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而且古人非常重視嫡庶尊卑,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那麼皇帝的妻子就叫皇后,古人可以三妻四妾,皇帝為了江山萬代,還納了不少妃子,為自己延年益壽。
請注意,妻子是娶來的,小妾是納來的,雖然身為皇帝的后妃,地位尊貴,但說白了還是小妾,與皇后相比,皇后不僅是後宮之主,還是母儀天下的人,清朝的皇后甚至可以像皇帝一樣,擁有自己的龍袍。
帝王是天下百姓的表率,皇后也是一樣,每年春天她們都要親事農桑,這是一個祭祀的過程,也是一個表達自己,體諒百姓辛勞,親身了解百姓生活的過程,這些事情,可都是妃子做不成的。
而皇帝要迎娶皇后,禮節又不一般複雜,六步之後還要用九鸞金頂的儀車,從大清門走過午門,一直走到乾清宮,午門可是紫禁城的正門,一般人不能走的。
當皇帝在後宮充盈時,用的詞都是納妃。他們只能在傍晚時,乘轎子從側門被抬進後宮,也不會舉行任何大禮,即使他們是貴妃,也不能突破制度,只能按規矩行事。
他們也沒有任何皇后的禮儀,皇后可以穿龍袍,但妃子如果穿上了,就會被人認為不懂規矩,甚至是不尊重皇后,那她就是要受到懲罰的,值得說的是,古代的後宮沒有影視劇那麼簡單,皇后只要不犯任何謀反的大錯,她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不是哪個寵妃,就可以挑釁。
王后是正宮娘娘,是皇太后的后妃,所以她偶爾也可以插手政事,皇帝也會和王后談談,當然古代的後宮,還是不能太幹,這也是皇太后的底線,如果換成那些妃子,也是不能過問的。
皇后生的孩子是嫡子,其他的都是庶出,在一些規矩較嚴的王朝,嫡長子一定是正宮皇后生的,如果有人懷了皇后嫡子,那這個孩子就很可能被廢掉,只有皇后嫡子生下來,她們才可以懷孕生育,當然,並非所有朝代都是如此。
大朝會時,那些嬪妃也可以參加,但她們面對皇后時,要行君臣之禮,皇后的朝冠上,鑲嵌著三百零二個珠子,貴妃只有一百九十二個,下面的妃子又依次減少。
在最早的時候,「後」是可以表示國王的意思,後來有了皇帝,所至便成了皇帝的嫡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