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歐洲的上空戰雲密布,英國正在計劃入侵挪威以破壞德國戰略物資的運輸,而德國則想在英國得手之前搶先得到挪威,在當時被普遍認為實力與德國相當的蘇聯的做法更是直接,在波蘭戰役大局已定後蘇聯要求芬蘭將國土割讓出一部分來給蘇聯用與戰時的緩衝區,這樣無理的要求理所當然地被芬蘭政府予以拒絕,結果蘇聯撕毀「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芬蘭,按照蘇聯的預計像芬蘭這樣人口不足四百萬常備軍只有三萬的小國,就算考慮到行軍時的路面比較滑那麼也只要最多半個月就能結束戰鬥,不過這場戰鬥卻打了四個月之久,並且它的影響也不僅僅限制芬蘭和蘇聯..
1940年2月,英法召開軍事會議通過了二國合作「援助」芬蘭的計劃,援助當然是真,通過援助間接控制芬蘭然後再以芬蘭為基礎控制整個北歐的目地也是真,精明的英國人當然了解這其中的好處,德軍目前的進攻能力已經強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而德國也有自己的缺陷--石油和鐵礦,沒有了石油德軍的裝甲部隊等於廢鐵一堆,沒有了鐵礦德國不但製造不出任何裝備來,而且鐵是日常用品所必須的材料,如果沒有了鐵礦石的進口,德國民用品製造亦同樣會受影響,到時用不著軍事機器的碾壓,德國製造業自己就會因為關鍵物資不足而自行崩潰。
當然。對於英國來說德國的產油地帶自己一時半會還碰不著而北歐諸國則是近在眼前,如果能通過控制北歐地區來打擊德國鐵礦石的運輸從而使德國製造系統自行崩潰,這該會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而根據戰後資料顯示德國入侵北歐的計劃整整比英國晚了半個多月,一向好面子的英國人不想像蘇聯那般沒品,英國人想要通過一個「合理」的情由來入侵北歐國家,而蘇聯入侵芬蘭的這次行動給了英國人絕好的藉口,現在的英國只需聲稱自己要獻愛心來「援助」芬蘭,而想要「援助」芬蘭就必須先從挪威登陸再經瑞典才能到達芬蘭,到時這一路上一邊走路一邊修建機場和軍事基地就可以達到英國控制北歐的目的,於是懷著對史達林無比感激的心情,英國邱吉爾下令同盟國軍隊於3月中旬出發,像這種事情當然要搶在德國人的前面。
在芬蘭,蘇聯人開始對眼前的敵人發動進攻了,不過芬蘭的氣候狀況實在是糟透了,蘇軍發現這裡不只是氣候寒冷,冰天雪地,而且到處都是路障和陷阱,蘇軍後勤部門在這裡叫苦不迭,運輸物資的車隊幾乎無法為前線士兵提供物資--即使有車隊能通過寒冷的冰原繞過無數的陷阱和障礙,也逃不過芬蘭遊擊隊的毒手,這些芬蘭遊擊隊員身披白色偽裝,滑著雪撬在雪地中飛速地滑行,而蘇軍高速的機動部隊在這裡反倒寸步難行,常常時蘇軍正在吃飯就被連人帶食堂一齊被炸飛,有一個師長被史達林親自下令槍斃,因為他的師一共損失了55個野戰食堂。對於那些行進中的蘇聯軍隊,芬蘭開始採用重手法來對付蘇軍,當蘇聯軍隊經過某處冰湖的湖面時,芬蘭便用一直隱蔽起來的迫擊炮轟擊湖面,結果是蘇聯一整個營的部隊盡數掉進冰冷的湖底,這些人連跑也沒法跑就葬身冰湖底。
對於芬蘭的頑強抵抗蘇軍傷亡極重,清醒過來的蘇軍改變了戰術使用重兵集中攻擊的方式這樣的話芬蘭的遊擊戰術便毫無用處了,很快芬蘭便損失慘重不得不向蘇軍求和,在這裡英法的態度是直接促成芬蘭求和的重要因素,當芬蘭人從各種渠道得知盟軍援救自己的真實目地乃是為了控制北歐地區而非是真心援救自己時,已經撐不下去的芬蘭人決定向蘇聯求和,而蘇聯考慮到自己在冬季的重大損失(赫魯雪夫在回憶錄中透露損失上百萬人)亦決定接受芬蘭所提出的停戰條件而不再另外對芬蘭提出要求。
此役中芬蘭保住了本國的獨立避免了成為蘇聯「加盟國」的命運,而蘇聯也從中得到了好處,雖然沒能「解放」芬蘭,但芬蘭戰敗所割讓的領土使蘇聯的列寧格勒與芬蘭邊境之間產生了一條緩衝地帶,在此之前列寧格勒與芬蘭邊境之間只有三十多公裡,而在得到割讓的領土後蘇聯在這片緩衝地帶建起了嚴密的縱深防禦,這直接造成德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一路所向披靡卻始終一直無法攻克列寧格勒而給德軍留下了後顧之憂。不過蘇芬的停戰卻使盟軍方面上火了,由於英國所率領的盟軍是打著援助芬蘭的旗號出發的,此時蘇芬已然停戰,英國的援助行動便失去了正當理由,那些坐機關的老紳士們怕在國際上失了「道義」只好趕緊地通知那些已經行軍至半路的軍隊返回再另找藉口在挪威登陸。
不過很遺憾地就是這麼一折騰便給了德國搶先的機會,盟軍原計劃3月中旬出登陸挪威然後取道北歐去「援助」芬蘭,英國所率領的盟軍本來可以比德國早到半個月登陸挪威並控制挪威的海岸線,那時德國將無法從北歐海岸線運輸本國所需的鐵礦石,沒有了鐵礦石德國無論是軍用民用工業都將癱瘓,而此時折騰完已經到了4月份。8日當盟軍登陸部隊向挪威進發時,在大海的另一面也已經有人在行動了,不過對於那個人來說,「道義」這種事物實在是個可有可無的有時甚至還會害人的東西。不需要任何無用的藉口與理由,4月9日德軍「威塞行動」開始發動並登陸挪威,雖然盟軍8日便已經行動,但由於德國發起行動的港口離挪威比較近反而比盟軍早一天到達挪威,也就是這一天之差改變了整個二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