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洪幫、青幫,是中國近三百年來的三大江湖勢力。
陪都時期,各大城市江湖頭目紛紛來到重慶,到處都是江湖會堂。文人筆下的江湖豪情與現實市井的江湖世界有何不同,袍哥的故事,是真正的江湖嗎?
袍哥的起源
袍哥源於明末清初,是哥老會在巴蜀地區的專稱,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清王朝倒臺後,袍哥組織逐漸演化為社會團體,正式公開開山立堂,設立公(堂)口。
新中國成立後,袍哥歷史就此結束。
為什麼叫袍哥
「袍哥」一詞取自《詩經》中《秦風•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飯同吃、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哥弟。
袍哥又稱「漢留「,取自《三國演義》中關羽在曹營穿舊袍的故事,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
袍哥能力
舊時,四川軍閥劉湘從上海購運大批槍枝彈藥入川,途經萬縣被楊森部下冒充土匪劫走。同時蔣介石對南京、武漢水路嚴格控制,禁止川軍從水道偷運武器。
經劉湘軍師劉從雲推薦,袍哥冷開泰親赴上海,委託青幫購入大批槍彈,沿途用法國兵艦護衛,又通過漢口洪門幫楊慶山疏通,大批槍彈平安運抵重慶。
袍哥組織
袍哥組織以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信條。
袍哥碼頭(絕大多數設在茶館裡)分五個堂口(仁、義、禮、智、信),仁字講頂子(官人),義字講銀子(商人),禮字講刀子(手工業者),智、信兩堂則是社會「最底層」的體力勞動者。
袍哥組織經費來源主要為:底金(入會費)、捐款、份金(聚餐費)、經商(茶館、賭檔等)。
袍哥人員
民國時期,巴蜀著名軍界人物朱德、劉湘、劉文輝、範紹增、王銘章、陳蘭亭等皆為袍哥出身。
袍哥入會必須有兩個介紹人,經過「恩、成、引、保」四道程序(引進人、擔保人、承擔人、恩準人)方可。出了事,誰批的,誰介紹的,是要追究責任的。入夥袍哥叫「嗨皮」,「嗨」是「講」,「皮」是「禮節」。袍哥入會日稱為「嗨袍哥」,儀式十分隆重,且一年只有一次加入的機會。
洋袍哥
清末民初,少許外籍人士與基督教徒參加袍哥。其中希臘人巴巴達,先在奉節參加袍哥,嗨仁字號三排,後在重慶出山嗨大爺40幾年,從事商貿、餐飲、電影業,成為巴蜀地區最著名的洋袍哥。
哪些人不能加入袍哥
袍哥人員看上去包括了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但基於反清復明意識,有兩種人不能參加:理髮匠、裁縫師。
清初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理髮匠被認為是幫兇;裁縫為清朝官員裁馬蹄袖(馬蹄袖喻意犬馬之勞),是奴才。
袍哥等級
大哥請登金交椅,三個請上軟人抬,五哥請登五虎案,各路弟兄兩邊排,轅門該由老么守,不是嗨哥不進來。
袍哥組織內部排行分五個等級:頭排(即舵頭)、三排(又稱三哥、錢糧,掌管經濟)、五排(又稱五哥、管事、執法,最有社會力量)、六排(一般成員)、十排(統稱老么)。
袍哥排行中無二、四、七、八、九,因為【二】是不敢逾越關二爺(關羽),【四、七】源於康熙年間,鄭成功派部將陳近南在四川雅州開山立堂時,四排、七排有人背棄盟約,密告官府,出賣弟兄,【八、九】忌楊家將八姐、九妹之稱。
袍哥集會
每年最鄭重的一次集會是農曆五月十三的「單刀會」(三國時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日子),會上論功行賞,辦理「提升」。
其他還有正月「春臺酒」,臘月「團年會」,以及不定期的「迎賓會」。除了互相拜望,藉機解決仇怨糾紛,由頭面人物站出來「撈梁子」。
袍哥制度
袍哥經典《海底》中規定有「十條、十款、十要、十禁、五倫、八德、九章」等。
比如《十八條罪行》規定(不孝父母罪、不敬長上罪、毆打親屬罪、調戲婦女罪等),犯了受「剽刀、碰釘、三刀六個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掛黑牌、連根拔、降級」等懲處。
行走江湖
袍哥自稱「光棍」,「光」指光明,「棍」指正直。袍哥人家重人情,講義氣,行走江湖講得是「信義」,靠得是「交情」。
抗戰時期,杜月笙帶了一百多個兄弟夥來到重慶來,錢用完了,就把200隻駁殼槍賣給範紹增,200大洋一隻。
範紹增接槍後,把40000銀元和200隻駁殼槍一併送給杜月笙,說「槍我買了,但要送給你,你的兄弟夥要保護你,要防身」。兩個大佬後來遵循江湖規矩,喝了血酒,交換金蘭帖,合夥做生意。
笑傲江湖
忠義,是儒家留給中國民間的深刻烙。「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是巴蜀地區家喻戶曉的名言。
袍哥文化對重慶人的影響,至今還能看到很多痕跡。從某種意義上說,重慶人打開家門,走進的就是一個若隱若現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