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便當為何精緻又有美感?從便當文化中看日本人的性格

2020-12-25 千之葉日本留學

說起日本的便當,不少人認為不過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盒飯而已,這其實是不準確的。雖然便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我們的盒飯差不多,但是卻多了一份日式的精緻在裡面。

日本人外出喜歡帶便當,已經是一項深遠的傳統。不僅是學生,上班族會經常帶,甚至人們去賞花,旅遊也會帶著便當。從日本的便當文化中,我們毫無疑問可以洞見日本人的性格。

一、便當與日本人的性格

在日本人的性格標籤中,總有一個是追求精緻。在日本的整個飲食環境裡,他們也同樣注重菜餚的造型,把烹飪出來的菜餚作為自然風物中的一種藝術,用以點綴人們的生活。

所以便當總是精緻、極具美感的,它講究形態、配合、擺設,往往一份簡單的便當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來製作。民以食為天,日本人在吃便當這件事上同樣發揮了追求精緻與美感的性格。

我們吃盒飯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儘量吃熱的。而日本人吃便當是不用加熱的。在日劇裡面看到一些學生、公司職員,直接吃自己帶來的便當,也能夠吃得津津有味。他們認為吃便當不加熱並沒感到什麼不妥,更何況日本人最常吃的便當是壽司飯糰等乾食,即使不加熱也可以吃的下去。

此外,日本人認為把食物加熱之後吃,就破壞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並且飯菜的熱氣和香味可能會惹他人不悅。追求天然與純粹,相比自己更重視他人的看法,這些都是從便當中看出的日本人性格。

便當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但是實際上「便當」一詞最早源於南宋時期的俗語,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傳入日本後,曾以「便道」、「辨道」、「辨當」等表記。後來又以日語中的「弁當」一詞傳入中國。

下面來說說便當在日本的形成和發展。

二、日本便當的形成與發展

便當的起源,是一種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的「乾飯」。這種乾飯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這就是古代便當的雛形。

在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飯糰代替幹米飯成為了便當的標準,粳米飯糰很有粘性且更便於攜帶,成為勞動者和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

而之後的桃山時代(1585-1603),當時的大名和貴族經常會在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把飯菜擺在專門盒子裡的便當,由此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

到了江戶時代(17世紀),日本進入和平時期,便當在這時候從一種充飢性食物變成一種怡情的美食,愈加普及,出現了日本最常見的「幕之內便當」。

幕之內便當是當時人們在去劇場觀賞歌舞伎表演等節目時,幕間休息時吃的便當。當時這種便當的確非常實用,大小剛好夠放在膝蓋上,包括幕間三神器「蛋卷、烤魚和魚板」,食材均切成一口能吃下的大小。直到現在,幕間便當仍是老劇院的一大特色。

到了明治時代(1868—1912),由於學校及工作地點不提供午餐,飯館也不發達,因此大家都會攜帶便當上學或工作。這一時期,日本現代化帶來了鐵路,在車站出售的「駅弁」便誕生了,至今也成為日本車站文化的一部分,深受歡迎。

三、日本的各式便當

米飯、主菜和配菜是日式便當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主菜有魚、肉或者蛋,配菜有蔬菜或者其他副食品。一般來說,製作便當都是採用一些不易腐壞的食材,比較容易變質的東西較少出現在便當裡。

別看便當只是小小的一盒,但是背後蘊藏著深厚的飲食文化。比方說便當的種類紛繁多樣,如果按照功能分,有賞花便當、觀劇便當、遊船便當、火車便當等等;如果按日本傳統分,又有日の丸弁當、幕の內弁當、海苔弁當、松花堂弁當和沖縄県の弁當等,每種便當都有各自的特色。

在這之中,「松花堂弁當」屬於簡便的懷石料理,將各種精緻的菜式加入被隔開成十字的便當盒中,可謂又是另一種極致的表現。

四、便當與日本人的生活

便當是日本文化的縮影,更與日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種社會關係中扮演著角色。

在日本家庭中,主婦會給上班的丈夫製作「愛妻便當」,從這份便當中可以看出最近夫妻關係是否融洽:關係融洽的時候,便當菜式比較豐富,鬧矛盾的時候就只有日の丸弁當的份了!所謂「日の丸弁當」就是除了梅幹外什麼都沒有,因與日本國旗相似所以被稱作「旭日便當」。

而日本的小朋友,從從幼兒園到高中,同學之間會經常交換便當,一份可愛的便當甚至能讓你成為班中的「人氣王」,為此很多母親費盡心思製作每日便當。

媽媽們喜歡給孩子們的便當裡加入許多可愛又溫馨的元素,稱為「卡通便當」。比如將食材做成小動物的模樣,配上背景,仿佛是一副栩栩如生的畫面。

近年還流行一種「角色便當」,根據動漫卡通等角色擺設而成,角色生動形象,很受歡迎。這些可愛的便當既能喚醒孩子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又能增進食慾,改善挑食問題。

有時候日本媽媽還會在便當上添加文字給孩子打氣加油或者訓話。當然了,如果和老媽吵架了,或許今天的便當就變成這樣子了。

日本女孩子也會給喜歡的男生準備表達愛慕之情的「愛心便當」。荷包蛋是愛心便當裡最常見的食材,通常會被做成愛心形狀,包含著少女心思和濃濃的愛意。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而日本料理卻追求色、形、味。一個「形」字,就體現了日本飲食文化的傳統:追求精緻與美觀。一盒便當雖小,卻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縮影,是日本人性格的真實反映。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的便當文化
    在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島國上,有著許多獨特的文化,其中有一種,從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就開始醞釀,至今已自成體系的,叫做便當文化
  • 便當不「方便」,日本人費盡心思做出來的便當真有這麼好吃?
    因此當我們看到日本便當的時候,都是以一種精緻、極具美感的面貌出現,強迫症看了尤其舒服。 種種跡象表明,日本便當是日本文化中有日本特性跟代表性的一部分。不過「便當」一詞最早源於南宋時期的俗語,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
  • 日本的便當文化
    便當(Bento)這個詞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非常多的內容。時至今日,美觀精緻、食材考究的便當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廣受關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便當,看看它究竟都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
  • 日本人的便當能做到多精緻?一份便當就能ins點讚百萬?!
    日本媽媽們製作的便當早已成為一種文化每天丈夫上班、孩子上學媽媽們都會做好便當讓親愛的家人帶上而這些便當一般也不僅只有「好吃」主婦們會把便當做成各種各樣的有時候精緻的無法下口日本便當是日本文化中有日本特性跟代表性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嘛,其實「便當」一詞最早源於南宋時期的俗語,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
  • 日本的「便當文化」
    在日本,當地人的地道的賞櫻活動(お花見)並不是隨便的邊走邊看,而是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帶上野餐用具,在櫻花雨中席地而坐。這時往往不可缺少的野餐食品——就是「賞櫻便當」(花見弁當)。那麼,說到「賞櫻便當」,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日本豐富的便當文化。
  • 日本人為何愛吃「冷掉」的便當?原來跟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許多日本學生與上班族都有帶便當的習慣,這些便當不論是前一天的剩飯又或者是早上才準備的菜餚,都是放到中午直接打開來吃,因此飯菜常常已經涼掉了!這種冷便當文化早已在日本根深柢固。便當便當文化為何在中國沒有延續下去,反而在日本形成一種獨特的現象?
  • 世界各地的火車便當什麼樣?日本的最精緻,看看別人家的便當
    無論是經常出差的上班族,還是往返學校的學生黨,或是四處遊玩的遊客,幾乎都有過乘火車的經歷。相信有不少人也都有過長途乘車的經歷,必不可少的,相信大家都吃過火車上的便當。「飲料瓜子有需要的嗎?腳收一收,收一收」,這似乎成了我國火車上的特色。經過不斷地發展,我國內地的便當也變得越來越好吃(相比於從前而言),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世界各地的便當,一起來看看哪的便當最好吃吧!
  • 食慾全開 聊聊日本的便當文化
    時至今日,美觀精緻、食材考究的便當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廣受關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便當,看看它究竟都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我們現在一提到便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在影視作品或者動漫作品中看到的那種,傳統一點的會包在布制的包裹皮裡,有一個漂亮的便當盒,盒子裡面就是供人享用的美味,可以隨時隨地吃上一口飯。
  • 日本媽媽自製便當走紅,可愛到捨不得吃,比動漫裡的便當還精緻
    相信小夥伴們都眼饞過,動漫裡那些角色拿出來的便當。每到中午的時候,就可以掏出媽媽做的精緻便當,不論是形狀還是種類,都非常讓人滿足,想自己也可以吃一口。但是動漫畢竟是動漫,現實中也會是這個樣子嗎?在INS上,就有一位日本的全職媽媽走紅,就因為她太會做便當了!
  • 日本的便當文化,餐盒中的藝術品
    喜歡看日劇的大家,一定會留意到日本人有製作以及攜帶便當的習慣。午飯時,打工人會拿出家裡精心準備的便當來獨自享用。這種量少種類多,擺放得非常精緻的便當,甚至不用加熱直接吃冷冰冰的飯,在我們眼中還是有些不太能理解。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這種看似是簡單的便當,裡面卻有著無窮的魅力。
  • 日本媽媽是怎麼把便當做得那麼精緻?她們為什麼有那麼多時間?
    本期導讀:日本媽媽是怎麼把便當做得那麼精緻?她們為什麼有那麼多時間?最近大家都陸續復工了,之前的文章中分享了10道中式便當菜的做法。很多朋友看了之後問我,怎麼能把便當做得再精緻些呢?說起精緻的便當,我們自然會聯想到優秀的日本媽媽們。
  • 便當爭奪戰:用生命吃便當的日本人
    漫畫社按:本期介紹一部以便當為題材的漫畫,並介紹日本的便當文化,讓你了解什麼是在用生命吃便當的日本人!超蠢之一:一個半價便當引發的血案這部漫畫的背景是超市的便當為避免賣剩而浪費,會在夜間某個時刻將剩餘的便當貼上半價標籤以刺激銷售。由於可用一半的價錢就可購買到美味的便當,吸引許多人(不少是經濟受限者像學生)前來搶購。但因為半價便當的數量有限又不固定,造成僧多粥少的情況。所以,為了決定誰有得到便當的資格,所有人便大打出手來一決高下。
  • 日本吃冷便當:無法理解的文化 暗藏民族禮儀
    日本的便當產業,一年的銷售額達到6萬億日元,相當於3000億人民幣左右,便當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深深地紮根於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的便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那時的便當還很簡單,就是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叫做「乾飯」,具有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的優點。在戰國時代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
  • 疫情間日本人都「苦兮兮」吃便當?那是你不知道日本便當多好吃!
    那就只能說你too young too naive,不知道日本的便當有多少花樣,又有多好吃!日本人有多愛吃便當?便當在日本被稱為「弁當」,日本人愛吃便當的習慣由來已久,最早在平安時代的《延喜式》中有記載,當時的體力勞動者們會吃飯糰作為午餐,算是最早的便當雛形。
  • 菜色豐富又精緻的日本鐵路便當,是如何誕生的?
    不只在東北的鄉下,日本從城市到鄉間,只要有火車的地方,從新幹線、快車、慢車、蒸汽火車都會有鐵路便當,而且口味和菜色隨著當地的特產而變化,因此鐵路便當是最容易用平價吃到各地特色美食的方式。最早的鐵路便當從何而來呢?我們得回得明治維新的時代,看看當時鐵路便當是如何在日本各地出現的。
  • 【感悟篇】悠久的日本便當文化,如今已是滿滿的套路~
    便當文化在日本歷史悠久,早已成為日本飲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甚至演變出了一些特殊的主題便當,例如「鐵道便當(駅弁)」便是融入了鐵道沿途站點的當地特色食材和飲食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日本的鐵道便當多達4500多種,便當的樣式從廉價的飯糰到精緻且搭配豐富的套餐應有盡有。
  • 看完之後才知道:日本叫便當,我們賣的只能叫盒飯
    很多第一次到日本的人看到日本賣的便當,都十分的驚訝,因為這些五顏六色的便當,似乎已經成為裝點日本街頭的「裝飾品」,已經超出了食品的範疇。日本的便當文化,大約是從1200年前開始的,據說當時的貴族會去賞櫻或者賞紅葉,而隨身攜帶的就有名叫「提重」的東西,這個是被認為日本便當的原型。
  • 56歲日本主婦製作的便當:從配色到選材,都充滿了精緻感
    每次一提到日本美食,很多讀者都會想到日本便當。在傳統的日式飲食文化當中,日式便當絕對不是填飽肚子的飯盒那麼簡單。如圖所示,一份正宗的日式便當裡面,傳承著最日常的日本文化,體現著對生活的高度熱愛,以及烹飪者對飲食文化的藝術追求。最近,就有一位56歲日本主婦製作的便當走紅了,從配色到選材,都充滿了精緻感。
  • 有「愛心便當」就有「復仇便當」,日本已婚男士:我做錯了什麼?
    日本已婚家庭,基本都是老公早上起來刷牙洗臉吃完早餐之後就會拿著老婆早早起來做好的便當上班去,如果說有「愛妻便當」的話,那「復仇便當」也是必不可少的! 見者落淚的便當
  • 日本便當文化—如何把普通的盒飯吃出高級的感覺
    日本,這個集工匠精神和中二病於一體的國度,是怎樣和「盒飯」擦出火花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日本的便當文化。便當文化是什麼?日本人把出門在外吃的可攜帶食物稱為便當。而在便當裡,通常會有米飯、主菜、副菜以及餐後的小甜點,其花樣之豐富,有點類似於西式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