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姚叔相邀,為公眾號姚叔說菜作序,實是歡喜榮幸之至。
敘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恰是己亥冬至,溫暖且隆重的大吉之日。煮了一盞珠圓玉潤的藕粉湯圓,在熱氣氤氳的軟糯溫香之間描摹尋味,當真食為雅,情為頌,人團圓。
初見姚叔,緣於中秋前夕,我正設計《食·色》系列美食文化沙龍,熱心的攝影師紅豆姑娘誠摯舉薦:伊就是一個很會燒菜的老克勒。於是我倆擇選黃道吉日,前往城外郊墅拜訪姚叔本叔。
滷水鴨胗,響油鱔絲,咖喱牛腩,蔥烤筍殼魚,以及因賓客吃飽喝足而在廚房深藏功與名的整盤毛蟹炒年糕。拙樸醇厚的復古留聲機輕旋流轉,出自臺北故宮藏畫編曲的《富春山居圖》琴瑟泠泠,我們就置身於音畫禪笛的姚府風雅中,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敬畏天機。
因著這一桌誠不我欺的濃油赤醬,沙龍主題欣然設定為老克勒私房傳菜之中秋家宴。於是從籌備伊始,直到功德圓滿,我身臨其境深度碰撞了姚叔武裝到呼吸的老克勒腔調,像極了《羅曼蒂克消亡史》中,那全始全終端莊考究的做派。
比如,同姚叔講話萬不能脫口而出「吃貨」一詞,必須以「吃客」相替,彰顯對廚藝的理解和尊重。如是叔說:「我一個人的力量和聲音很有限,但不會因此降服於全民吃貨如此低俗的冠名。」
再如,姚叔堅持親自準備食材,理由是紅燒肉這般玩火級別的菜餚,必須自採買起始與之建立情感,專心按摩令生肉活色生香,歷經爐火變幻的爆炙煮煨,最終英勇闖關浴火封神。
又如,助理小生混搭嘗試大閘蟹蘸蒜蓉,姚叔痛心疾首諄諄教誨正統吃相的核心價值觀,惶恐的小生午休時分原想如常點單外賣充飢,轉念毅然改道直奔老字號飯館,正襟危坐細嚼慢咽佐食香醋享用一碗餛飩。
上海本幫菜的意蘊,根植於海派文化中認真的精緻,即使戰火紛飛離亂,或是物資匱乏年代,依舊從容不迫地螺絲殼裡做道場。如果說東坡肉裡鐫刻著蘇軾的性靈,那是古代文人最寶貴的灑落與天真;那麼姚叔的菜裡蘊涵了質樸的風度,那是獨屬於老克勒的優雅和體面。那一脈人間清歡,傳承千年,矢志不渝。
姚叔並非專業廚師,卻因自幼耳濡目染,養成敬天惜物的家傳情結。據姚叔自陳,他的外婆一生所好唯有吃心一片,在灶間長袖善舞,引全家陶然醉飽。如此私房珍饈,若是塵封在日復一日徐徐泛黃的追憶中,豈非暴殄天物?
淡出職場之後,姚叔在澱山湖畔望湖而居。歷時三年,孜孜不倦,寸寸專注,潛心復刻記憶中那些不可磨滅的本幫味覺。
精誠所至,姚叔先後死磕出彈韌鮮醇的四喜烤麩,秀色可餐的八寶辣醬,香氣襲人的桂花薏米桃仁粢飯糕,私人定製版姚叔咖喱膏和愛馬仕餛飩皮更是驚豔味蕾,成為「姚叔說菜」微店中炙手可熱的秒空食材。
我曾好奇探問愛馬仕餛飩的秘密,姚叔意味深長拈花一笑,緩緩講述幼時雙親長年在外奔波謀生,每逢歸期才會包一桌餛飩,三口之家言笑晏晏,圍爐同食。孤獨的小男孩懵懂卻敏感,將彌足珍貴的團聚隨之而來的狂喜融化進溫軟圓滾的餛飩,在未來無數個漫漫長夜裡,撫慰了一顆寂寞的稚子童心。
加持純粹幸福感的弄堂味覺,又何止是餛飩?那些舊時光裡的牽掛與眷戀,感動和懷念,最後萬流歸宗,蛻變成萬家燈火的飯香四溢,沉澱成歲月靜好的平安喜樂。心坎盈滿溫柔的力量,仿佛再多的艱難不易,也覺得來日可期。
星光繾綣的皎潔月色裡,一家人齊齊整整,分享一席蟹肥魚美的煙火人間。佳餚美酒皆有愛,一杯一盞總關情。
《花樣年華》有一幕很經典的場景,蘇麗珍裹著繁花紋樣的旗袍,婀娜搖曳在窄仄晦澀的巷道,與頭勢清爽西裝筆挺的周慕雲擦肩而過,微笑寒暄,提一盅釉青搪瓷保暖壺,到街角攤檔買一碗雲吞麵。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之後,在NHK的紀錄片《京都人的秘密歡愉》裡,亦可讀到穿越時空的人文精神,那種「買了便利店的蛋糕也要拿出來放在好看的盤子裡配上一杯香茶用精緻的小叉子品嘗」的認真。
姚叔則告訴我們:心裡講究,嘴裡寬容。」 這一年中秋,他上街買了幾枚蘇式椒鹽月餅,又轉道走去朱家角,花十元錢採摘幾隻碧綠生青的蓮蓬,擺在花梨木檯面上,天然去雕飾的平和雅致。
我覺得我所看到的是一個真實而標緻的老克勒。因為與姚叔的相識,讀過的書文,看過的電影,聽過的故事,從此生出立體的具象。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味蕾的旅程不曾停息。
他執守美食匠心,說飲食關乎性命,是故做餐飲的人良心比技術重要,敬畏比創新重要。外面的世界無論多麼精彩,都不能因為眼前的燈紅酒綠和繁花似錦而迷失自己。
他心懷平等悲憫,說家族前三代都屬上海的外來人口,在這座城市繁衍生息,既然享受先輩的創造和庇佑,理應守護這片土地的人文火種,也必須保衛禮義廉恥的原則底線。
他愛好閒情雅趣,做紙藝,玩木工,蒔花弄草,老頑童似的無欲則剛。將那些無限回味的故事和無限回味的味道,娓娓道來,意猶未盡,餘音繞梁。
上下五千年,民以食為天。
味蕾是最誠實的感官,最濃烈的人間情味,盡數斂藏於食物的脈絡之間。以熱愛為初心,以質樸為義理,一餐一刻的溫暖,再多的無常,都成了家常。
最美不過煙火氣的一席家宴。願金風玉露,良辰美景,花好月圓。
2019年冬至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