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賣便當的地方,便利店就有著品種豐富的便當可以隨便選擇,這個是便利店吸引顧客的重要手段。營養便當宅急送,是新開發的服務項目,在獨居老人這個群體中十分的受歡迎。日本的便當產業,一年的銷售額達到6萬億日元,相當於3000億人民幣左右,便當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深深地紮根於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日本的便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那時的便當還很簡單,就是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叫做「乾飯」,具有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的優點。在戰國時代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下半葉左右)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即把飯菜擺在專門的便當盒子的便當。當時的大名和貴族經常在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便當。
到了江戶時代(17世紀),便當更加普及了。日本最常見的「幕之內」便當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幕之內便當是當時人們在去劇場觀賞歌舞伎表演等節目時,幕間休息時吃的便當。當時的幕之內便當的確非常實用,握好的米飯都是扁圓扁圓的,一口一個剛剛好,且都經過烘烤,米飯不會幹燥。菜餚也都是煮燉、燻烤的食品,不用擔心會壞掉。
個人認為,日本人之所以時吃冷便當為常事,這主要是習慣的問題。日本人自古食生,比如生魚蝦等,生的東西自然是涼的,因此,可以說日本人自古就不拒絕生食。而據《日本史》介紹,日本便當的歷史遠可以追溯至奈良、平安時代,那時的宮中或貴族舉辦大型宴會時,因下級官員、職員沒有資格上座,只有站在殿下或殿外陪站的份兒,但他們也要吃呀,吃什麼呢?給他們吃的就是一種叫做「屯食」的「裹飯」。
這裡的「屯」即「聚集」之意,食的「裹飯」就是指用柏樹葉包著的冷飯,這也被視為日本最早的飯糰。而當時的士兵行軍打仗時,則吃「行廚」,「行廚」聽上去看上去都很美感,但現實卻是很骨感,因為,所謂的「行廚」就是攜帶的冷飯糰等,這又被視為是日本最早的便當了。生魚蝦、屯食和行廚一吃千餘年,想不習慣都不行。尤其是到了江戶時期,社會穩定町人文化繁榮,人們熱衷於行樂、觀劇、旅行。
於是便當文化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當時一般庶民出門旅行流行帶一種叫做「腰便當」的盒飯,就是簡單的用竹葉包幾個飯糰再配上點鹹菜等,然後裝入攜帶式小竹籠裡帶上,悠哉悠哉的或觀櫻或賞楓去也。再稍微有點地位的人出行則已經有了一種叫做「折詰便當」的飯盒,內容就頗豐盛了。而武家、貴族則流行觀劇,一邊吃著流傳至今的「幕之內便當」,一邊觀賞能劇或者歌舞伎。這種「幕之內便當」則高大上多了,那時已經有了漆盒,裡面有壽司、天婦羅以及各式蔬菜等。當然,這一切依然都是冷食。
綜上所述,在這樣一個以吃冷食為傳統的便當大國裡,國民對冷食幾乎免疫就是自然的了,何況,有些日餐,確實只有吃冷的才更覺美味。就比如日本大米,熱騰騰噴香的米飯配上味噌湯固然好吃,可因為日本米的固有清香,冷食同樣別有一番風味。像日本的飯糰,內藏各種各樣的餡料,外包海苔,吃起來清香四溢,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