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著名作家,人稱「馬親王」,公認的「文字鬼才」,功底紮實,文風多變,作品廣為流傳。曾獲2010年人民文學獎、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代表作《古董局中局》入選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文學類年度十大好書。
在當下眾多的80後作家中,馬伯庸絕對算一個另類——他筆下既沒有風花雪月,也沒有明媚、憂傷的青春;他反倒是一會揭秘三國,一會又聚焦清明上河圖的真偽(《古董局中局2》),甚至還把當年被盜的慈禧太后墓也寫進了懸念叢生的《古董局中局3》,令眾多讀者看得欲罷不能……
如今,《古董局中局》這一桌「筵席」也要散了。馬伯庸接受了晨報記者的專訪,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
初衷 沒上當就沒有《古董局中局》
故事從一個在北京琉璃廠賣古董的80後店主許願講起:他因為一個突然到來的訪客而被捲入一個事關一件坊間傳說的稀世珍寶的陰謀中,而這竟與自己的祖輩命運緊密相連。這其中,不僅前不久才在故宮公開展出過的《清明上河圖》成了主角之一,就連被孫殿英炮轟盜取過的慈禧太后墓也被他寫進了書裡,古董江湖裡造假做局的各種奇技淫巧也被一同帶出。
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部延續了4年的《古董局中局》最初的緣起竟是馬伯庸自己的一次上當受騙的經歷。「我2005年在潘家園買了一本《推背圖》,(據說是)洪武年間的!對方開價300元,我150元拿走,還以為佔了大便宜。結果給懂行的朋友一看,那本書是用茶和醋浸泡過,做舊,直接坑我這種棒槌(菜鳥)。」馬伯庸說,幾乎就從那次起,自己開始對古董行當產生了興趣。
「鑑定古董和看推理劇差不多,有無數嚴謹而精巧的技術和騙術,隱藏在背後的,是更深沉更複雜的人心。」馬伯庸說,於是自己開始刻意地去學習相關知識、搜集相關書籍、論文、電視節目等等,跑各地的博物館,和一些行內的高手聊天,甚至還每周日跑潘家園聽那些小商販講故事。於是,這才有了《古董局中局》的誕生。
缺憾 自己實在太不會寫感情戲
當然,馬伯庸對古董的研究也不是淺嘗輒止。「我會在一段時間內專就一個主題進行深入挖掘,比如這倆月不幹別的,只看瓷器類的資料、下倆月只看明清家具。這樣雖然不能做到精通,至少可以夯實一下基礎。」
馬伯庸直言《古董局中局》全四部裡,自己最滿意的是第三部。「它能把我想表達的情感宣洩得很充分。」但他同時也直言,仍有自己覺得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就是我實在太不會寫感情戲了……」
因為馬伯庸的作品不是寫三國、就是講古董的故事,就連寫散文都是和《洛神賦》有關,這令不少讀者都在網上評論說以為他是一副老學者模樣。對此,馬伯庸也回應說,「應該說我是個老實人,偏好文史類的閱讀。事實上,讀歷史讀文化多了,人自然而然就會沉靜下來。所以古人強調讀史養性,是有心理學的原因。不過很多人見到我本人,都會說的一句話是,你看起來沒想像中老。」
(註:節選自《重慶晨報》,作者:裘晉奕,文章略有改動)
ISBN:9787550264601
古董局中局(4大結局) Antique Case (4 Finale)
一件「鬼谷子下山」青花瓷罐橫空出世,引得古董界各路人士傾巢出動,不擇手段去得到它……北京古董店的小老闆許願,又一次卷進了青花瓷寶罐的事件當中,而對他來說,死對頭「老朝奉」的真實面目也只剩最後一層薄紗。與此同時,國內外各方勢力均對這幾件青花瓷寶罐勢在必得,紛紛使盡渾身解數,走上了這場最終奪寶的舞臺,而那些從數百年前就種下的幾代人的恩仇愛恨,也都將在小人物許願的身上一一兌現……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named "Gui Guzi Descends the Mountain" arouses collectors in antiques circle all itch to try and they want to get it by any kind of means...It is sure that Xu Yuan, the boss in antique store, involves the event again. As for him, his rival Laochaofeng's real identity is unveiled soon. At the same moment, all the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 have high aspirations to strive to step up to the scramble. However, the love and hatred planted several centuries ago by several generations will be shown on the small potato Xu Yuan...
圖書海外輕鬆購,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