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到了,也意味著西方國家繼聖誕以後,最要緊的節日「復活節」即將來臨了。
復活節的來頭不小。在基督徒心中,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是為紀念耶穌於公元 30 至 33 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的第三天又復活了這事兒而設的。多年以前,傳統的西方教會早就欽定,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是復活節,而今年的復活節在 4 月 16 日。
說好是節日,肯定就要放假了。復活節的假期一般是從周四持續到下周一(芬蘭和瑞典是從周五開始),這五天假期分別被稱為 Holy Thursday (濯足節:根據耶穌在受難前夕最後晚餐上為十二門徒洗腳所作出的榜樣而定的節日), Good Friday (耶穌受難節:這一天,耶穌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 Easter Saturday (復活節前夕), Easter Sunday (復活節:耶穌又復活了), Whit Monday (聖靈降臨節:耶穌復活後第 50 天差遣聖靈降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向世界各地傳布福音)。
看起來很沉重,其實並沒有。每逢到了復活節,西方國家信奉基督教的哥們都會張燈結彩,辭舊迎新,共慶佳節,熱鬧程度媲美中國春節。雖說不貼對聯,但五彩繽紛的裝飾品和五花八門的傳統活動,都使節假日洋溢著一種春回大地的喜悅氣氛。而這些源遠流長的活動,許多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尤其在北歐國家,更多是來自於基督教文化、斯堪地那維亞文化與非宗教意味民間風俗的巧妙融合。
那麼接下來,不妨讓我們了解一下北歐人民都是怎樣過復活節的吧。
彩蛋
提起復活節,怎麼能錯過意味著孕育生命的彩蛋?
這些貨真價實的彩蛋大多都是選用雞蛋做成的,人們在雞蛋兩頭鑿上小孔,將裡面的蛋黃和蛋白吹出來以後,就可以在空殼上作畫了。一旦到了復活節前夕,北歐千家萬戶都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雞蛋殼上畫上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圖案。彩蛋或大或小,會和其他裝飾品一同放在明亮的位置,例如,主人家將光禿的樹枝插入花瓶,掛上小彩蛋,讓室內充滿生機,既能體面地迎接客人,也為生活增添了情趣。有小孩子的家庭,大人還可以事先把彩蛋藏在家裡的不同地方,讓自家小孩去找。
彩蛋的用途多樣,不僅是復活節必備的餐桌菜式、裝飾品,還是誠意滿滿的送禮佳品。除了 old school 做派的雞蛋彩蛋,如今人們還會以贈送巧克力彩蛋作為復活節祝福。這些由商家生產的彩蛋,包裝各異,繽紛亮麗,裡面還藏有一些精緻小玩具或小卡片,非常適合贈予小朋友(或大朋友)們。
兔子兔子也是復活節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活潑多產的兔子象徵著春天來臨、萬物復甦、生命繁茂,它既是愛神阿弗洛狄忒的寵物,也是日耳曼土地女神霍爾塔的持燭引路者。如果說聖誕老人給有夢的孩子送去了禮物,那麼兔子就是給所有人帶來彩蛋的復活節使者。
這麼說吧,兔子在復活節時更是無處不在,它存在於家庭自製的貼牆紙花上、小朋友手畫的彩蛋上,商家製作的兔子外型巧克力,商場上出售著各種印有兔子圖案的工藝品或日用品……
不用懷疑,每個北歐小朋友的童年都有過與兔子共處一室的經歷,但並非每次經歷都是愉快的,譬如:
花兒在基督教,復活節百合象徵著神聖與純潔,它有喇叭放射狀的花型,可以為人們傳達耶穌復活的喜訊。北歐人民不像中國人,會忌諱生離死別的話題,在他們心中,死亡與重生是密不可分的。原本普天同慶的復活節,他們還會手持復活節百合花(黃水仙花),如同我們清明節掃墓一樣,到墓地祭奠親人。
而除了祭奠,復活節百合還是裝飾室內的無印良品,在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復活節,一束新鮮明亮的黃水仙永遠是客廳茶几上不二之選的主角。
當然了,只要鮮花美,什麼品種都不是問題,例如丹麥就有報春花雪花蓮:
女巫在復活節這一天,北歐人會在自家門上畫十字,並把掃帚藏到女巫摸不著的地方,以保護自己不受女巫傷害。然而,同樣是在這一天,北歐小女孩兒們卻會打扮成復活節小女巫,在自己的臉蛋上畫腮紅和小雀斑,頭披圍巾或戴面具,騎著掃帚提著籃子,挨家挨戶地按門鈴,只要主人家開門了,她們會分發手工製作的小卡片以換取好吃的糖果。
吃怎麼能不是喜迎節日的主旋律?北歐人的餐桌文化一向精緻,但光看著迷人不行,吃的也要有所講究。
雞蛋:復活節吃雞蛋,很多很多的雞蛋。
醃製鯡魚、煙燻三文魚、烤羊肉:親朋戚友在過復活節時歡聚一堂,肯定要吃上一頓傳統的北歐美食。
簡森的誘惑:這是一種由土豆、鯷魚和洋蔥放在奶油裡烤制而成的食物。
啤酒:北歐人還會為了這一年一度的假日,事先釀造好甜美可口的啤酒。
節日的到來永遠是商家「發財致富」的好時機。復活節前夕,北歐國家的商場都熱鬧非凡,誰也不會錯過這些復活節主題的商品展覽,大至高價昂貴的奢侈品:首飾、手錶、手提包、大衣……小至餐巾紙、隔熱墊、茶壺保溫罩、桌巾……這些商品大多印有兔子或小雞的圖案,顏色也以鮮黃作為主色調。
而商店裡賣的當然是少不了復活節應景禮盒,這些禮盒中裝有各種模樣的糖果和巧克力,深受小孩兒喜愛。
當然了,除了以上這些較為普遍的民間風俗和節日趣聞,北歐各國也有自己獨特的過節方式,例如:
瑞典復活節,瑞典人會以 「Påskris」 裝飾自己的家。
Påskris 指的是復活節前一段時間,人們會用各種顏色的羽毛系在萌芽的樺樹枝末端,然後將 Påskris 插入至花瓶裡。等到了復活節時,樺樹枝剛好會冒出新葉子。據說,在久遠的宗教歷史中, Påskris 是一種用來象徵鞭打自己以提醒耶穌為人類所受苦難的宗教文物,但如今不過是一種復活節相關的傳統裝飾品而已。
芬蘭而在芬蘭,一年一度復活節,人們還可以吃到特殊的甜點 「Mammi」 。這種甜點由黑麥麵粉和麥芽黑麥烘烤而成,有獨特的香甜味道,是傳統芬蘭人為祭奠耶穌犧牲而守齋節食的食物。如今人們吃 Mammi, 還會配上現打的新鮮奶油和些許糖,或加上一塊香草冰淇淋,口感美味十足。
至於芬蘭西部的一些鄉村,還會在耶穌受難日的隔天,也就是復活節前夕燒起大火,以此嚇跑耶穌死亡後那些肆意橫行、製造恐慌的妖魔鬼怪。
冰島復活節期間,冰島人則會在家親手做各種口味的巧克力蛋,對於愛吃甜食的冰島人而言,這似乎是人生中一大樂事。不過,此時藏在彩蛋裡的就不是小玩具了,而是一張張寫著冰島俗語的小紙條,字裡行間都是冰島人互贈禮物時想給予對方的祝福。
丹麥相比其他國家,丹麥的復活節活動就非常豐富了。
丹麥有一個傳統小遊戲叫「滾蛋」,意思是大人會帶著一群小孩兒去到一個斜坡上,大家開始玩滾蛋遊戲,誰的蛋跑得快、滾得遠,誰就贏得所有的遊戲蛋;或者是誰的蛋在滾動時主動碰到了別人的蛋,誰就贏得那顆蛋。
丹麥還有一個特殊傳統活動叫 「Gakkebrev」 。丹麥人在剪紙花狀的信上寫好一首有趣的小詩,然後附上一朵雪花蓮,配上關鍵的點點點署名(名字有幾個字母就配上幾個點),收信者要是猜不出是誰寄的,寄信者就可以得到收信者的一顆巧克力蛋,如果猜中,寄信者就要送給收信者巧克力蛋。
挪威
最後說到挪威,這個擅長與大自然交流的國家,即便是在復活節期間,也會選擇一家幾口子住在自己山上的小木屋裡度假,雖然生活在傳統舊式的小木屋中會稍有不便,但也是每家每戶享受溫馨時光的必到之處。全家人在早上外出滑雪,晚上,則回到小木屋裡圍著火爐取暖聊天。
挪威人在假日閒著沒事時,還會閱讀犯罪或探案題材的文學(平時也會)。這一傳統起源於 1928 年 Nordahl Grieg 的暢銷小說《卑爾根火車大劫案》,據說當年為了宣傳,工作人員在報紙上做了整整一版廣告,由於廣告過於逼真,以至於很多人以為卑爾根的火車上真的發生了劫案。按照套路,同一家出版商在第二年又出版了另一本探案小說,從此,挪威便形成了復活節閱讀相關題材的風氣。
以上這些都是北歐各國比較常見又好玩的節日傳統。
其實,隨著復活節傳統的宗教意味愈加淡化,人們也不過是想借著這個節日,好好去享受一番春意盎然的節假日時光。在復活節,吃甜食,做手工,裝飾房間,與友人暢聊,與親人吃飯……擁抱這些平凡卻不簡單的樂趣,不正是北歐人生活幸福的重要體現嗎?
本文為原創內容,受到版權保護,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本文,請在本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以獲得轉載授權。本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