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紅河南岸的元陽,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一山分四季,隔裡不同天」的美譽。
元陽概況:滇南紅河南岸的元陽,山川秀美,人傑地靈。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一山分四季,隔裡不同天」的美譽。這是元陽縣的自然地理特徵之一。全縣國土面積2198.88平方千米,轄二個鎮、12個鄉;137個村委會(村委會),987個自然村,居住著哈尼、彝、傣、苗、瑤、壯、漢等七個民族,總人口38.6萬餘人;少數民族人口佔87%,其中哈尼族人口20萬餘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54.7%。是紅河南岸紅河縣、元陽縣、金平縣、綠春縣哈尼族居腹地。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天然的「民族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大觀園」。以哈尼族為主的元陽各族人民在漫長的山地稻作農耕活動中,一代代承傳民族傳統文化,開墾出舉世矚目,天下罕見的成千上萬畝連片梯田。從其蘊含其中的積澱文化和歷史,不愧為中華風度,世界奇觀。
1987年全國著名的攝影評論家狄源滄先生元陽看梯田、雲海說:「我到的地方不少,但是元陽的梯田、雲海是全國第一流的。」
1989年旅居加拿大的香港國際銀行董事長光道毅先生到元陽旅遊五天後說:「海外有句名言,『到了黃山不看山,到了武夷不看山,到了龍勝不看田』這話不對。」我看黃山的雲不及元陽的雲,龍勝梯田不及元陽梯田的10%。回去以後他在加拿大和美國辦了影展,其中80%的作品是元陽哈尼梯田和雲海。
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雲南故事》、法國獨立製片高揚·拉馬拍攝的電影《山裡的雕塑家》在國際上38個國家發行,轟動全世界,有44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者到元陽看梯田、雲海、民族風情。《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及全國各省市較大的刊物都登載了元陽梯田、雲海風光,堪稱世界一絕。
元陽的自然景觀、農業生態景觀吸引了大批旅遊者,人文景觀也同樣吸引著大批的獵奇者。1993年第一屆國際哈尼/阿卡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紅河州箇舊市召開之際,與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個學習者,到元陽考察梯田、雲海,參與原始、古樸的全福莊哈尼族祭寨神「昂瑪突」節。篝火晚會等活動後,連聲稱道「元陽縣是民族學研究的資料庫。」
元陽縣的民族文化是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人文生態系統組合成典型的地域文化,為元陽旅遊事業增添了無窮的風採。這就靠我們在座的各位,在中國雲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旅遊公司領導培養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元陽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引導遊客觀賞雄起峻險,壯偉秀麗的元陽梯田、雲海和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讓遊客高興而來,盡興而歸獻計出力。下面我就最近幾年參與元陽縣哈尼梯田旅遊和景點講解的感受,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幾個問題:
〈一〉元陽旅遊資源與景點遊覽線路
一、麻慄寨流域名勝風景區(點)
1、紅河谷冬季度假村:以縣城南沙各大酒店、賓館為依託,到傣族村寨(林戈臺、排沙、烏彎等村莊)領略紅河谷特有的熱帶風光、溫泉沐浴、傣族風情、風味食品以及南沙——烏彎紅河水上漂流、遊覽。
2、天生橋:溶洞景觀,位於離元陽縣城9公裡的元陽大理石廠下方,景點尚未開發利用。
3、雲霧山城新街:距縣城南沙30公裡,主要景點有天街廣場、步行街、山城座景、水溝腳或職中旁觀雲海日出。
4、龍樹壩:離新街鎮4公裡,夕陽下觀看覆蓋紅浮萍的梯田景觀〈交通、觀景點未建〉。
5、桌子山梯田觀景點:位於新街鎮百勝寨村委會茅草地村後山,觀百勝寨、陳安村、良心寨村委會梯田夕照。〈景點未建〉
二、新街鎮——觀音閣遊覽線
1、老鷹嘴:位於新街鎮水卜龍村後山制高點,居高臨下,覽盡龍樹壩、百勝寨、果統等村委會數萬畝連片的田山風貌〈未建觀景臺設施〉。
2、箐口哈尼民俗村:景點一寨神林、蘑菇群落、哈尼文化成列館、碾米房、水碓、水磨、白龍泉、長壽泉、磨秋場等組成。
3、全福莊這個景點是古代從昆明至越南、寮國等東南亞的古驛站,又是明朝沐英管理紅河南岸18座勳莊的莊園,故名全福莊。站在梯田神山上,可以觀賞麻慄寨河沿岸梯田、雲海、山寨景等。莊內還有莊園遺址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子、千年分水石刻,壞繞村莊的六座神山神林,生態環境保護完善,是元陽未開發的最佳景點之一。
4、壩達梯田觀景臺:這是觀賞麻慄寨河片區、全福莊、箐口、土戈寨等村莊連片1.4萬畝梯田的觀景點,以壯偉秀麗著稱於世。
5、麻慄寨觀景點:這個點的入口在上馬點村東側,順遊覽小道約500米至麻慄寨後山觀景點,在此可觀賞麻慄寨、新街、主魯等村委會的數萬畝梯田景色和自然景觀。
6、勝村街:按12生肖兔、羊、豬生肖當日五天兩頭趕街集市貿易。可以讓遊客參與、感受少數民族地區趕集市貿易的樂趣。
7、黑桃寨觀雲海、日出:景點位於黑桃寨東側,巖子腳村後山的萬丈懸巖上,一年四季可在此觀賞多依河兩岸梯田風光、雲海日出、瀑布和東觀音山景色。
8、黃草嶺梯田觀景臺:勝村黃草嶺有兩個梯田觀景點,西邊的一個已初建使用,村東的這個景點可以居高臨下觀看多依樹、大瓦遮等村委會連片的萬畝梯田。景點因山勢陡峻,梯田景觀就在遊客腳下。
9、多依樹梯田觀景臺:已建設,待完善。
10、古樹茶園:由黃草嶺、普高老寨、新寨村有林中的野生古茶樹組成。最粗最大的茶樹胸徑圍170釐米,總面積約1800畝左右,離新街——大坪公路僅300—500米,是雲南大葉種野生古茶樹,是研究哈尼族古代吃「涼拌茶」的理想境地。
11、巖燕洞:位於多依樹後山瞭望臺上方的觀音山原始森林中, 洞分上中下三層,未開發。
12、元陽樓:位於愛村後山祭祀哀牢山神處,屆時可以讓遊客參與一年一度的祭山活動。
13、觀音閣:位於新街——大坪公路上方的中巧河源頭。景點由觀音山神女峰、杜鵑花林、中華桫櫟林、野生動物走廊組成森林景觀,未開發。
三、大魚塘——哈播哈尼飲食文化村遊覽線
1、老虎嘴梯田觀景臺:據傳我們在這個觀景臺能看到的梯田景觀,哈尼語叫「莫培等瑪」,即牧馬草地。是元朝蒙古騎兵忽必烈屯軍牧馬的草場,後來蒙古軍隊進駐安南都護府(今越南河內)後,當地的哈尼族和彝族人民開墾成田園耕種至今。這個景區由老虎嘴梯田觀景臺、攝影景點、勐品彝族文化村組成。
2、勐弄土司署:猛弄土司始祖白崇惹系金平縣果卓村人,哈尼族,在黃草嶺昂掌寨家上門,後掌土掌寨印,傳惹扎→扎候→候舉→舉沙→沙鬥→鬥沙(白日新)→白振華。據《新纂雲南通志》土司考四載:「猛弄掌寨白明,其先白安清雍正13年(1735年)投誠,歲納籽粒銀44兩;秋米7石。後傳士正、文龍、如美、錦、文光、明繼,光緒年間有白兆麟襲職;民國17年(1928年)白日新承襲。1941年龍雲委任白日新為第一集團軍邊疆遊擊副司令兼第三大隊長,還派10餘名軍事教官在勐弄司署開辦軍事訓練班,為邊疆培養爆破、測繪、偵查、通訊等軍事骨幹。1942年盧漢在蒙自召開江外十八土司會議,又委任白日新為邊疆遊記聯合司令長官,授少將銜,後升為中將;1943年六月白日新在昆明病故。」
3、南林溫泉:位於黃草嶺鄉政府2公裡的晉思線下方,現有人初步開發,設施不齊備。
4、哈巴哈尼飲食文化村——長街宴:哈播哈尼族祭寨神「昂瑪突」長街宴久負盛名,遊客可以隨意參與品嘗、考察、訪問哈尼文化、飲食文化等。
四、南沙——馬街鄉登雲開山神石遊覽線。
1、南沙溫泉:現已開發經營。
2、納樓土副長官司衙門遺址:未開發利用。
3、等雲梯田(飛來石):據傳是唐代哈尼族遷徙到紅河岸後,從紅河谷搬到溫涼的半山區居住,開山造田時進行開山祭祀的地點,現三年一屆殺牛祭奠。
五、阿黨寨——沙拉託鄉遊覽線
1、小窩棕梯田觀景臺:位於沙拉託鄉小窩棕村委會旁邊,在此可以觀看牛角寨鄉洛們河片區連片3.6萬畝梯田壯麗景觀。(未開發利用)
2、阿嘎河田壩:這個點位於元陽縣阿嘎村委會的結合部,沿藤條江源阿嘎河兩岸分布的梯田,形式多樣,景色各異,秀美如畫。分布其間的哈尼山寨、彝家山村獨具特色。景點可設在富寨村委會旁。
六、滇南東部糧倉: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嶺、大坪五個鄉同在一條旅遊線上,沿途經過的哈尼、彝、苗、瑤族村寨,梯田大面積連片的有馬龍河壩、大伍寨梯田、嘎媽梯田、金子河梯田等片區,還有隨處可見的觀音山自然景觀。目前這在改造交通道路。這條遊覽線上的五個鄉土地,氣候溫涼,土肥水豐,盛產優質大米,被人讚譽為「滇南東部糧倉」。
1、納更山土巡檢司:位於元陽東部遊覽線上,上新城鄉駐地。景點有龍上將山莊、苗族踩花地點沙坪、吾土司署遺址、大坪石碉堡「雄鎮跤南」、金牛山(元陽金礦)等。
〈二〉、元陽民族文化:
一、以森林為標誌的生態文化
二、以梯田農耕為主的山地稻作文化
三、以蘑菇房、土掌房為標誌的建築文化
四、以服飾、頭飾為標誌的民族服飾文化
五、以長街宴、街心酒為特色的飲食文化
六、以棕扇舞、木舞、大樂作為標誌的歌舞文化
七、以「矻扎扎節」、「火把節」人神共娛為特徵的節日文化
八、以祭司具瑪、畢摩為標誌的宗教文化
九、主持村寨祭祀的「咪谷」、「倮頭」以人為本的禮俗文化
十、以圖騰、民族手工刺繡為代表的藝術文化
十一、以草醫草藥治療為主的民族醫藥文化
十二、以銅鼓為標誌的鋩鼓文化,構成元陽各民族的文化內涵。
〈三〉、哈尼文化、梯田文化
哈尼族在中國雲南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元江(紅河)、把邊江、瀾滄江流域的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廣闊地帶,主要從事山地稻作農耕生產。
1、哈尼族人口:據2000年統計雲南境內有145萬多人,紅河州有66.6萬人;至2005年有70萬人,佔全州人口的1/6;僅元陽、紅河、綠春三縣有60萬人。
2、哈尼族歷史:哈尼族本民族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哈尼族與操彝語支的彝族、拉祜族、納西族同源與古代遊牧在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哈尼民間傳說其祖先在北方一個叫「諾瑪阿美」的地方繁衍生息。至於「諾瑪阿美」是什麼地方?學術界認為是今四川省西部安寧河兩岸。因為明朝以前中國版圖上安寧河稱為「阿尼河」,因兩岸有阿尼人居住,故稱「阿尼河」。
「阿尼」同「和夷、和蠻、和泥、阿泥、俄泥、哈泥」等諧音。是歷代漢文史料對哈尼族稱的記載。中國古代《尚書·禹貢》篇載:「和夷所居大渡河畔,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造起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餘頃。」高坡蓄水源,引水下灌是哈尼族典型的農耕灌溉方式。
「和夷」是哈尼族最早的稱謂,春秋戰國時期哈尼祖先就在「黑水」即「和水」亦即岷江、大渡河、雅 江、安寧河流域生活。隋唐時期,哈尼祖先為避開社會動亂和理想的王國,經過七次大遷徙,艱辛的努力,最後進入哀牢山和無量山定居,其主體在元江(紅河)流域,有部分跨境居住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
3、支系:哈尼族在長期的遷徙和族群發展中,產生了眾多的支系。主要有哈尼、雅尼、毫尼、和尼、阿尼、奕車、阿卡、卡多、卡果、依果、糯別、糯緬、臘咪、白宏、阿梭(布都)、期的、碧約、各和、各卓、西摩洛等30多個自稱和他稱。形成滇西北至滇東南乃至東南亞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廣闊的分布區域。有趣的是無哈尼族居住在「三江兩山」之間的任何地域,只要自稱相同的支系,方言接近,相互交流都能通話;自稱不同,彼此溝通交流較困難。
4、「哈尼」一詞釋意:「哈尼」一詞在哈尼語意中有飛禽走獸的圖騰,也源於對女性額度尊崇。「哈」有猛獸樣強悍、勇猛之意。「尼」是「迷」的變音,表示人。1954年1月1日在元陽縣新街鎮成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時,曾三次用「和尼、豪尼、阿尼」書寫會標,與會代表有異議,向政務院請示,同意用「哈尼」兩字作為族名,從此,統一稱為哈尼族。
5、父子連制:哈尼族文化研究成果表明,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父子連名,就是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音節,作為兒子名字的第一個字。如「沙嘎—嘎候」。近似漢族的姓名一樣都是為例追蹤父親血緣,在沒有漢姓的哈尼族父權制度社會至今多為65代至70代,嘴多達90代。那麼哈尼族是什麼時候沿用漢族姓氏呢?從明朝改土歸流,大量漢族人口遷入雲南,哈尼族受漢文化影響,於弘治年間(公元1485年)臨安知府陳晟取《百家姓》首二句,「趙錢孫李,吳……」,給紅河南岸哈尼族地區的土司各賜一姓。從此,哈尼族開始啟用漢姓。
6、互助平均思想:哈尼族是一個喜歡群居好客的民族。生活中保留著很多團結互助、平分的習俗。無論狩獵、建房蓋屋、婚喪紅白事,農忙栽種、收割,誰家遇上這種事,鄰村近寨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鄉親都會主動前來幫忙些協作。主人家只須準備飯菜、水酒、黃菸絲供大家食用,不必付給勞動報酬。攆山打獵捕獲獵物,見者有份。如果是個體狩獵,捕殺子、馬鹿等較大的獵物,煮熟後全村平分,讓人們都上一點野味鮮湯。這種均衡觀念,表現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有利於平衡生活資料,緩和生活貧困與艱辛。
7、哈尼梯田:哈尼文化以梯田文化為核心,梯田農耕是哈尼族千百年來為生活生存而創造的人間奇蹟。早在公元前2世紀哈尼祖先就在四川省安寧河流域定居農耕生活。隋唐時期哈尼族遷徙進入哀牢山區後,便正式揭開了開山造田,稻作農耕的序幕。大規模的開山造田是明朝,哈尼人劈山造田,成就卓著:使當時的元陽變成「滇南東部糧倉」。
「梯田」一詞,始見宋代文獻宋人範成大著的《驂焉錄》載:「仰山阪之間皆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
元代,《王禎農書》「梯田」云:「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餘土山,下至橫巒,上至危嶺,一體之間,裁作重蹬,即可種藜。如土石相伴,則必壘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植之際,人則佝僂蟻沿而上,土而種,躡耳耘。此田不等,自下登徙,亦宜粟麥,俱若梯登,故總曰梯田。」
明代,農學家徐光啟把梯田著入《農政全書》,列為全國七大田制之一。清代,紅河南岸哈尼梯田有了相當規模,對日瑧完善,形成蔚為壯觀的梯田景色和耕作情景作了精彩的描繪:「臨居(今建水,古稱臨安)山多田少,土人窩尼(哈尼族)依山巒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至山勢峻極,躡坎而蹬,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約(卷槽),數裡不絕。」
今天,紅河州梯田有100多萬畝,其中哈尼族經營的梯田有70多萬畝,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是梯田最集中、規模最大,景觀最壯偉秀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最完整的地區。元陽梯田有19萬畝,多為哈尼族耕種,以一山坡而論,梯田最高層數為3000多臺,景觀最壯偉秀麗的全福莊、箐口梯田、多依樹梯田、老虎嘴梯田等,是集中體現哈尼梯田獨特奇觀、壯偉秀麗、雄奇峻險的特徵,表現的是森林、村莊、梯田、河流四位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中,蘊含者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中國任何梯田都無法比擬的。1998年法國《人文》雜誌把元陽梯田稱為「世界八大奇蹟」。當代法國人類學家冉·歐也納實地考察元陽後說:「哈尼梯田才是真正的大地雕刻!」有位藝術家說過:「在石林我感到石頭太偉大,人太渺小;到裡元陽梯田,我才感覺到人類太偉大了。」是的,壯偉秀麗的梯田所代表的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錚錚鐵骨艱辛創造的農耕奇蹟,是對農業文明極限的超越。
8、哈尼民居蘑菇房:哈尼民居建築,一般是土木結構的三層樓的草頂蘑菇房。座南朝北或座西南(東南)朝東北(西北),表示緬懷遠祖發祥地「諾瑪阿美」(準確地點待考)。房屋結構石基土牆,木柱、木樑、茅草頂鋪成四斜面形似蘑菇狀草頂,其特點是冬暖夏涼,適宜晾曬溼物。
哈尼蘑菇房一般分上中下三層,第一層關養畜禽,堆放農具,漂染布料;第二層分左中右三格,左右兩格為臥室,中間一格為堂屋,內置火塘,供家人議事、待客。灶房設在西南角或東南角。東廂房為父母臥室,西廂房為大兒媳婦臥室。樓頂第三層兩格為封火樓,上面加蓋蘑菇狀草頂,堆放糧食雜物;留出一格作三合土陽臺。供人休閒或曬穀物。有條件的人家兒女長大後,在正房左右兩邊加蓋兩層樓耳房成四合院,作為兒女或接待來客的臥室。祭獻祖先的供祖臺釘在南牆或北牆上,逢年過節供奉祖先神。
9、服飾:「哈尼族服飾,不論男女喜歡黑色合藍色衣服,但要在對襟、袖口、前胸、肩周等處,點綴以適量的紅、白、黃、綠、紫等色調後,要多彩有多彩,要莊重有多莊重,是哈尼風情的直接展現。
男子的傳統服飾,上身著黑色或藍色翻領對襟衣袖長及腕而窄,無領對襟短褂(馬甲)罩於外,用布扭成錚亮的銀幣、銀珠作紐扣,其醒目的地方在於多而密布裝飾的布紐扣。下身著寬鬆的青色扭襠長褲,再系上藍色的系腰帶,露出白色襯衣的領口、袖口和邊擺,既醒目又豪邁。
女子服飾是各支系哈尼族的標識,款式美麗、端莊、性感等形容都可以。各支系上身穿右衽短上衣,以銀幣、銀珠、布條作紐扣,喜歡佩戴銀耳環、銀鏈、手鐲、戒指或外加一件適體銀泡釘圖案的馬甲,成串的芝麻花、針簡、梳子鏈裝飾胸前,行路「錚錚」銀鈴聲,在衣服的託肩、襟邊、袖口、褲腳邊緣彩色花邊陪襯。下身著各支系不同的長褲、短裙、褶裙等,小腿上扎綁套或腿套。頭飾按婚育狀況,多梳獨辮或雙辮盤於頭上,罩頭巾。少女戴小帽,或垂辮流蘇,或戴雞冠帽。有人說:哈尼婦女把神話和財富戴在身上,此話一點不誇張。
10、穿新衣插秧:人們出門勞作,一般習慣著舊衣服去。但元陽哈尼婦女去插秧時,不僅喜歡翻出最新最好的衣服穿在身上,還佩帶「錚錚」作響的銀飾品。據傳哈尼姑娘和少婦們穿新送「秧姑娘」入洞房,稻子會獲得豐收。更有趣的是插秧期間,在田野裡可以高聲唱情歌,有的夥子以送秧下田為藉口找姑娘調情,迎接夥子的是一把稀泥巴,但夥子不能還手,這是姑娘暗示夥子愛心的專利,有許多情真意誠的夫妻,就是在送秧拋泥打趣嬉鬧聲中配成對。
11、飲食:作為一個山地稻作農耕民族,哈尼族主食大米、玉米、蕎麥、薯類等。婦女製作飯菜喜歡泡米生蒸,至半熟倒在木盆內澆湯攪拌,重新入甄蒸熟後食用,這種飯後耐餓,適宜強勞動的體力消耗;農閒一日兩餐,農忙一日三餐。
12、山珍野菜:哈尼族的菜餚不多,味道多以酸、麻、辣結合。長期以來哈尼山寨沒有專門的菜園,只是利用房前屋後,田頭地角的零星土地作菜地。種植少量的白菜、青菜、蘿蔔、芫絮、姜、蒜、蔥、芋菜、瓜豆之類品種,加上疏於管理、施肥,產量很低。好在哈尼山區土肥水豐,氣候溼潤溫和,有取之不盡的十多種野生菜、植物的塊根、杆莖、花果等供人們四季採集食用,野菜山珍的烹飪和配佐料,成為哈尼婦女風味飲食的一大特色。
13、肉食野味:哈尼族的肉食,以家庭飼養的畜禽和梯田、池塘中的魚類為主。平常很少宰殺,只有逢年過節方可大塊吃肉。原來還可上山獵捕野味,現時多限制,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捕殺買賣。只有野兔、竹鼠、蜂蛹、竹蛹等是打牙祭的美味。
哈尼梯田水產魚、泥鰍、鱔魚、螺絲還是很多,可以輔佐哈尼族高蛋白營養食品和佐餐的美味佳餚。
14、令人可口的醃菜:哈尼族善於蛹青菜、蘿蔔、竹筍、辣椒、黃瓜、魚、蝦、牛肉、豬肉、醃製的食品中,酸菜、酸肉、乾巴、臘肉,骨頭參、魚蝦等久負盛名,更是頗具特色。
15、風味獨特的哈尼豆鼓:凡到過哈尼山寨朋友,都有感於哈尼族熱情好客。也忘不了風味獨特的豆類製品,呈黑褐色,開胃健脾。其味濃鬱,有人說其香,有人說其臭,離老遠隨風撲鼻而來,令人百感交集。豆鼓常作調味品,也可以與魚搗細,配適量麻椒、辣椒捏成塊燒烤後食用下飯。還可以與哈尼山寨的許多香料植物作蘸水,即使吃山茅野菜清燉,其味無窮。豆鼓還可以作藥用。如腸胃疼痛不適,吐瀉和隔食腹脹等,將豆鼓烤焦後研細末,溫開水服下,效果不錯。
16、丕菜伴生:哈尼山寨多種植一種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丕菜,春、夏、秋三季採葉,冬採根,只要將丕菜洗淨切細,配上剁細炸香的肉、魚末,涼拌後即可食用。
17、飲料:哈尼山寨的燜鍋酒、雲霧茶等是哈尼族待客的飲料。酒的原料以稻穀、玉米、高粱、蕎麥為主,酒麴自製,品質醇香。茶是深山老林中的野生古樹茶和栽培茶,元陽哈尼古茶中含的胺基酸是雲南大葉種的1.79倍,杭州龍井種的1.4倍,接近日本高級煎茶平(4.68%)。
18、酒宴敬客:哈尼族熱情好客,認為客人的到來會給自家帶來吉祥幸福。因此,貴客臨門酒要拿出自家最好的食品、酒待客。敬酒、吃糯米粑粑、殺雞宰鴨、破池捉魚是哈尼族一般的待客之道。雞鴨多是整隻清燉,加上一把糯米,使湯清肉白香。用餐時請客人上座,把雞頭、鴨頭、雞尾子、鴨尾子敬給客人。斟酒要先給客人上滿,再依給其他人斟酒,左後再向客人杯中滴一點,表示首尾相連,友誼長存、團團圓圓。然後主人站立起來念誦祝酒詞,以食指沾一點酒滴在桌面上,並在自己腦門上劃一橫,以示全桌人安康,萬事如意。在座的客人在腦門上劃一划,表示主客融洽,血氣相通,舉杯共飲,進餐。
19、以物易物:哈尼山區山高坡陡,交通閉塞,道途艱難,一般很少有人入市交易。因此,解放前貨幣到了哈尼族手中,很少流通,更多成為裝飾品。近代隨著商品經濟滲透,逐漸產生草皮街集市交易,直到現在人們吧趕集當做樂事,少有經商意識。生產生活日用品。如布、衣、鞋、鍋、碗、瓢、盆、桶、鋤、刀、鐮、犁鏵等從集購買。
20、休閒娛樂:哈尼族日常生活中的休閒娛樂,主要在勞作之餘,喜慶節日,或一家老幼圍著火塘取暖聊天,講述趣聞故事,哪家有紅白喜事,那家起房蓋屋、哪家有栽插收割大事需要協作。遇上這樣的事,聚餐喝酒,談笑說唱事人們最快樂的事老。而春心萌動的少男少女們,當然會抓住機會談情說愛,對歌起舞。
21、鋩鼓舞:哈尼傳統舞蹈有鋩鼓舞、木雀舞、棕扇舞、碗舞,都是宗教活動中的娛神舞蹈。其中,鋩鼓舞粗獷威嚴,在哈尼人心中擁有神聖的地位,從製作到使用有許多儀式。
在雄壯威嚴的鼓點聲中,舞者蹈著鼓點節奏翩翩起舞,顯示出男性的氣魄和力量,女性表現優美和舒暢。男性的動律下穩上活,手臂、頭、肩、腰、臀、膝、腳齊配合,半蹲彈腿,挫手扭腰擺臀擊鼓,體現出男性剛健粗獷的本色。相比之下,女性屈膝半蹲,前伸一腿,後腳點地,左手抱小鼓,右手舉鼓錘,舞動時上下交替,如蜻蜒點水,婀娜多姿。
22、大樂作:樂作舞與盛大莊重的鋩鼓舞不同,是一種隨意輕鬆愉快的歌舞,在田地頭,林中草地,村中廣場隨處可跳。伴以三弦、巴烏、竹笛樂器起舞.也可隨鼓點擊掌合拍,隨領舞者的歌詞眾舞者合聲跳舞.
其次,哈尼文化還有婚喪紅白事,節日喜慶、禮儀道德、宗教信仰、剪紙刺繡等文化藝術,也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和觀賞價值。
〈四〉、彝族文化
元陽彝族約10萬人,自稱「尼蘇、卜拉、阿魯。」其中「尼蘇」佔彝族人口的95%,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尼蘇」按彝語意為「聰明的膚黑人。」
彝族有優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體遺產,至今還保存古彝文古籍和大量的民俗,文學藝術。彝文傳授以父子傳承和師徒傳習,多在農閒時或祭場1進行教學.彝族祭司畢摩在人們心目中有崇高威望,民間有「寧可與畢摩為鄰居,不願與官家共一村」的說法,畢摩從事各種祭祀活動,收入微薄,生活清苦,民間有「匠人家中無錢財,畢摩家中無酒肉」的說法。
一、村落:彝文《村落歌》載:「河谷有傣族,山寨有土佬和卜拉,半山有彝家,林邊有哈尼,高山有苗家,林中有瑤人。」充分體現了元陽縣民族立體居住結構。
彝族村落多居下半山,村寨依山傍田,村前有田耕,村後有山放牧,溝水過寨,一作人畜飲水、二作滅火災、三作衝刷農家肥入田。村頭劃一片樹林為「倮樹林,」視為聖潔的地方,每年農曆二月「祭倮」就在林中進行,彝語稱「咪嘎含」。
二、住房:彝族建房蓋房,擇吉日動土開工,埋下少許碎銀,表示向土地神買到宅基地。房屋為土木結構,正房為三格樓房,兩格為石灰點平房,翻曬穀物,一格為茅草頂,堆放什物。居住在短山的彝族蓋二層樓房,頂層拴子上鋪柴塊、草,用無石子的泥土捶固,遇雨不漏,名稱「土掌房」。彝家建蓋房屋,只要購買木料和石灰,支付師傅工錢,其餘所需勞動力由三朋四友,三親四戚協作幫忙。擇日上大梁時,親友鄰居抬著米糕、雞鴨、酒相賀。
新房竣工落成,戶主遷入新居,腰請畢摩殺雞鴨祭祀,打掃新房,並用犁耙來回拉三次,表示邪惡除盡。正堂設供桌,布得隨意搬動,衣服、鞋子之類不能放在供桌上。老人、小孩住樓上,年輕夫婦住樓下,糧倉設在上。灶無煙囪,讓火煙燻黑梁柱,以防蟲蛀腐朽,灶旁設火塘,早晚供人取暖,火塘中置一鐵三角架,供燒水做飯菜均可。
三、農業生產:彝族與同居以山的哈尼族一樣進行稻作農耕。梯田耕作程序與哈尼族同。每年收割結束即鏟刮田埂,糊泥加固,翻犁稻茬,蓄水泡田。第二年春耕進行二犁二耙插秧,1草、施肥至收割冬藏。
四、狩獵習俗:彝族酷愛狩獵,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杆獵槍,平常男子上山下田,都要帶上獵槍和獵狗,見著飛禽打飛禽,見著走獸打野獸;對兇猛的豹子、老熊、野豬則要集體圍獵。
五、禮儀道德:元陽彝族有句俗話:「出家不帶家。」不論什麼民族,不分男女老少,乃至乞丐,只要到彝家山寨投宿,去到誰家門口都會讓人留宿、吃飯。
六、飲食習俗:元陽彝族。多住產大米的半山區,以大米、玉米、小麥、蕎麥、旱谷、黃豆、京豆等為主要食品。
大米飯像哈尼族一樣喜歡吃生蒸飯,農閒一日兩餐,農忙一日三餐。彝族好喝酒,俗話說:「漢人離不開茶,彝人離不開酒。」好酒成習俗是彝族的飲食特點。
七、姓氏姓名:元陽彝族的姓氏、姓名都為雙音節。如涅努、阿何、阿鬥、阿依、阿奔、八再、無再等,姓名的由來有三種情況,一是圖騰崇拜;如:「阿鬥」,譯成漢文為「狐狸氏」;「八再」譯成漢文為「鵑雀氏」;認為這些飛禽、走獸是自己的祖先。二是一種動物、植物救過自己祖先性命,對這些動植物產生感激之情,以其為姓氏。如「阿奔」,譯成漢文為芝麻。相傳「阿奔」家族的祖先被人追殺到河邊無法過渡。就躲在河灘上的芝麻地裡,敵人認為「阿奔氏」祖先被河水淹死衝走,不再搜捕收兵回去了。「阿奔氏」祖先望見敵者退去,就從芝麻地裡出來逃命得就,後代就以芝麻為姓氏種號。第三種是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取姓氏。如「涅努氏」是貴族姓氏,認為統治者的骨頭是黑的,乾淨的,尊貴聖潔的,是統治別人的貴族。譯成漢文就是黑彝。明朝以後接受漢文化影響,彝族「涅努」分成12支姓氏,姓白的家族又分成食犬肉白氏和不食犬肉白氏兩種。
八、節日與祭祀:元陽彝族節日有春節、祭倮(咪嘎含)、端陽節、六月二十四火把節、七月十五祭祖節、八月十五日月節和吃新米飯節。
村社集體祭祀有祭火神、山神,或遇牲畜異性,如豬和狗,牛和馬交配,生私生子等,認為怪神進寨所致,打掃寨子。
九、婚姻:元陽彝族有嚴格的婚姻制度,同宗同姓不婚,三代內親表兄弟妹不娶,嚴禁同胞姐妹嫁同胞弟兄。母女嫁父子。所以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首先要了解對方姓氏。其次,彝族不論自由戀愛婚、媒約婚,訂親、結婚都要請畢摩合八字,送聘禮金。
十、生育:彝族與哈尼族一樣,嚴禁在家裡、寨裡產私生子。如有違禁者,要出很多糧,全村出動請祭司畢摩殺母豬、母狗祭祀,打掃寨子驅邪。
十一、家庭:彝族家庭一戶以幾代人同堂為榮。經濟收入由父母掌管分配。如父母年老,由長子掌管家務,女人的活計由長兒媳安排。兄弟姐妹親如手足,嚴禁兄長打罵弟媳。
姑娘長大進入青春期,家庭要劃一片土地讓其經營,以便積累自己「私房錢」。
十二、喪葬:元陽彝族的人生禮儀中,把結婚和死亡視為人生最大的禮儀。民間有句俗話:「父母為兒背債是給兒子娶新娘,兒子為父母欠債是為父母辦喪事。」因此,人們普遍重視喪事。為緬懷死者生前的勞績,求其庇佑後人,為表達活人對死著的感情,不怕耗費巨資,殺豬宰牛,為死者舉行隆重的葬禮。
十三、文學藝術:
1、民間文學:彝族民間文學多為畢摩的彝文書面文學和民間口頭文學。名目有:「甲書、本蘇、唄書、阿哩等神話傳說和情歌。
2、歌舞:彝族的民間歌舞有老熊跌巖、黃蜂找食、猴子竄林、摸螺螄、踩蕎舞和獅子舞。
3、藝術:主要以剪紙、刺繡、挑花繡朵女工針線為主。
十四、民間團體:彝族社會有很多民間團體:兄弟會、儲金會、宗族會、獅子會、座會等,其性質有點軍事組織特色。保衛本會成員,打擊來犯之敵。
〈五〉傣族
元陽縣的傣族有傣龍、傣倮、傣尤倮三個支系。人口約1.6萬餘人。歷史上無學習使用傣文的先例。有自己的語言、服飾、民間文學藝術等。
一、生產、生活
1、踩田:是傣族的一種農耕生產方式,住在河谷地區的一年稻子兩熟,住在半山區的像其他各民族一樣只種一季稻。河谷地帶收完早稻之後,不犁耙水田,用成群的水牛、黃牛、踩田,把稻茬深埋進田土裡,再插晚稻。
2、打泥巴架:春耕栽插時,姑娘們對挑秧的夥子們相互挑逗性的一種遊戲性質的「打泥巴架」毫無惡意。
3、風味膳食:元陽傣族主食大米,味喜酸辣,嗜好飲酒,年輕婦女喜嚼檳榔。忌吃羊肉,蛇肉。認為這兩種動物在十二生肖中,羊為苦命,蛇為懶命,故不喜歡吃。
在元陽傣族人民生活的膳食中,最有特色的是:「竜粑」、「酸魚」和「扁米」。
4、服飾:元陽傣族喜穿自紡、自染、自織的土布服飾,上衣著寬鬆短袖,鑲釘銀泡和花卉圖案的盛裝,下身穿筒裙。頭飾各支系有不同服飾。充分體現了絢麗多姿的服裝,端莊的頭飾,紋身刺字,刺繡等獨特風格。
5、節日文化:傣族主要節日有潑水節。此外還有「竜示節」(祭樹節)、「辦曼菜」(驅鬼節)、九月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叫谷魂等習俗。
6、婚姻:主要以媒約婚為主。訂親婚嫁禮儀與其他民族一樣索聘禮。
7、民間文學:以口頭文學為主。
8、歌舞:主要有象腳鼓舞、孔雀舞等。
〈六〉苗族、瑤族、壯族的節日
居住在元陽的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服飾、文學藝術獨具特色,有別於其他民族。
1、苗族節日主要有正月初二至初四的採花山節,地點在上新城鄉採山坪村委會和黃茅嶺鄉普龍寨。
2、瑤族盤王節:地點在黃茅嶺鄉大山。
3、壯族三月三日「故迷給」節在新街鎮芭蕉嶺村委會計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