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在萬人之上的皇帝和皇后,他們的結婚流程是什麼樣的呢
皇后,受盡皇上的恩寵,母儀天下。在古代的時候,一個女人若是能坐到皇后的位置上,那是莫大的榮耀,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想要成為皇后,一個女子被欽定後,這只是第一步。她想要正式進入宮中坐上鳳椅這個位置,是需要同皇帝舉行大婚的。而同九五之尊舉行婚禮,需要走過的流程自然也是非常繁雜的,下面就給大家講講具體需要經過哪些流程。
皇帝結婚大部分的步驟和普通百姓還是比較相似的,一部分結婚流程還是需要遵從《禮記》中的內容。當然了,皇帝在各個流程中都會更加考究和奢華。禮記中關於婚事流程的記載共有六步,第一步是問名。問名的意思說白了其實就是提親,但不是男方親自提親,而是讓媒人代為去說。很顯然,這一步對於皇帝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全天下應該沒有女子可以拒絕皇后這個位置,就算真的有個別女子心有不願,她們也不敢忤逆皇帝的意思。第二步是問名,問名是說讓媒人去男方家裡問取女方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若是皇帝派人來問,女方家裡一定是很早就備好等人來取。第三步叫納吉,這一步比較類似於現在社會的準備彩禮。第四步就是送彩禮,叫納幣。第五步是男方選定結婚日期,去徵求女方的同意,叫請期。第六步叫親迎,顧名思義,就是讓新郎官親自上門迎娶女子。
雖說一般皇帝結婚的流程都會按部就班的來,但是最後一步「親迎」還是沒辦法做到的。想想也知道,皇帝身為天子,九五之尊。怎麼可能放下身段,親自上門去迎娶一個女子呢?更何況接親現場人多眼雜,萬一有人偷偷動什麼壞心思甚至行刺,那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所以為了皇帝的安全考慮,皇帝也是不會親自去接皇后的,這一步通常是由皇后的娘家人送上門。話說回來,因為送的人是皇后,送到的地方是皇宮,所以這自然不會是一場普普通通的送親。送親花轎所到之處鑼鼓喧天,保衛森嚴,任何有異動的人都會被斬殺,這是全城乃至全國的盛事,可謂是隆重異常。同樣的,這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也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所以說,皇帝結婚也不是想結就結的,每一次都是需要花好多好多的錢的,那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明朝和清朝時,這兩朝皇帝的婚禮大多是放在坤寧宮舉行。皇宮中有後三宮,坤寧宮位列第三。在明朝的時候,坤寧宮曾是皇后的臥室。在清朝的時候被改造,把位於東邊的兩間改成了皇帝的婚房。在清朝的時候,皇帝迎娶皇后的步驟非常考究,也非常隆重。新立的皇后可以直接從大清門入宮,被下人抬著直接穿越天安門和午門,一直到達後宮,這方在當時可是莫大的禮遇。要知道,一般的妃子進宮,可是只能去走紫禁城的後門啊。
結婚自然要入洞房,皇帝皇后也不能免俗。但是皇帝皇后結婚並不會專門的去設立一個洞房,一般都是直接在自己舉行婚禮的地方順帶的準備好。不過想想也確實沒這個必要,還有什麼地方會比皇帝的婚禮現場更加奢華呢?皇帝皇后的洞房自然是布置的極盡奢靡,與普通人家相比可謂是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石頭。不過有一點是與普通百姓家一樣的:為了圖個喜慶,他們的洞房內也會貼上紅色喜慶的對聯,洞房內的主要色調也都是紅色。洞房的床前呢,會掛上專門準備好的「百子帳」,在床上放的則是「百子被」。顧名思義,這兩樣物品上面都刻畫著百來個形態各異的小娃娃,意譽著皇室興旺,子孫不斷。這些東西都是出自大家之手,用料華貴,價值連城。
到了最後一步,自然就是入洞房了。在普通人家,入了洞房婚事就算是完了,可以準備共度良宵。不過皇帝皇后還是不行,他們還有一些流程禮節需要完成才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叫做「合巹禮」,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讓人一頭霧水?其實通俗易懂的來說,這就是「交杯酒」,這個文化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洞房花燭,共度春宵,這件事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人們心中的美事。但是皇帝的結婚流程如此的繁雜,而且在許多時候都是政治婚煙,娶的並不是自己愛的人。所以在皇帝的心中,恐怕這件事情,也並沒有那麼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