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一山、潘粵明主演的諜戰劇《局中人》昨晚迎來大結局。昨天下午,微博上出現了一張潘粵明扮演的哥哥沈林穿長衫的劇照,
長身玉立的民國貴公子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來到眼前,15年了,老爺還是那個在政府任職的老爺,少爺從曾家三少搖身一變為沈家大少,從風流倜儻的叛逆少年成長為持重沉穩的黨國要員(註:沈父的扮演者寇振海老師15年前在京華煙雲中扮演曾蓀亞的父親,在《局中人》中寇潘二人再度合作扮演父子)。因為這張劇照,習慣延遲追劇的我,過了午夜12點之後,便登錄到視頻平臺,一點沒快進地看完最後兩集,居!然!沒!有!逗我玩呢?
看過幾乎所有的諜戰劇,從最早的《敵營十八年》(第一部國產電視連續劇)算起,長的短的、好的差的、中的外的,幾無遺漏,局中人在其中並不出彩,支持我追完的,只是沈林。
在時常不講邏輯不合情理的劇情中,沈林的行為都有根由,在一些臉譜化戲劇化工具化的配角包圍中,沈林的表現始終是個真實的有血肉的人。
他有掌控局面的自信篤定,也有事態失控後的暴怒和氣急敗壞;
有對親人的溫暖,也有對敵人的狠厲;
對女人,他紳士,也疏淡;
親人離世他淚流滿面,擺脫困擾踏上光明之途後才展露全劇第一次明朗的笑顏;
有一些網友說,沈林似乎總是一個表情,是嗎?顯然不是,就算沒有看完全劇,只看劇照或預告中的片段,也不會得出這個結論,那麼,為什麼會有一部分觀眾這樣認為?或許因為,他們想看到沈林失態,甚至崩潰,但是他沒有。
觀眾總會不自覺地對劇中角色的表現做出預期,這種預期結合了自身的人生經驗,非常個人化。沈林處於困局之中,為之效力的組織大廈將傾、一貫秉持的信仰遭遇深刻的自我懷疑、眼見親人在身邊相繼離開,這樣巨大的壓力下,預期他有強烈的情緒,不奇怪,但是強烈的情緒以什麼方式傳達,傳達出來幾分,和角色人設有關。
事實上,沈林有情緒爆發的時刻,第一次發生在第3集,看到劫獄的醫療車爆炸,他擔憂沈放的安危,轉身往監舍狂奔,那時候他失態了,看到沈放一臉悠閒地躺在監舍中,轉身離去,神色悻悻然,那一刻他是惱火的,惱火於自己當眾表現出慌亂;還有一次在第30集,查貪腐被叫停,沈林被動休假,在大街上偶遇曾經的調查對象,因背後勢力的保護逃脫罪責的彭萬發,對方湊過來冷嘲熱諷,沈林一言不發用車門狠狠夾住對方的手臂,把對方痛得大叫,最後自取其辱落荒而逃。
沈林情緒最失控的一次,是在老父親自殺身亡後,他難過憤懣到失去理智,拔槍直指弟弟大叫「都是因為你!」,但也沒有失控很久,不到一分鐘他便冷靜下來,收拾好了情緒。
大部分時間,沈林都是沉靜的。
身為中統處長,沈林位高權重,平日沉穩內斂,喜怒很少形之於色,自有一份威嚴,同時還有出身優越而帶來的矜貴,外在的表現就是禮貌周到又清淡疏離,不可輕狎,這種並非刻意流露的優越感是會讓人抓狂的,典型的如呂步青,他處處和沈林對著幹,全是因為苦菊的死嗎?妒忌罷了;田中那麼聰明冷靜的人,能被沈林的輕視逼得失掉理智,不惜偽造證據賭上自己的性命,報復罷了。
有一場戲特別有意思,把沈林身上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優越感發揮到了極致,最後一集,沈林答應與沈放合作救出準備起義的王文馳師長,被弟弟引領著見到了組織上的接頭人任先生,對話是這樣的:
任:沈處長,久聞大名
沈:不敢當,叫我沈林就好了
任:我姓任,代表黨組織歡迎你的加入
沈:慚愧了,以前做了很多針對你們組織的事情,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彌補
對話內容很正常,但是看沈林說這些話的神情,絲毫沒有新入夥之人的迎合與親近,不卑不亢,平等對話。回憶一下潛伏中餘則成第一次見我黨領導的情景做個比對,更能明顯感到沈林的獨特性格,潛伏那裡很像新員工入職,而沈林這邊,完全就是公事公辦的商業合作架勢。
回顧沈家兄弟的行為動機,沈放更像是任務驅動,沈林更像是情感驅動。劇情也做了很多鋪墊,比如,沈林受傷時臨時召集的醫療小組,用姚碧君的話說是「這些人,以前都受過你哥的恩惠」,姚碧君、在顧志偉事件中幫忙的劉探長、做線人的學生喬治其,還有李向輝,也都受過沈林的恩惠,哥哥雖然不像弟弟那樣背後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但是哥哥憑正直善良結下的這些人脈,在關鍵時刻,能為沈家兄弟提供關鍵的助力。
跟表面印象相反,雖然頂著一張冰山臉,沈林在關鍵時刻的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更多是情感。沈放自己也說,大哥一直在幫他,田中的事,顧志偉的事,柳如煙的事,至少救了他三次。
第四次,弟弟主動來要求大哥的幫助,為了救出王師長,沈林一開始是生氣的:
你這是讓我背叛原則,上次我這樣做已經很不符合我的身份了,你現在還想讓我再做背叛原則的事嗎......你們的人太任意妄為了,要不然呂步青也不會找到這麼多的機會
然後弟弟說了下面的話:
雖然,我們不會輕易地犧牲自己,但是,如果犧牲是值得的,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衝在第一個
沈林聽到這番話被震驚了,沈放表明,他是無論如何都是會去冒這個險的,那麼站在哥哥的立場,無論想得通想不通,沈林都會去幫他這個忙,父親已經不在了,他不會再讓弟弟孤身犯險。所以在我看來,雖然沈放講述的信仰、理想,以及對現實的失望都對他有觸動,但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沈放的這句話,外加蘇小姐的死導致的形勢所逼。其實,沈林因為什麼被策反不重要了,行動上,他確實下決心合作了,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從來不是一個左右搖擺的人,但我確實沒想到,自己會走到今天如此瘋狂的地步。不管結果是什麼,我相信父親很願意看到現在的我們
兄弟聯手後的劇情緊張而刺激,姚碧君下線,沈林送王師長離開,沈放留下阻擊追兵,沈林離開前紅著眼對弟弟說:你等著我,我這就回來。
然而他終究晚了一步,編劇是不把沈林搞到孤家寡人的地步不肯罷手,最後,沈林抱著重傷的弟弟,這本該是全劇最感人的一幕,然而臺詞出現了敗筆----不是演員,是臺詞,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我特別不喜歡沈放給哥哥的臨終遺言,他說:
我就是你一直在找的那個風鈴,現在我累了,但我知道,風鈴的迴響,永遠都不會消失,而你,會是新的風鈴
夠詩意,夠英雄主義,但不夠兄弟,也不講邏輯-----憑啥這時就決定大哥是新的風鈴啊。
我特別希望在沈放眼裡,抱著他的不是同志,只是兄長,我想替他對著兄長說出這樣的話:
大哥,不要難過,我去陪爸爸媽媽了,我離開家太久,能回到父母身邊很幸福
相信我,新世界一定是美好的,你要保重,替我、替碧君,在新世界好好生活,娶個嫂子......
這才是我心中的兄弟情,也是能合理支持沈林勇敢地走下去的動力。
全劇最後一幕,沈林在香港的咖啡館等待接頭人的到來,雖然未來有新的腥風血雨,但眼下一刻,是輕鬆愜意的,為信仰而戰,無非是為了守護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就如沈林書房小鐵盒中的彈弓木馬,陸文章回憶裡的茶園、姚碧君筆下的畫、眼前的咖啡與玫瑰,以及,翩然而來的同路人,這一幕的打光,也一改清冷暗沉的風格,溫暖明亮。
全劇最後一個鏡頭,定格於沈林的笑顏,之前他難得的幾次笑容,都很清淺,唯有最後這一次,掃盡陰霾,明朗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