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珠系列動漫自上映以來,一路暢銷而近三十年仍未衰退。而很多老牌動漫,儘管口碑不錯也暢銷,卻大多在中途選擇完結。就像死神和火影忍者,即使紅極一時,卻也因篇幅的原因只能結束,能有三十年壽命的動漫已經太少了。而龍珠其觀眾老粉遍布全球,衍生的動漫以及同人作品至今仍在日本虛擬網絡產業佔有巨大地位。龍珠能在影視行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它蘊含了的多種文化背景。小的時候看龍珠,只是單純想看緊張刺激的武打場面和劇情,小悟空一次一次地遇到險情,又能完美的化解,靠的不僅自身的武力,更多的是朋友的幫助和他堅韌不拔的毅力。早期的龍珠有一定的搞笑色彩,隨著劇情的推進,悟空年齡逐漸增大,我也逐漸從小學到了初中高中。從中也慢慢的體會到了更多的東西。事實上,英國的特工偵探電影也好,美國漫威的超級英雄片也罷,影視娛樂產業繁榮的背後,其實是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的文化博弈和價值觀碰撞【1】。動漫角色,本質上也都是各國特色文化在螢屏中的具象化體現。【2】
首先簡單來講一下龍珠的劇情吧,龍珠的主角是孫悟空,不過不是西遊記裡的那個,雖然他也有金箍棒,但是這又算是另一個設定了,繼承了爺爺留給他的4星球,快樂的生活在深山老林裡,知道遇到了尋找龍珠的少女布爾馬,用她的龍珠雷達找上了門,並要求孫悟空和他一起去尋找手中這種奇怪的珠子,布瑪是為了實現自己嫁給王子的願望,而悟空並沒有什麼願望要實現,但是也想去看一看這個花花世界,於是就踏上了旅程,他們一路上遭遇了很多艱難挫折,也認識了很多小夥伴,比如雅木茶,天津範、克林等人,悟空也拜龜仙人為師,學習武藝,到此之前,情節都是以搞笑喜劇為主,活潑輕快,直到天下第一武道會,結束以後克林被意外的殺死,悟空才知道有比克大魔王的存在,而比克大魔王的目的就是為了統治世界,他還要尋找更多的龍珠,為了阻止比克大魔王的野心,以及為克林報仇,孫悟空爬上卡琳塔,向貓仙人拜師學藝,隨後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總算是將比克打敗了,在這之後,比克大魔王又誕下了一子,稱為魔二代,在下一次的武道會當中,製造恐慌,悟空也到天神那邊修煉,最終依然是將其擊敗,這是龍珠第1部的劇情,隨後的龍珠z講述的內容則非常的體系化,雖然也是孫悟空一路變強,算是「打怪升級」但是其劇情推進卻並非如套路那邊老套,而是蘊含著其思想。【3】
在這樣一個大爭之世,每一個民族都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動漫也是國家形象進行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1】那麼風靡全球的《龍珠》,究竟折射出了日本的哪些文化性格呢?
1、儒式的天賦與等級觀念動畫世界大都是浪漫主義的產物,在這一點上《龍珠》也不例外。但天馬行空式的構想並沒有妨礙日本人骨子裡對之嚴謹秩序的認同:在鳥山明虛構的這個世界裡,地球上有王權,宇宙空間也有神權。而這種所謂的神權,既不是歐洲式的「造物主」概念,也絕非近代衍生出的超人格的「泛自然靈論」。《龍珠》動漫中,從人類、到卡琳仙人、地球神、界王、界王神、到破壞神比魯斯,乃至天使家族和全王等等,實際上更像是儒家文化中的君臣等級,就像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即做好自己分內的義務。這是官僚機構假借「神」之名而已。在龍珠當中非常支持血統論,沒有先天的天賦,雖然可以在後天訓練中變強,但終究無法抵抗越來越強大的敵人,就比如第1部當中,不論克林天津飯龜仙人等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打敗比克大魔王,在第2步中就更加明顯了,在確定了比克和孫悟空等人外星人的身份以後,他們就像開了掛一樣,能力逐漸增長,如果說在賽亞人來襲篇中,天津範、雅木茶等人還能勉強出手,那麼在納美剋星他們就連登場的機會也沒有了,比克即使和丹尼進行合體,也只能陪第一形態的氟利沙稍微熱熱身,比克的最後光輝時刻是和第一形態的沙魯過了幾招,等到沙魯變成完全體或者17號使出權力時,比克實在是無能為力,等到魔人布歐篇,就完全是超級賽亞人的主角團在扛起龍珠z戰士的大旗,其他人只能在一旁看戲或者扮演像撒旦這種搞笑的角色,即使強如悟空,再怎麼樣修煉也沒有辦法打敗比魯斯,這樣一種人物等級設定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和倫理觀念。
就像儒家推崇的「尊卑有別,長幼有序」【3】的觀念一樣。每一階層都遵循著職責本分行事,恪守尊卑。雖然我們也看到孫悟空這樣的人向神明發起挑戰,但這種超越與挑戰止步於熱血動漫的武鬥較量,或者是被迫自衛,而絕不會涉及權力與地位的顛覆。這一點與《西遊記》截然相反,畢竟西遊裡的猴子自稱「齊天大聖」,大鬧天宮等例子更是其對強權的顛覆,這也是日本的孫悟空不需要取經「洗腦」的原因所在。其實西遊記當中的孫悟空和龍珠中的孫悟空在這一點上是有相似之處的,兩人都是事物成性,而且,都具有極高的天賦。
鳥山明以主角孫悟空淡泊名利的「武痴」性格,巧妙地掩蓋了世界的等級森嚴與殘酷。但是日本文化中對儒家倫理道德的歸屬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的:動漫以孫悟空和布爾瑪的冒險為起點,以「尋找龍珠」為線索,構建出了一個個朋友、夫婦、父子、師徒的人際關係網。不僅是主角,「改邪歸正」的天津飯、比克、貝吉塔也是如此。只不過從天津飯身上看到的更多是友情,比克身上體現的是師徒之情,而貝吉塔則最為珍視家庭,但是他們都以獨特的方式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健康人格和「完整人生」。
甚至連弗利薩在《布羅利》中也開始關注自己社會形象,帶有了一點人情味。一開始的孫悟空一個人居住在深山老林當中沒有任何的顧忌而當他逐漸踏入到世俗紅塵,開始擁有更多的朋友時很多事情便身不由己了,比如第1次克林貝沙時,他表現出來的憤怒促使他一定要打敗比克大魔王而到龍珠z當中他又為了保護兒子孫悟飯犧牲自己和拉蒂斯同歸於盡。就像孟子的觀念:「生死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2】雖然悟空顧及的越來越多,但是他的秉性卻完全沒有改變,他依然是那一個率真直爽天真而又任性的孫悟空,甚至某種程度上可稱為「赤子之心」。現在看來,只有沙魯這種不具備人倫的怪物反派,才會在角色設定中得不到一點溫情。
2、 日式佛學《龍珠》作為一部熱血動漫,最打動人心的,還是主角們面對危險時鎮定自若、卑生親死的淡然心態。悟空的戰鬥觀念無法簡單地用「捨生取義」【[1]】的思想來解釋,他對於功名的淡泊、對於生死的淡泊,甚至對於性的淡泊,主要是源於日本的佛教文化。
日本佛教傳自中國,但其多樣性發展卻不如漢傳佛教,日本人對中國的禪宗情有獨鍾。特別是武士階層,尤為看重禪意的極簡和純粹。《龍珠》中的宇宙帝王弗利薩,是依靠力量支配霸權,賽亞人王子貝吉塔是用力量證明尊嚴。唯有悟空,思維最簡單,雜念也最少,他不沉迷於力量所帶來的任何附屬品,僅以一顆純淨的心靈專注於武道本身,之前面對吉連是如此,這次與布羅利「以武會友」也是如此。所以,他永遠能不斷突破自己的瓶頸,這也是主角最大的魅力所在。而這樣的淡泊明志,即又如禪宗六祖之慧能祖師的偈語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
不同於西方思想對肉體的過分依賴,而是注重內在的強大,即練武先修心,這是東亞文化的一大特色【3】。從《龍珠》第一部開始,卡琳仙人讓悟空去掉多餘的動作,波波先生教他「防守時像天空一樣寧靜,進攻時比雷電還要迅速」。《龍珠Z》階段,北界王更是直接了當地說:「要想成為宇宙第一,不光要鍛鍊肉體,還要修煉內心」。甚至一直到今天的《龍珠超》和《龍珠英雄》中的「自在極意」境界,都是禪文化、禪元素的體現。可惜,自在極意功並沒有在這次的《布羅利》中出現,取而代之的是賣情懷的合體戰鬥方式,這是一個遺憾。
悟空的修行,不同於西洋格鬥訓練的按部就班,也不注重印度式的苦行,而是正如龜仙人教導他的那樣:「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學習,好好玩耍」。修行應該是貫徹到生活中的每一步,這最簡單也是常人最難實施的十六個字,正是悟空一生踐行武道的真實寫照。不刻意,不肆意,不受任何多餘的幹擾,只享受當下最質樸的美好。然而可惜的是到了龍珠的後期,這種修行方式好像並沒有被繼承下來到沙魯大戰的那個情節,孫悟空等人為了提升自己的戰鬥力,進入精神時光屋進行休息,將一天掰成兩天進行使用,目的就是為了打敗沙魯。然而孫悟空其實一種任性隨意的風格甚至可以算是「逍遙」,在最後明知自己已經無法擊敗沙魯的時候,將這一重任交給了兒子孫悟飯,相信他能夠拯救全世界。這就是悟空能掌握自在極意,而貝吉塔不能的最主要原因。
3、龍珠的生死觀對生死問題的坦然,是禪文化所追求的高層次境界。實際上沒有幾個人真能夠對生老病死泰然處之。所以《龍珠》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這麼多青、少年的青睞,關鍵還在於鳥山明吸收了日本本土神話中的一些玄學成分和樂觀因素,構建了一個萬物有靈,而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
動物開口說話,是最典型的「萬物有靈論」信仰。小悟空在修行中和鳥對話,甚至在採摘果子時會對樹木表示感謝,這都是日本文化對自然崇拜的集中體現。雖然說,鳥山明也在《龍珠》中引入了類似中國神話中「地府」和西方基督教「天堂」的概念,但徒有其名,其實質完全不同。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龍珠中人物去世的時候,心裡非常難受,害怕可能在劇中再也見不到他們了,當他們第一次被龍珠復活的時候,我心裡是感到非常高興的。
然而龍珠又給出一個設定,他的願望是不能被實現兩次的,那麼在這個前提之下,第2次被殺的人就沒有辦法得到復活,所以當克林第2次被殺,孫悟空覺得再也不能見到他,心裡非常憤怒,才變身成為超級賽亞人,秒殺了活力殺,可能是作者覺得這樣犧牲主角,對於漫畫的進程不利,於是又讓納美剋星的超級龍珠將主角團復活了,這樣子也帶來一個問題,主角的犧牲似乎變得無所謂了,反正都有龍珠可以復活,死亡只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只要重新收集龍珠,就能將夥伴復活過來,第一次使用這個橋段可以讓讀者感到欣慰,但是反覆使用這一套路的話,就會讓讀者感到無聊甚至是厭惡。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戰鬥力的設定上,最開始沒有戰鬥力這種說法,只有氣這種龍珠裡面設定的,戰鬥力輸出值,等到龍珠z開始的時候,就有了戰鬥力探測器,佛麗莎及其手下利用戰鬥力探測器來得知對手的戰鬥力情況,然而這一數值的出現也使得戰力崩壞,在龍珠隊登場的時候,悟空的戰鬥力為300,等到他打敗活力沙的時候,戰鬥力已經超過1億5000萬,這前後不過三四年的時間,作者意識到再這樣畫下去,戰鬥力通貨膨脹太嚴重,於是就在之後的沙魯片和摩恩波夫片中去除了戰鬥力這一概念,這種樹立手法解決了戰鬥力崩壞,但是感覺略顯倉促。
其實在貝吉塔說能夠一擊將地球直接毀滅的時候,龍珠的戰力體系已經崩潰了,悟空等一行人拯救世界的次數,恐怕都沒有人能記得清,主角團被刻畫的過分強大,那麼龍珠其他的龍套角色意義何在呢?即使整個宇宙都被毀滅,它們仍然可以用龍珠將其復原,那麼拯救世界的意義又何在呢?龍珠既然有能夠將一切復原的能力,為什麼不能直接將強大的敵人消滅掉?難道只是為了劇情的發展和讓主角練手?仔細深究就會發現動漫裡還是有一些邏輯硬傷的。
4、「脫亞入歐」與「和魂洋才」的糾結
《龍珠》給世人最深的印象,莫過於「超級賽亞人」了。而從賽亞人到超級賽亞人的變身過程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從黃種人到白種人的「變種」過程:發色由黑變黃,皮膚變白,瞳色變藍,肌肉與骨骼變得更發達。似乎黑頭髮,黃皮膚是某種恥辱一般,只有白膚金髮才更加高貴且神聖。。就連弗利薩軍團嘲笑賽亞人為「野猴子」的論調,也跟近代的西方殖民者口吻如出一轍。日本的這種「自卑」情緒從明治到昭和時期,發揮地淋漓盡致,福澤喻吉的「脫亞論」【[3]】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有很大市場。
對於日本版圖狹小,資源匱乏的民族。內心中的極度自卑,常常會表現為外在的極度自負。到底要「脫亞入歐」還是「和魂洋才」【9】,是日本長期的困惑。這一點在貝吉塔身上比悟空體現更多。貝吉塔一直在堅持尊嚴和被生活同化之間糾結著,這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式小男人:他以戰鬥民族的王子出身為驕傲,卻又長期當牛做馬而不敢反抗;面對弱者時霸氣十足,而碰到真正的高手卻又總是醜態百出;他對別人的輕視無法忍受,而被徹底擊敗後又虛心受教。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描述的那樣,這是一個矛盾的民族:性格溫順,又不肯輕易屈服;本性勇敢,又十分怯懦……渴望西方文化,又是十分頑固的保守主義者。【1】這就是日本近代以來一直矛盾的民族思想。
《龍珠》動漫中,這種自卑與自負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也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動畫中金髮碧眼的超級賽亞人誕生,正值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的巔峰時刻,這期間日本戰後的西化思潮和親美情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對日本的掠奪式收割,以至於催生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2】。《龍珠Z》後期的「神秘悟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在老界王神的指導下,悟飯放棄了超級賽亞人這種改變外貌的「邪門歪道」的變身方式,而注重開發自己本身的潛能,二十多年後《龍珠超》「自在極意」形態,是這種思潮的進一步發展。從超級賽亞人到「自在極意」,正是日本從8、90年代追求刺激生活到今天「低欲望社會」的最真實寫照。而於2019年上映的《布羅利》,更像是懷舊,又有些回歸Z時代的畫風……可能這就是現代人對當年思想和行為的一些反思,過度沉迷於所謂的經濟泡影裡帶來的只有滅亡。
對於《龍珠》這部作品,到底該如何評價?很難說。它的世界觀來源於中西方神話,人生觀是儒家的思想觀念,而價值觀則傾向於佛教禪。鳥山明構思的主題思想是東方的,生活圖景卻又是大量西化的。一部戰鬥作品倡導著和平,卻又敘說了保衛和平的艱難。一個童話般的故事也玩了很多科學的梗。它是很多人的情懷,也為很多人所詬病。
一部風靡三十多年的動漫,寥寥數語豈能說完。它涵蓋了太多文化知識和作者本身的思想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作者的想法層層剝離,細細體悟,追本溯源並享受這個過程。
參考與引用文獻:
1. 《論語》孔丘及其弟子著,中華書局於2006年出版
2. 《孟子註譯》孟軻著,楊伯峻註譯,中華書局於2005年出版
3. 《壇經》慧能著,黃茂林等譯,湖南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
4. 漆思.中華文化的修行之道與生命智慧[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4):89-96.
5. 《脫亞論》福澤諭吉著,在《時事新報》於1885年3月16日發表
6. 淺談日本動漫文化的草根性特點[J]. 韓若冰. 民俗研究. 2007(03)
7. 日本動漫文化輸出戰略[J]. 李娟,李月敏.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
8. 胡倩. 動漫與國家形象——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浙江大學,2008.
9. 「北京人文科學研究所」籌建始末——20世紀上半葉日本對華文化侵略之典型一例[J]. 孫穎,徐 冰. 求是學刊. 2007(05)
註:
[1]出自《孟子·告子上》
[2]出自《壇經·菩提偈》
[3] 福澤諭吉於1885年3月16日 (明治十八年) 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的短文
1.出自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The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2.出自池田信夫《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已經陷入了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史稱「失去的二十年」。
3.出自《中華文化的修行之道與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