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天一天一天的走
汗一滴一滴一滴的流
有一天我們都老
帶妻子一起浪子回頭
……
最近一首名為《浪子回頭》閩南語歌曲在抖音上刷屏,一時間紅遍了大街小巷。這首歌由臺灣茄子蛋樂隊演唱,講述了一個輕狂少年的浪子回頭的故事,聽起來滿是情懷與滄桑,讓人動容。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浪子回頭」的故事向來為民間百姓所津津樂道,戲曲中類似的故事也屢見不鮮。我們在面對一些因輕微錯誤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或組織處理的幹部時,也需堅持寬嚴相濟,強化正向引導加以挽救,促使其成為錯而能改、戴罪立功的「回頭浪子」。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規定,黨的紀律處分工作應當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對待犯錯的黨員幹部要能容人之短,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拉一把,給出路,多開導,抱有挽救之心,強化政治思想引導,適時遞給精神「拐杖」,讓其充分認識到錯誤的根源,牢固樹立講政治、守規矩、明底線的覺悟,走出錯誤的「泥淖」。也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治病救人的目的,鼓舞和激勵廣大幹部敢於擔當、敢於作為。
早在1983年3月,河北省正定縣制定了關於《樹立新時期的用人觀點,廣招賢才的九條措施》,但在落實過程中,存在著部分黨員幹部對「招賢納土」理解不夠、懷疑觀望等問題。於是在1983年4月召開的「放開政策、振興經濟」的三級幹部會議,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會上就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要樹立新的用人觀點,提醒大家「人孰無過,朝聞夕改,就是好人」,對那些有缺點、曾犯過錯誤的人才,既要看小節,也要看大節;既要看缺點和短處,也要看優點和長處,總之要消除偏見,任人唯賢,「舉大德而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
誠然,一個幹部只要違反黨紀政紀,不管何種緣由,必定要受到追責處分,這不僅是黨的紀律使然,也是從嚴管黨治吏建設忠誠乾淨擔當高素質幹部隊伍的要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加上犯的錯可能是問題較小、影響不大、性質較輕,錯而能改,就值得肯定,如《論語》所言,「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因此,對待犯錯幹部,要區分具體情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寬容幹部在工作中特別是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對失誤錯誤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幫助幹部汲取教訓、改進提高,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在《世說新語·自新》中,就記載了一個戴淵知錯就改的故事:戴淵原本是個劫掠商旅的剪徑山賊,在陸機「卿才如此,亦復作劫邪」的勸導下改過向善,後來成為名揚天下的徵西將軍。
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幹部因犯錯被受黨紀政紀處分或組織處理後,認為自己被貼上了「問題幹部」的標籤,多年的工作成果「一筆勾銷」,壓力之下內心「疙瘩」越結越大,就此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消極工作,甚至破罐子破摔。事實上,除去錯誤缺點外,不少犯錯幹部依然具備正向的能力,可以為黨的建設事業所用。他們在前進的途中暫時「掉隊」,一時「迷途」,只要加以挽救,完全能夠回到「正途」,重新回歸幹部隊伍主流,為國家社會發光發熱。所以可以給予犯了輕微錯誤的幹部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使其重新振奮,用行動報答組織。
《晉書》上有個「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年少時的周處橫行鄉裡,「不修細行,縱情肆欲」,被鄉鄰百姓連同南山猛虎、水中蛟龍並稱為「三害」,周處自知為人所厭惡後,「慨然有改勵之志」,虛心改過,勵志好學,終成名士,被贊「忠賢之茂實,烈士之遠節」,留下一段「浪子回頭」的佳話。
來源 | 共產黨網
作者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委組織部 鍾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