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日劇動漫的朋友,是不是對日本學生帶著便當上學的情景非常熟悉?
在日本,便當是非常普遍的,不僅是學生,公司職員經常帶,甚至人們去賞花,旅遊也會帶著便當。
便當文化在日本歷史悠久,早已成為日本飲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甚至演變出了一些特殊的主題便當,例如「鐵道便當(駅弁)」便是融入了鐵道沿途站點的當地特色食材和飲食文化。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的鐵道便當多達4500多種,便當的樣式從廉價的飯糰到精緻且搭配豐富的套餐應有盡有。
石狩鮭魚飯(北海道 札幌車站)
武士鬥雞芥末飯(靜岡縣 修善寺站)
峠之釜飯(群馬縣 橫川車站)
這種盛裝便當的容器是陶器,吃完還可以作為紀念帶回家。
好心情便當(島根縣 松江站)
這個便當裡居然還有當地的名酒,配上海鮮和車窗外的風景,可以說非常享受了。
2005年7月,日本《食育基本法》正式實施。以家庭、學校、保育所(幼兒園)等為單位,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在日本普及推廣。家庭作為食育重要的一環,家人為孩子準備的便當就不僅僅停留在解決飢餓問題的層面。對於日本的少年兒童而言,攜帶便當上學也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稱的習慣。
所謂穿衣吃飯,無非修行
便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其中包含的種種細節對孩童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便當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重視食材選擇,這與日本人注重細節的文化傳統是一脈相承的。日本由於地處海島,資源匱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節約資源、珍惜資源的良好品質。
在製作便當時,媽媽會把孩子叫到身邊,跟他講述所用的食材,從食材的特性到市場價格,這樣耐心細緻的教學對孩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食物,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
日本人敬畏土地與自然,對食材的培育過程都有嚴格要求,這也是日本便當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日本媽媽非常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對於食材的營養搭配都頗有心得,幾乎每頓飯都有豐富均衡的食物配比。主食和副食的搭配,肉類和蔬菜的配比造就了五花八門的便當,而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中,也逐漸學會了選擇營養健康的食物。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把「I love you」翻譯成「今晚的月亮很美」,可見日本人對美學的追求與含蓄。在便當中,家長會借用不同食材的顏色組合,向孩子傳達自然和美學的意識。兒童時期是美學教育的啟蒙時期,借用美麗的便當,既能喚醒孩子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又能增進食慾,改善挑食問題。
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創造力的國家之一,他們既尊重傳統,又能與時俱進進行創新。在便當中,除了豐富的顏色搭配,不同的造型也足以看出家長們殫精竭慮地將創意融入便當。同時,富有創意的便當也能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增進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
根據食材的特性,便當被做成不同的造型:
然而日本媽媽的創造力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一位日本媽媽把想對兒子吐槽的內容
都做進了便當裡
▼
上完廁所記得開排氣扇!
恩?我是你的奴隸不成?
聽見沒?長耳朵了嗎?
竟敢無視我!
(看來這位媽媽真的生氣了,今天只有米飯吃)
小子,是不是談戀愛了?
禁止看特殊的小視頻呦!
是不是感覺到了滿滿的套路
……
獨立也是大多數日本人的良好品質,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文化中的獨立更偏向於自律意識。
日本孩子在學校就餐時,幼兒會在老師的指導下拿取碗筷,分發食品。帶便當的學生也會在就餐結束後將便當盒收好。這些看似細節的東西卻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這其中能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在這些日復一日的薰陶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食育,寓教於食,與文本教育和課堂教育相比,它更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每日必行的一日三餐更加具備生動性和現實性,往往能夠給孩子最直接的教育指導。如果能抓住機會進行良好的引導,孩子就能從細節上慢慢地養成好的習慣。食育,需要每個家庭的重視與參與。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
歡迎大家騷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