理,那便是汪涵的母親。後來的汪涵常說自己是一個「江湖兒女」——江蘇和湖南的混血兒。既然是「江湖兒女」,肯定不安分,起碼也是個淘氣包。在主持節目《天天向上》時,汪涵就秀過不下 20 種方言,成功博得觀眾青睞。近年來,除了主持人的身份以外,汪涵還是一名「語言保護者」。2015年7月,汪涵自費近500萬元發起了一項湖南方言調查「響應」(「響應」)計劃,意欲保護方言。
  • 向美好出發汪涵直播大秀方言,訊飛翻譯機反應神速獲贊
    6月12日晚8點,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汪涵直播綜藝節目《向美好出發》第三場正式開播。以「人間煙火」為主題,為觀眾帶來一場品牌與文化的魅力之旅。在眾多產品中,訊飛翻譯機作為智能翻譯領域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以超快的翻譯速度和超強的準確度,與汪涵有趣互動,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從劇務到一哥,國民主持人汪涵所走過的「人生」
    從當年搬桌子的雜工,到現在的睿智大叔,汪涵經歷的正是所謂「人生」。娛樂至死的時代轉型 成就「一哥」這些年,湖南廣電的人時常能看到汪涵獨自一人慢悠悠地在湖南廣電樓下走過,從金鷹閣路過湖南經視,到廣電主樓,再到T2,有時候汪涵會走上老一會兒,穿一身黑,戴著黑色帽子,帽簷並不用壓得很低,腳步從容,緩慢。這顯然是一個不用趕著去錄節目的汪涵。
  • 從一個打雜工,到人人誇讚的著名主持人,汪涵做了什麼?
    主持風格風趣、幽默、睿智,擅長脫口秀,精通長沙話、四川話、株洲話等多種方言,曾主持過《音樂不斷歌友會》《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現主持《天天向上》《火星情報局》等。,一個中專生想要在電視臺找到立足之地,談何容易?
  • 說話的技巧,汪涵的語言魅力
    (汪涵第一招,憶往昔)十年沒見了,(是啊,十年沒見了……)所以你來不來無所謂,(汪涵笑)當然你最好來,我太想見你了。(涵哥,我也想你啊。)(汪涵第二招,聊愛好。)我特別想知道你這幾年做的那音樂。……(我在山裡……阿朵熱情越來越高漲。)(汪涵第三招,聊共同愛好。
  • 何炅和汪涵的兩種人生,提醒所有人
    除了幾位著名的央視主持人,說起內地的知名主持人,人們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兩個名字:何炅和汪涵。同為湖南電視臺的臺柱子,兩人各領風騷。有網友曾說過:」汪涵是舉輕若重,而何炅是舉重若輕。網上有一個笑話:「何炅和汪涵的黑料差不多吧,花了十多年帶著一幫人做一件事,愣沒培養出一個可以獨立成才的。」為什麼湖南臺再也沒有其他主持人可以與他們相提並論?
  • 王一博為汪涵慶生,網友:汪涵真的老了,將C位讓給王一博算了!
    ​王一博為汪涵慶生,網友:汪涵真的老了,將C位讓給王一博算了!懂得全國各地多種方言。曾主持過《真情對對碰》 、《越策越開心》 、 《超級英雄》、《玫瑰之約》、《超級女聲》、《快樂男生》等電視節目。汪涵最初從最底層的場工做起,雜務,燈光、音控、攝影、現場導演樣樣涉足,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獲得了今天的成績。
  • 汪涵的說話之道,加上王一博的帶傷上陣,完美詮釋了職業精神
    最後還是在汪涵的幫助下聯繫來了金莎、孟佳、阿朵過來幫忙。中間不得不佩服汪涵強大的溝通能力,在錢楓聯繫阿朵的時候,阿朵一開始明顯在猶豫要不要過來,汪涵一開始形勢不對,直接接過來了電話。當時就在身邊的大張偉忍不住的讚嘆,這就是說話之道。阿朵聽完汪涵的話後,直接說這個活動必須來。
  • 「媳婦老媽掉水裡,先救誰」,劉德華、汪涵都被這樣問,答案亮了
    1「如果我和你媽同時掉海裡,你只能選擇救一個,你要救誰?」這個問題常常被老婆們用來問老公,從而衡量誰更重要。就連,不少才子佳人明星也常被問到類似問題。劉德華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提問。在一個對話節目上,主持人請來大明星周潤發和劉德華做節目。
  • 中國的方言有多魔性?我這一周的笑點都被這篇承包了!
    尋到一個路人問:「你知道國家大妓院在哪嗎?」路人徹底呆了,表示皇城之下哪敢行如此勾當!(u的音發成i。。。)(當然……雲南方言裡最經典的,應該就那個「操人」=「罵人」了吧 汪涵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劃,由他一人出資465萬元,該計劃將用5-10年的時間,組織10支調查研究團隊,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捐給湖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