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文字不小心感動了你,記得點擊右上方的「關注」,和我一起看世間百態,品冷暖人生。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男人問男人:「你相信男女之間的純真友情嗎?」男人回答:「不相信。」
女人問女人:「你相信男女之間的純真友情嗎?」女人回答:「不相信。」
女人問男人:「你相信男女之間的純真友情嗎?」男人回答:「相信。我和她就是。」
男人問女人:「你相信男女之間的純真友情嗎?」女人回答:「相信,我和他就是。」
同樣的問題,為什麼答案卻不同呢?其實原因在這裡:男人之間不相信,是因為男人最了解男人了,所以覺得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樣女人之間不相信純真友情,也是因為女人最了解女人了,所以她們覺得那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男人問女人或女人問男人,他們卻說相信呢?其實原因不外乎這一點:他們都想有一個這樣的異性知己。
異性知己往往更多的是友情,但人的感情是微妙的,誰又能保證友情裡面沒有摻雜過愛意呢?既然能成為異性知己,就說明你們有共同的語言,有一致的三觀,有彼此吸引對方的優點,甚至興趣愛好都差不多。這樣的一男一女,有幸遇到,誰還會輕易放他(她)走掉。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儘量保留著那點神秘,心照不宣地以一個異性知己的身份陪在對方身邊,其實能有這樣一位知己,足以羨煞旁人。
但在交往中,異性知己難免會有曖昧的時候,這是一種比戀人差一點,比朋友多一點的關係,很多時候,異性知己才是我們傾訴苦惱的最佳人選。然而,隨著兩人的頻繁交往,總會有一些東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總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是一男一女。
在一些特殊的場合,由於我們的情緒太過激動,於是隔在異性知己間的那層薄紗就會被捅破。
李華和王媛就是這樣一對異性知己。
王媛和李華認識已有四年之久,他們是在朋友的婚禮上認識的,大家都在同一個城市,王媛和李華都喜歡運動,所以彼此之間經常聯繫,不是爬山就是跑步,慢慢地,他們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也就是大家眼中的異性知己。在他們認識的時候,王媛是有男朋友的,李華剛剛和女友分手,原因是兩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
以後的日子,王媛一直在給李華介紹女朋友,但交往了幾個,最後都覺得不合適,所以李華至今還處於單身狀態。這樣的關係一直維持到了上個月的15號。
就在15號那天,李華突然接到王媛的電話,電話接通後,只聽見那邊哭哭啼啼的聲音,李華問了好幾遍,王媛還是沒說話,只是一個勁地哭,李華覺得不對勁,就急忙地去了王媛的住所。到了王媛的住所,在李華的再三詢問下,王媛才把真相告訴了他。
原來是她和男朋友分手了。男朋友傍上了一個富家女,直接把王媛給甩了。
李華撥通了王媛男朋友的電話,大罵了一通,那邊卻冷冷地說了一句:「我們的事輪不到你管。」隨即就把電話掛斷了。此時的王媛怎一個傷心了得,越哭越大聲,越哭越傷心,李華在旁邊一直安慰,一直開導。
快到傍晚的時候,王媛心情稍有緩和,她對李華說:「能陪我去爬爬山嗎?」李華說:「當然可以,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嘛!」他們爬到了山頂,王媛對著對面的大山足足喊了半個小時,聲音已經沙啞了。李華知道她現在非常難過,也沒有阻止,只管讓她發洩心中的憤怒。
王媛一邊喊一邊哭,此時的夕陽照著前面的一大片樹林,風一吹,搖搖晃晃,轉眼即逝,像極了王媛的愛情。王媛實在是太累了,她靠著李華的肩膀,夕陽下,此時的他們真像一對戀人。王媛把她和男朋友的事全都告訴了李華,說完又是一陣撕心裂肺的痛哭。李華在一旁不停地安慰,不停地開導,心裡也是十分地難過。
從山頂回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九點了。
李華對王媛說:「走吧,吃點東西我再送你回家。」王媛說:「好的。」
他們去了附近最有名的燒烤店,吃著吃著,王媛便點來了幾瓶啤酒,肆意地喝了起來,李華沒有阻止,心想就讓她發洩一下吧,等喝了差不多再把她送回去。希望明天醒來,她會好一些。
正這樣想著的時候,王媛又點來一些啤酒,這一次,微醺的她怎麼說也要李華陪她喝,還稍帶威脅地說:「今晚你不陪我喝,以後連朋友都不要做了。」李華見狀,覺得就喝一點點也無所謂,於是就陪她喝了起來。
可這酒喝著喝著就不受人控制了,那一晚他們都喝醉了,他並沒有把王媛送回家,而是神志不清地在附近開了一家賓館。
李華是急匆匆地來找我的,他為自己的酒後失態感到十分自責,同時又覺得束手無策。或許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在我看來,這也並不是無法解決的事情。我隨即給了李華三點建議,讓他做好這三點,就可以相安無事。
第一,先問問自己。如果只是酒後失態,那以後各自安好,互不打擾;如果是自己一直喜歡著王媛,只是沒有說出來,那可以試著向戀人方面發展,但一定要遵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第二,一定要兩個人在一起好好談談,不能逃避。愛情這東西沒有對錯,兩個人坐下來好好談談,交換一下彼此的想法,如果女方對自己同樣是有那麼一些喜歡,不妨大膽一點,試著交往,因為愛情這東西誰也說不定。
第三,能繼續做朋友更好,若是不能,也不要覺得可惜,因為我們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若是雙方都覺得彼此不適合戀愛,不適合在一起,那麼彼此也要打開天窗說亮話,不要含含糊糊,能做朋友就繼續做朋友,若是兩人因為此事無法再坦誠面對這段友情,即便連朋友都做不成,也不要太惋惜,畢竟這都是你們一手造成的。
李華採納了我的建議,王媛也正面回答了他。他們最終選擇成為了陌生人。
成年人的世界真是複雜,尤其以愛情和友情最為複雜。我們都為他們感到惋惜,但誰又能真正體會出其中的愛恨情仇呢?
但無論怎樣,我想當初他們肯定都認真地考慮過,也都坦誠地交流過。或許他們覺得這樣才是最好的結局——從今往後,彼此都可以相安無事,再無波瀾。又或許他們只有四年知己的緣分,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