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愛吃冷便當?外國人常問的7個日本之迷

2021-02-07 日語老師林梓岸

不管是去日本旅遊,還是到日本餐廳用餐,有時候會意外地察覺到一些日本人小習慣。雖然說要入鄉隨俗,但是有些習慣實在是太匪夷所思,讓人忍不住想問「為什麼?!」。這次精選出幾個常見但不太能找到答案的日本人習慣,一起來解開這些習慣由來之謎吧。           

                 

1. 為什麼去神社許願要敬禮同時還要拍手?

如果是第一次去神社參拜的人,往往都會不知道要「怎麼拜」才對。看著前面排隊的日本人又是鞠躬又是拍手的,到底為什麼要鞠躬又拍手,而且還不止一次呢?

其實,早期的日本社會對如何參拜神社並沒有太多的規定,大家都只是跟著宮司(類似住持)或巫女拜。直到昭和時期,日本政府訂定條規,統一拜法之後,現在除了部分神社像是出雲大社或伊勢神宮等保留過去傳下的參拜習慣外,大部分都採用「二禮二拍手一禮」的拜法。

這些鞠躬跟拍手都有它的意義在。一開始的兩個鞠躬,是向神明表示自己的敬意。之後的兩個拍手,是提醒神明「我來啦!我要說我的心願啦!」。最後的一個鞠躬則是表示對神明的感謝。

或許是因為太多外國人,甚至連日本年輕人都不知道該怎麼拜好。現在的神社非常貼心,會在參拜殿擺上拜法的解說牌,只要照解說參拜就好啦。

                 

2. 為什麼街角常有石頭?

京都的街道洋溢著一股舊時風情,到京都時多多散步或騎自行車是不少遊客的習慣。不過,在這個感覺和平的古街道中,卻時常發生車子擦傷、路人跌倒的意外。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放在街角的那塊「大石頭」。

為什麼街角會有石頭?!這得說到京都人很愛拐彎抹角講話的習慣。日本人都知道,京都曾是過去的政治中心,也是天皇的老家。而京都人對於自己的這段過去非常的驕傲,因此無論是說話舉止都會透露出一股「優越感」。既然認為自己是屬於上流階層的人,再加上過去的政治鬥爭讓京都人精神上內建了「說話要小心」的警示燈在,所以,京都人大多不會直指對方不是,或是說對方壞話,而是會繞了個大圈來暗示,讓對方自己察覺。

這顆石頭,也是這種習慣帶來的結果。它的存在是隱晦地告訴在路上行走的人及車「開車走路要小心,別撞到我家了!」,日本人稱它為「いけず石」,「いけず」就是「意地悪」(いじわる)的意思,就是「壞心眼兒」的意思。然後,隨著日本各地文化逐漸普及到各地,這顆意地惡石也開始出現在東京、大阪等地方。下次到當地時可以觀察看看。

                 

3. 為什麼日本路上自行車那麼多?

站在日本街道上,經常會看到高速奔馳的自行車,有時候一不注意就會被撞到。從學生到主婦,甚至有些上班族也會騎自行車上下班,到底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騎自行車呢?

其實,日本人生活中之所以會以自行車為主,得先了解日本的自行車歷史。自行車是從明治時代傳入日本,由於自行車當時都是從美國或英國等進口到日本,可說是高級品,只有有錢人家才買得起。在那個時候,許多有錢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拍照時都會將自行車放在身邊當背景。就連百貨公司也會刻意組成宣傳用的自行車隊,以凸顯百貨公司的高級感和實力……忽然想到曾經婉容騎自行車的樣子……

話說回來,日本人騎自行車時都又快又猛,在路比較窄的地方記得要多注意,不要被撞到了喲。

                 

4. 為什麼日本人愛吃冷便當、喝冰水?

在日本想找個像我們一樣能立刻享用的熱騰騰便當可不容易,甚至到餐廳要喝杯溫水都很難。為什麼明明日本有時候會冷到下雪,卻依舊堅持吃冷便當、喝冰水呢?

日本吃便當的習慣,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時代。當初行軍跟旅人都會帶著飯糰當便當在路上吃。既然是趕路時吃的東西,當然比起溫度,更注重保存時間跟方便與否。為了能讓這個便當即使冷了也很好吃,日本人可是有特別研究過口味跟調理方法。像是調味以清淡為主、避免油膩的食物、加點酸梅或醬菜喚起食慾、把菜汁都瀝乾後才放進便當盒等等。這樣一來,即使吃冷便當也不會覺得又油又膩又難吃。

另一方面,日本喝冰水的習慣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在水裡放上冰塊就是算一種料理,因此當客人來店時比起讓他們喝溫水,呈上冰水更能展現誠意;也有人認為,冰水比起常溫水更給人用心的感覺,而且吃完熱騰騰的飯菜後,喝冰水也不會覺得太撐;還有一說是指準備冰水比準備熱水成本更低,所以才會以冰水為多。無論理由是哪一種,日本人喝冰水的習慣早已行之多年,雖然近年來提供熱茶的餐廳也變多了,但去日本玩之前建議先做好心理準備噢。

                 

5. 為什麼吃炸豬排一定要配高麗菜?吃炸豬排的時候,有想過為什麼永遠盤子上都是配高麗菜絲嗎?這個吃起來絕配的組合,據說靈感是來自於某東京的老牌餐廳。以前日本人並沒有生吃蔬菜的習慣,因此像是炸肉排等之後才傳到日本的西餐類食物,都將盤中的沙拉等配菜改成燙過的高麗菜或煮過的蔬菜等。

為了節省調理步驟跟準備工作,設計出日式炸豬排的餐廳主廚突然靈光一閃,覺得既然高麗菜用煮、用醃的也很好吃的話,生吃應該也不差吧。因此,大膽地將配菜改成大量的高麗菜絲,沒想到大受好評,覺得吃起來既爽口又解油膩。

日後在科學實驗上也證實了,高麗菜裡含有的S-甲基甲硫胺酸可促進腸道黏膜修復,因此吃油炸食物的時候配高麗菜絲不會讓身體覺得有較大負擔。而這個誤打誤撞就這樣延續到今天,成為吃炸豬排時的基本配菜。

                 

6. 為什麼日本的鐵路公司這麼多家?

在日本坐電車時,最麻煩的就是鐵路公司分太多家,明明坐的時候是A公司,出站的時候又變B公司,還得補票錢。即使買可無限乘坐的車票,也得小心選電車,不然坐成別的公司的車又得貼錢。究竟為什麼日本的電車分這麼多家公司呢?!

日本鐵路大致上是從明治時期開始發展,原先都是由國家負責建設,被稱為「國鉄」。但因為政府財政困難,後來暫時開放民間公司自建鐵路,或是改用官股介入的公司形式來經營鐵路公司。包括現在也很有名的「東武鉄道」、「西武鉄道」、「小田急電鉄」與「南海電気鉄道」等公司都是在這時候成立的。之後國家為了軍事方便又改法,欲將所有鐵路收回來國營,不過最終因為預算不夠,讓部分民營鐵道公司得以留存,並被稱為「私鉄」。直到二戰過後,國鐵又再度交付民營,成為大家都熟悉的「JR」和「東京地下鉄株式會社」,日本的鐵道公司自此才開始安定下來,構成現在的鐵路網。提到「東京地下鉄株式會社」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東京メトロ」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啦。


現在不同公司間會為了讓乘客移動更方便,會共用同一條鐵路或是互借路線,只要坐一班車不用換就能直達目的地。

                       

7. 為什麼交通卡裡有錢卻會被阻攔?

用過交通卡的都知道,只要卡裡的錢不是負的(保證最低消費額度),就能順利通過「改札口(かいさつぐち)」檢票口乘車。但是在日本,這個便民的貼心服務可不一定適用。在東京等關東地區乘坐電車時,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刷卡後卻被擋下來,必須到售票機或充值機上儲值才即可繼續乘坐。但在名古屋或是大阪地區卻很少遇到這種情況,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先前提到過,日本的鐵路是由不同公司經營的,因此每家公司的規定都不太一樣。像是JR民營後被分為JR東日本、JR西日本等六間公司,這六間公司的規定也非常不同。JR東日本規定車票餘額一定要高於可乘坐電車的最低車資,才可以順利通過檢票口。另一方面,JR西日本則明確規定只要車票餘額不等於0就可乘坐。JR東海甚至沒有關於車票餘額的規定。

到東京等關東地區玩時,還是隨時確保交通卡裡有足夠的錢比較有保障啦。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愛吃「冷掉」的便當?原來跟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關!
    日本有著深厚的便當文化,根據《語源由來辭典》的表述,「便當」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的俗語,意思就是方便、便利。「便當」一詞傳入日本後,也曾寫作「便道」、「弁道」,最後採用了表示「準備」意思的和製漢字「弁」作為表示擺放菜餚的便當盒之意來使用。
  • 日本人吃便當為什麼不加熱,直接吃冷的?
    《三個影子》《三個影子》是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的一組群雕,這三個人其實是一個人,身形體態完全相同,他們的左手都垂下來,指引人們的目光看向下面的雕塑。在便當爭奪戰中,三個影子則齊心協力,共同爭奪有限的便當 o(* ̄▽ ̄*)o
  • 為什麼日本人愛吃「冷便當」?
    日劇日漫經常能看到學生黨和上班族,早上帶著一盒小巧精緻的便當作為午飯。但其實「便當」這一詞最早源於南宋時期的俗語「便當」,意思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取其「方便攜帶」之意,稱作「便當」。不過,這個詞並沒有在中國繼續流傳使用。
  • 便當爭奪戰:用生命吃便當的日本人
    半價便當爭奪戰不單靠力氣有時也靠技巧和智慧才能獲勝。超蠢之三:爭奪者分別被稱之為狼、犬和豬狼指的是富有參加半價便當爭奪戰經驗,且遵守規則的老手。剛參加且遵守比賽規則的爭奪者叫做犬,不遵守規則的爭奪者則被叫做豬,遭人鄙視。超蠢之四:超市裡賣便當的大叔被叫做「半價神」半價神指的是擁有將便當降為半價的權利,親手貼上半價標籤的店員。
  • 日本吃冷便當:無法理解的文化 暗藏民族禮儀
    日本的便當產業,一年的銷售額達到6萬億日元,相當於3000億人民幣左右,便當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深深地紮根於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的便當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古墳時代(大約四世紀至六世紀之間),那時的便當還很簡單,就是把做好的米飯在陽光下曬乾,叫做「乾飯」,具有不易變質,便於攜帶,可以立即食用的優點。在戰國時代成為武士在戰場上的軍糧。
  • 疫情間日本人都「苦兮兮」吃便當?那是你不知道日本便當多好吃!
    熬著熬著,沒想到兩個月時間就這麼過來了,日本疫情終於好轉,政府也宣布取消出門、營業的限制,我們可以暢快玩耍啦!之前疫情嚴重的時候,很多人不敢在超市、商場那些人多的地方長時間停留,因此方便、快捷的便當成為不少日本人的三餐標配。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天天吃便當,不好吃又沒營養,這也太苦了吧?
  • 殳俏之選:我心中的日本車站便當TOP10
    這是一款顏值超級高的便當,橘粉潤澤的甜蝦配上潔白無瑕的米飯,仿佛夕陽西下天空中的雲彩一樣美貌。押壽司是日本人很喜歡的便當模式,因為易於攜帶又方便食用,且不會把各種醬汁滴得到處都是。車站便當中以新鮮和豪華著稱的,應該就是各種海膽魚子飯便當了。其實日本以海膽和魚子出名的不止函館一地,但不知為什麼,大多數外國人都會把心目中海膽魚子飯的聖地安排在函館。
  • 便當等於剩飯?日本人為什麼視便當如珍寶?
    其實不僅僅是日本的學生,日本的上班族也喜歡帶便當,但是我們經常有一個疑問:這種早上做的飯,到了中午不就是剩飯了嗎?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吃呢?這其實和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關係,早年還處於發展期的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貧困的,糧食短缺並且公共建設也不足,所以很多勞動者都是拿著冷飯糰進行工作,即便是冬天,有時候也會吃冷飯糰,時間長了可能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即便後來生活富裕了,但是吃冷食物的習慣保留了下來。
  • 日本國內少有人點外賣,難道熱乎乎的飯,還比不上冷便當?
    如今外賣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服務了,不管是上班,在家休息,只要沒有時間做飯,動動手指就能通過外賣叫來一頓美食,對於那些空閒時間比較少的人來說是非常方便的一項服務。但是同樣是亞洲國家,我們的鄰居日本,似乎就沒有點外賣的習慣,上班上學的人們都會自帶便當。
  • 日本人的便當文化
    食用者打開便當盒,首目觀其形,然心會其意,賞心悅目後,方可品其味。日本人對便當的熱衷,促使便當發展得相當多元化,鐵路便當(車站便當)、愛妻便當、角色便當(卡通便當)、幕間便當等各種各樣種類、稱呼層出不求。
  • 日本的便當為何精緻又有美感?從便當文化中看日本人的性格
    說起日本的便當,不少人認為不過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盒飯而已,這其實是不準確的。雖然便當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我們的盒飯差不多,但是卻多了一份日式的精緻在裡面。日本人外出喜歡帶便當,已經是一項深遠的傳統。不僅是學生,上班族會經常帶,甚至人們去賞花,旅遊也會帶著便當。
  • 為什麼日本身為微波大國卻愛吃冷食?
    「口袋日本」首先提到微波食品是日本之光,在日本常見的超商便當會微波之外,就算是在路邊商店或百貨公司美食街買的熱食,或者在食堂、部分餐廳買的餐點,日本人都會再拿去微波加熱,這是很正常也很常見的
  • 日本主婦做的便當為什不壞呢?
    ③除了壽司便當,有幕內便當、公司便當、愛妻便當……有一款媽媽便當:黑漆紅底的盛盒,底下是白色的米飯,米飯上面是牛扒,牛扒上面臥著幾塊蟹柳,旁邊還有三個娃娃頭。細看那娃娃頭不是玩具,是青菜喔:魚肉丸片、生魚片、海螺肉、番茄、青瓜、薄燒、紫菜卷,每樣一點點,湊成了三張長相、髮型各異的小臉蛋非常可愛的便當。
  • 便當不「方便」,日本人費盡心思做出來的便當真有這麼好吃?
    隨時隨地想吃就吃、攜帶方便的日本便餐盒飯——「便當」,美觀精緻,食材考究,冷飯冷菜也依然美味。很多人認為日本的便當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盒飯,其實並不準確。雖然便當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我們的盒飯差不多,但它更多了一層「形」。
  • 冷知識丨日本人只敢在國內說「近畿」,對外國人則說「關西」?
    這期節目邀請了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專家井上章一前來答疑解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量美國士兵出現在日本,才讓日本人發現了「近畿」的說法存在歧義……井上專家:外國人一聽到近畿就開始笑,原因是近畿(kinki)的發音和英語中的kinky很像。(kinky在英文中有性變態、怪癖之意,不難怪外國人聽到會笑。)
  • 日本購物:「LAWSON」品牌冷知識!衝繩Style商品清單
    ▋不可不知的「LAWSON」五大冷知識冷知識① LAWSON招牌上的牛奶罐是?藍色的LAWSON招牌上,中間有個白色的牛奶罐,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原來LAWSON便利商店最一開始是來自美國的牛奶店!冷知識③ LAWSON是日本便利商店數量第二名的企業LAWSON那霸久茂地二丁目店外觀。日本三大連鎖超商中,LAWSON的店家數量為第二多,僅次於7-Eleven。
  • 第一次做便當就上手!日本便當製作秘訣&道具大公開
    大家在看日劇的時候,是不是常常會看到日本人午餐都會拿著一個便當在吃呢?為了讓老公跟小孩每天可以吃到健康的飯菜,日本的主婦到底是如何在早上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做出便當的?看看接下來的介紹吧!▋造型滿分vs份量滿點 你想做哪一款?便當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兩種--學生跟上班族的便當。做給小孩子跟女生的話,可愛的造型跟繽紛的色彩十分重要。
  • 【食譜】日本媽媽們是怎麼做便當的?
    先說說便當:日本人的便當,都是室溫冷飯。也許是因為熱飯會散發氣味,令旁人不悅吧。要知道日本人是最害怕自己的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困擾的。抑或是歷史傳統,便當最早是專門給外出打獵的人準備的,將冷飯糰放入竹製便當盒裡。評論裡問的最多的就是溫度問題。請不要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評判,題目問的是日本便當。英國小孩每天早上從冰箱裡拿涼牛奶出來喝,而不是熱乎乎的豆漿,也沒見身體不好。如果你喜歡,就用保溫飯盒吧,只是很少見。
  • 日本的便當文化
    便當(Bento)這個詞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非常多的內容。時至今日,美觀精緻、食材考究的便當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廣受關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便當,看看它究竟都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
  • 日本便當……不說了,流口水了
    生魚片+炸物+烤肉串+飯糰,日本便當裡裝著另一個世界。文 | 穎寶 本文原載於《新周刊》APP,歡迎下載使用每天總有那麼一個、兩個、三個……小時,肚子在咕咕叫。日本便當最早出現的時間,已無法考證,有人說是在公元4-6世紀之間,有人說是在公元16世紀下半葉,而它真正進入上流社會並廣受歡迎,是在江戶川時代(1603-1868年)。那段時期,日本人熱衷到劇場看歌舞表演,經常一看就是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