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加速蔓延,呈現出「從人到人」和「從物到人」並存以及隱形傳播的特徵,形勢異常嚴峻。特別是隨著冬季來臨,境外輸入病例和輸入物品導致的續發感染風險有所上升,務必引起高度重視。研究發現,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繁衍鏈,是維繫病毒生存繁殖基本條件所形成的閉環,包括病毒、宿主和環境等,其中環境是影響病毒繁衍最重要的因素。新冠病毒在人類中傳播的初期就具有高度適應性,類似當年SARS流行的晚期。因此,新冠病毒離開宿主通過外部環境的過程是阻斷其繁衍的重要窗口,環境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市政府研究室聯合四川省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宋爭放教授,就加強環境治理與監測預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了研究,並提出對策建議,供領導參閱。
一、病毒環境適應性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新冠肺炎正處於流行期,人們對新冠病毒的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和診療方法等尚處於逐漸發現和不斷認識階段。冬季,疫情加劇反覆,一方面病毒對低溫更加耐受,另一方面人群室內活動逐漸增加;同時,寒冷的氣候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病毒一旦從被感染的宿主中排出,外界的低溫環境及相應溼度條件更利於其存活。因此,分析新冠病毒的傳播規律、環境適應性與疫情防控的關係對現階段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冠病毒的傳播規律
一般而言,傳染病流行必須具備三個重要環節。 一是傳染源。病人、病原攜帶者、被感染的人和動物均可成為傳染源。預防傳染病最關鍵就是要控制傳染源。然而,在大多數傳染病中,顯性感染者只佔一部分,隱性感染或病原攜帶者大量存在,這也是新冠肺炎出現很多無症狀感染者的重要原因。同時,人受到物的感染與受到人的感染病毒量不同,極易出現輕症或者無症狀,很難引起病人重視,容易引發新的疫情。 二是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後,經過一定的傳播方式,到達或侵入新易感者的過程被稱為傳播途徑。病毒一般會通過呼吸道飛沫、空氣和接觸性傳播,「從物到人」多為接觸性傳播。同時,病毒被認為有一條繁衍鏈,也就是維繫病毒生存繁殖基本條件所形成的閉環,包括病毒、宿主和環境等,其中環境是影響病毒繁衍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該病感染的人群,被稱為易感人群。通常來說,易感人群佔總體人群的比例越高,傳染越容易發生和傳播,該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新冠肺炎
全球大流行就與人群普遍易感、新冠病毒傳播規律、病毒基本再生數(R0)、防控幹預狀況、環境條件等多因素密切相關。
(二)新冠病毒的環境適應性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人類中傳播的初期就具有高度適應性,類似當年 SARS 流行的晚期。環境適應與否是決定病毒存活、繁衍及傳播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病毒繁衍必須離開原來的宿主並通過環境到達下一代宿主,進而實現宿主間的傳代。因此,新冠病毒離開宿主通過外部環境的過程是阻斷其繁衍的重要窗口,環境衛生治理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香港大學近期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不同環境下的存活能力不同。例如在衣服表面,新冠病毒可以存活 30分鐘—24小時,而在不繡鋼表面為30分鐘—4日。使用常見消毒劑如84消毒液、70%乙醇等5分鐘之後再次測試新冠病毒敏感性,發現已沒有感染能力。同時,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與環境溫度的關係也十分密切。首先,它很適合在寒冷的環境下存活,如在4℃條件下,感染能力在14 天后仍無明顯下降。在常溫下,發現其從第2天開始感染能力逐漸下降,14天後則無法檢測到活性。然而,在37℃條件下,新冠病毒1天後的感染能力大幅下降,2天後則無法檢測到活性。因此,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在低溫環境中更易於生存,並且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
(三)環境治理、監測與疫情防控的關係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病例多與較差的環境衛生因素相關聯,如農貿、海鮮水產市場、養老機構等人員聚集性場所。有分析研究認為北京新發地市場暴發的疫情與環境密切相關。無論是先有被病毒汙染的物,還是先有感染者進入而汙染了物或傳染給人,新發地市場變成了被病毒汙染的環境,進而成為一個「傳染源」。根治該汙染環境成為新發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環節。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大連凱洋海鮮公司疫情聯繫起來看,可以發現環境是新冠病毒繁衍傳播的通道和窗口。科學、主動、有效地實施環境衛生治理,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二、國內環境治理與監測預警的現狀及潛在風險
近期,隨著北半球氣溫逐漸下降,歐美多個國家疫情出現快速反彈,全球單日新增感染病例刷新疫情暴發以來最大增幅記錄,確診病例數逼近6500萬。國內方面,上海、天津、安徽、內蒙古等地出現本土病例,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以及隱形傳播的特徵。我國近30天累計新增本土確診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今年10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首次檢測分離到活病毒。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於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進口冷鏈食品不提供消毒證明不能上市銷售,強化對企業進口冷鏈食品的追溯管理,對來源不明的進口冷鏈食品依法進行查處,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等。但現階段疫情防控仍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一是監測難度加大。進入冬季,空運、陸運、海運等國際運輸環境均類似於冷鏈系統,境外被汙染的貨物作為載體將病毒帶到國內的風險明顯增加。例如,據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布會通報,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分析,上海本輪疫情感染源初步鎖定,聚焦在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上。 二是「人、物、環境」並防有待加強。前期,我國疫情防控主要以對人的排查追蹤隔離為主,隨著疫情形勢變化,人物同防成為疫情防控的重心,對環境的常態化監測排查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還不明確。研究認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但中間宿主仍未能確定,目前研究可能與穿山甲、蛇、龜、狗等相關。不久前,歐洲多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貂感染新冠病毒並出現貂傳人的報告。因此,不確定的中間宿主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隱患。 四是對確診、無症狀患 者 及密切接觸者的排查追蹤仍存在漏洞。近日,國內出現多起無症狀感染者(隱形傳播者)引發輸入性傳播風險的情況。 五是醫院感染仍需
持續關注 。今年10月,青島市收治境外輸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肺科醫院,12 名本地新冠患者均與醫院感染高度相關,醫院感染成為疫情防控新的關注點。
三、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環境監測預警作用。 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常態化病例篩檢、病毒採樣、口岸和冷鏈監測工作。做好預警響應,第一時間報告監測異常情況,並組織實施人員、環境與樣品場所隔離保護控制措施。做好機場、火車站、汽車客運站、港口碼頭等聯合監測、檢疫,改造完善監測軟硬體設施,將冷鏈、入境貨物和重點地區人員列為重點排查對象。採取流動監測的方式,對農貿市場開展常態化環境監測。充分發揮社區環境
監測預警作用,堅持不懈開展好小區入戶排查,對公眾場所、電梯間、樓道、垃圾桶等場所定期環境消殺。在醫院環境監測和感染控制方面嚴格規範,尤其是發熱門診、呼吸科和感染門診的物體表面進行樣本採集,實施標準化制度管理,築牢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環境基礎。
(二)構建常態化環境監測與檢測系統。 建立專門的疫情監測分析預警平臺,構建全局性、前瞻性的統籌和聯合協作監測機制,健全區域性聯網監測系統。整合現有呼吸道傳染病監測工作,動態掌握新冠病毒流行規律、特徵,及時開展風險研判與預警。加強流調、檢測人員技術培訓和能力考核,保證充足數量的流調、檢測人員隊伍並做好後備力量儲備。
進一步強化溯源工作,科學確定溯源結論,確保第一時間規範開展疫情調查處置,提升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及其他新發突發傳染病病原檢測能力和質量。對境外、中高風險地區輸入人員的隔離觀察、監測形成規範化作業模式,建立一人一檔,在開展核酸檢測、體溫、症狀監測外,增加血清學檢測(抗原、抗體),並開展動態監測、隨訪,確保安全無誤。
(三)加快提升環境智慧監測水平。 加強大數據利用,進一步健全完善各級政府以及衛生健康、公安、環保、市場監管等行業系統信息化平臺建設,強化多部門信息共享聯動,構建疫情相關方多源數據監測、交換、匯聚、反饋機制,提高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定期開展疫情防控實時跟蹤、重點篩查、精準防控綜合研判。進一步完善健康碼「一碼通行」,推動實現核酸和抗原、抗體檢測等信息共享。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減輕線下診療壓力,避免交叉感染風險。
(四)切實強化病毒監測科技攻關。 在血漿採集使用、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檢測技術審批、統籌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積極推進。跟蹤國內外傳染病環境和病毒監測檢測新技術新方法,加快開展新冠病毒現場快速檢測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整合優勢力量,組織醫療機構、科研院所、企業聯合攻關。建立攻關項目專員制,加強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組織協調、督促推進。強化對實驗室特別是對病毒的管理,確保生物安全。持續加大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研究篩查工作,強化對農貿、水產等生鮮市場的日常檢查、監測,採用排除法鎖定日常食品(禽畜、水產等)的安全。
(五)深入開展環境治理與愛國衛生運動。 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加快建設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人口密集特點的公共衛生體系,深入持久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對人員密切接觸場所、密集地、密閉空間、易汙染地積極開展有效地清消和治理。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包括出門佩戴口罩、常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推廣分餐公筷、室內常通風、垃圾分類投放等。同時,在環境衛生治理基礎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讓「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宋爭放:成都電子科大醫學院、四川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四川省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抗擊新冠疫情專家組成員
李媛旻、朱秋宇:成都市政府研究室綜合文稿處
責任編輯:陳豔 編輯: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