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憲+馬未都:他們的故事就是半部中國收藏史...

2021-02-23 聯拍在線

↗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

藝術品全業態交易平臺

1994年,中國嘉德首場拍賣會舉行,第一件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起拍價7000元,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率先出價:「今天是嘉德首拍,我出一萬八,一拍就發!」場內頓時活躍,張宗憲和場內買家競相加價,最終加價至八萬八,著名鑑定家徐邦達敲響中國拍賣第一槌,張宗憲博得頭彩。

就在中國拍賣第一槌的現場,和張宗憲無意中「同框」的還有馬未都,兩人相隔不遠。時隔23年,叱吒中國收藏圈近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都成為中國藝術品舉足輕重的收藏家,也是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推動者。兩位收藏界的泰鬥,一南一北,於1月13日,相聚於嘉德藝術中心,出席《張宗憲的收藏江湖》新書籤售及讀者交流活動,共話中國收藏。

 

幾十年來,在收藏界大名鼎鼎的「羅伯特 · 張」(Robert Chang)獨領風騷,選擇坐在第一排,舉1號牌,愛買1號拍品,人送雅號「1號先生」(No.1)。張宗憲自己表示:「我是華人第一頂,好的東西就是要出好的價錢!」

「1號先生」的拍場風採

1960 年,張宗憲與倫敦著名古董商塞繆爾·馬錢特(Samuel Sydney Marchant)在永元行。

年屆九十的張宗憲,從年輕時就進入古董收藏界,叱吒風雲多年,見證中國藝術品市場無數風風雨雨、起起落落,過手眾多價值千萬的珍貴藏品,交往藏界諸位傳奇人物,不僅滿肚子的故事和典故,其閱歷更堪稱一部華人收藏的活歷史。

張宗憲天資聰慧,家學淵源深厚,祖父張揖如是近代竹刻巨擘,父親是民國上海灘古董界翹楚張仲英,十幾歲的張宗憲就開始在北平古玩市場進貨。1948年,20歲的張宗憲離開上海,隻身僅攜帶24美元到了香港,「沒有錢,不會講廣東話,不會說英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老婆」。3年後,他在香港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在那時,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紛紛避居香港,香港成為中國文物流通的重鎮,20歲出頭的張宗憲幸運地趕上這波浪頭並淘到了第一桶金。半個多世紀以來,張宗憲不餘遺力地在全世界收藏中國瓷器和書畫,憑藉眼力及經營頭腦,贏得世界收藏家的信賴和尊重。早在1989年,他就以1650萬元港幣,幫臺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購得清雍正琺瑯彩芙蓉蘆雁杯,當時創下清代瓷器最高記錄。

書籍內頁:張宗憲所藏鼻煙壺

書籍內頁:張宗憲所藏瓷器

張宗憲藏品:清乾隆 鎏金掐絲琺瑯鳳形花插

高31釐米

幾十年來,張宗憲經手的瓷器和書畫作品超逾萬千,他始終堅持追求精品,寧缺毋濫。張宗憲對瓷器的收藏標準是追求「全美」,而在書畫上追求的是「獨特」。他深信:「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這樣的收藏標準也為他帶來豐厚的回報。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張大千的《靈巖山色圖》被他以429萬港元競得,創下當時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最高價,此作2010年出現在北京保利秋拍,成交價高達6272萬元。2002年,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張宗憲收藏的一件清雍正時期的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150萬港元成交,創下了當時清朝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將這件寶瓶收入囊中的不是別人,正是張宗憲的妹妹張永珍女士,後來,這件寶物被捐給了上海博物館。2006年,張宗憲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以1.51億港元成交,由著名陶瓷收藏家、經紀人翟健民購得。2013年香港蘇富比春拍,張宗憲舊藏清康熙御製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以7404萬港元投得,刷新清康熙瓷器拍賣紀錄。該瓷器為張宗憲在1983年香港蘇富比十周年拍賣時購入,價格為52.8萬港元,1999年再次釋出市場,以1200萬港元易手,為其胞妹張永珍藏。

張宗憲藏品:清乾隆 御製銅鎏金掐絲琺瑯鴨形提梁壺(一對) 

高30.3 釐米×2

數十年來,張宗憲先生不僅是拍賣場上的大買家,重要時刻慷慨相助,割捨舊藏,更像是華人拍賣行業的領路人。張宗憲曾經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國際性拍賣公司落戶香港,使香港由中國古董的集散地成為了全世界文物與藝術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經盡力扶持中國大陸新生的拍賣公司蹣跚起步,飛速發展,為北京在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中與香港、倫敦、紐約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殺之功;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價格推向高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天價」,使中國文物藝術品與西方文物藝術品有了比肩的條件。

中國嘉德創始人陳東升回憶在初創時曾經得到張先生的諸多幫助:「……(我們)多次請教張宗憲先生關於拍賣公司的很多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注意哪些事情,拍賣圖錄怎麼編排,拍品怎麼徵集,拍賣階梯怎麼設置,拍賣師怎麼訓練,什麼時候怎麼樣才能落槌,拍賣師一定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很細微的細節都要一一請教。」

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兼CEO、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在《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前言裡講到:沒有張宗憲先生的專業引領和商業推動,就沒有中國文物拍賣市場的今天。無論是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還是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雲軒,張宗憲先生不僅言傳身教,而且大施援手。

與張宗憲則堪稱忘年之交的收藏家馬未都走得則是另一條路。馬未都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在那時,他四處買古董,河北、山西一帶幾乎走遍,按他的話說,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揀到」。「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

至20時機90年代,馬未都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10月30日,觀復博物館獲政府批准成立,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該館設有瓷器館、家具館、油畫館、工藝館、影像館、門窗館。陶瓷館長年展出宋代至清代1000多年間,中國古代官窯、民窯的瓷器150多件,是宋、元、明、清時期,五大名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家具館,一對曾為乾隆母親祝壽的壽禮紫檀塔尤為珍貴,這尊七重寶塔於100年前流入英國,2003年被馬未都從蘇富比香港30周年拍賣會上以350萬元拍回。

2008年,54歲的馬未都開始在百家講壇開講《馬未都說收藏》,普及文物知識、弘揚收藏文化,先後播出52講,他有文學功夫,又有理論實踐,講學深入淺出,深受觀眾喜愛,被人廣為熟知。也成為了中國收藏界第一號代言人,也成為成了中國收藏界最具影響力的人。

如今,馬未都已經擁有5座私人博物館,他打算在中國建立10座觀復博物館,「讓展覽如推磨盤一樣轉起來」。

從《百家講壇》、《收藏馬未都》、《嘟嘟》等一系列的視聽節目,到《馬說陶瓷》、《瓷之系列》、《醉文明系列》可謂著作等身的圖書,從觀復博物館到觀復文化,馬未都身體力行地將收藏文化普及到尋常百姓家。

 

  

《張宗憲的收藏江湖》書影

《張宗憲的收藏江湖》一書,講述了收藏大家張宗憲先生的傳奇故事。這是「嘉德文庫」的重要出版項目,希望這本書既平實可信,又能生動地再現張宗憲先生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

本書從採訪到成書,歷時兩年餘。為了保證內容的豐富性和真實性,張宗憲先生及其家人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此外,蘇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富比、佳士得等機構也為本書提供了珍貴的圖片資料。浸潤收藏界數十年,張宗憲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推動功不可沒。他曾經襄助蘇富比、佳士得入港,也是內地許多拍賣行的導師;而張先生的收藏與人生經驗,更是值得講述與傾聽的傳奇。

張宗憲在嘉德文庫書店留影

 

對談現場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新昊和他的朋友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由聯拍在線整理編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400 608 1178。

相關焦點

  • |cba聯賽|張宗憲|寶島夢想家|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北京時間2020年7月15日,據香港《中時電子報》消息,中國臺灣籃球運動員張宗憲在臨檢時被捕,警方發現其攜帶的電子菸煙油含有大麻,目前張宗憲正在接受審訊。報導指出,現效力於ABL聯賽寶島夢想家隊球員張宗憲,於7月 15 日凌晨搭乘計程車行經市民大道時,在警方攔檢點遇到盤查。隨後警方便在他身上攜帶電子菸裡發現了內含大麻成分的煙油,張宗憲當即被移送臺北檢方。
  • 王朔懟好友馬未都名場面,一點情面都不講
    作為,馬未都的好友,王朔拆起臺來可以說毫不留情,很多人覺得,王朔說這樣的話真的是一點情面都不講,當眾揭好友的短,叫別人怎麼活?在王朔的心中,做人最重要的就是真誠,做事情最重要的是開心,這就是他簡簡單單的為人處世之道。
  • 前CBA球員、臺灣球員張宗憲吸毒,被開除球隊、前女友是陳怡安
    文/偉偉大話體育據臺灣媒體報導,前CBA四川男籃、上海男籃球員、現效力寶島夢想家的臺灣球員張宗憲因涉毒遭逮捕,同時被球隊開除並要求立刻離開球隊。張宗憲。張宗憲在今天凌晨被警方攔檢,發現攜帶並吸食含有大麻成分的電子菸,隨即遭逮捕,他承認有吸食該電子菸,但是電子菸和煙油是聚會時朋友給的,他並不知道裡面成分,只是因為好奇才吸的。
  • 聽國寶故事,長鑑寶知識,馬未都《國寶100》讀者見面會等您來!
    聽國寶故事,長鑑寶知識,馬未都《國寶100》讀者見面會等您來!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出版了《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茶當酒集》《馬未都說》《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紋》《都嘟》、觀復貓系列圖書等著作。《馬說陶瓷》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1997年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其後觀復博物館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開設地方館。
  • 馬未都當年開酒吧,賠掉43個四合院
    1990年,王朔參與策劃的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播出以後,引爆全國。「海馬影視創作室」開門見春。據《渴望》的監製鄭曉龍說,當年《渴望》收視率探頂,無人不看,社會犯罪率都下降了,因為這個事兒,公安部還專門對《渴望》全劇組進行了表彰。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圖書版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出版《馬說陶瓷》《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茶當酒集》等著作。1997年,創立觀復博物館,其後在杭州、廈門、上海等地開設地方館。2008年,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授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知識。2010年,廣西衛視打造全新節目《收藏馬未都》。
  • 出書、鑑寶、收藏,小學文化的馬未都,實力證明書中自有黃金屋
    因為年輕,因為嚮往愛情,他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被《中國青年報》以最大的一個版面發表,累計發行量500萬份,成功逆襲成全國最知名的大作家。兩個月不到,他就迅速被《青年文學》錄取為一線編輯,專門負責審閱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
  • 馬未都究竟有多「壕」?創立中國首個私立博物館,藏品估價過百億
    說起收藏家,可能最為國人所熟知的就是馬未都。畢竟馬未都又出過書,又上過電視,還擔任過央視節目《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馬未都的確稱得上一個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愛好,也是他的職業,他也以此來賺錢,而且賺了許多錢。社會上曾經有人對馬未都的藏品估價已過100億,而除去這些藏品的價值,馬未都本人在社會上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 為何馬未都說:馮小剛和王朔之間,就是一種互相「利用」的關係?
    但勝在聰明,馬未都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馮小剛最大的聰明就是會利用比自己更聰明的人。」當年媒體紛紛將馬未都的這一說法解讀為「貶低」。但王朔在一次採訪中卻說:「這不是一種貶低,反而是一種誇獎,這是一個人的能力。」馮小剛就是憑藉這種能力,從一個普通人混到了京圈大導演。從年份上看,馮小剛出生的時候,我國國內經濟形勢並不好,那段歷史,我相信大家都知道。
  • 從馬未都賣藏品看李嘉誠,如果非要評價,馬未都可能只有兩個字
    對於文人和商人的區別,不光是因為其從事的職業,如果放在古代,他們在社會上的階級層次就差多了,簡直就不在一個檔次上。我們今天換個話題,如果我們將其再抬一個高度,上升了民族、國家的層面,你覺得他們誰更愛國?
  • 馬未都:今天去看電影的人只喜歡皮肉的樂趣
    賈樟柯:這個故事是這樣子的,這得講故事了,對。因為差不多過去我們拍了很多電影,然後也沒有動過說想要申報奧斯卡,那這次《山河故人》的確是,特別是在英語國家反響特別好,那製片人就覺得我們要不要試試去報一下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那我們想當然就覺得中國現在每年生產600到800部電影,這麼大的產量,那一定是會有10部、20部電影有這個意願,那大家就去報名,那應該是有一個評委會或者說一個什麼小組來最後判定你們這些影片最終哪一部可以代表中國去參與這個奧斯卡。
  • 馬未都:送一根綠松石拐杖給馮小剛,看清楚了他是什麼樣的
    我國知名導演馮小剛在面對昔日好友馬未都的無心之過時,就用一句話贏得了馬未都的尊重 ,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1991年,馮小剛正式拿起劇本,擔任《遭遇激情》的編劇,並順利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編劇提名。而也正是在這一年,馮小剛與王朔、馬未都因為《編輯部的故事》結緣,三人共同擔任編輯,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建立了友誼。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馬未都現在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可是馬未都從小的志向並不是搞收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八十年代初,已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小說(今夜月兒圓),屬於是一個文藝小青年。後來被調到青年文學雜誌社當編輯,包括後來參與電視劇(編劇部的故事)策劃。
  • 馬未都的人生,就成在這倆字上
    有人羨慕馬未都腰纏萬貫,有人仰慕他博學慧眼。而從一介草根晉級為國寶級文化學者,他靠的其實就是兩個字:精準。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還是一名工具機銑工。作為文學愛好者,他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中國青年報》整版刊登了這篇小說,誰都沒想到,馬未都的命運從此改變。
  • 馬未都收藏傳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馬未都的收藏起於文物在中國社會幾無蹤跡的時候,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會心理上的雙重改造。 在背棄的社會評價中,它的身份變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運處在一種畸形的文化結構和社會心理中。
  • ​李連杰戴的九眼天珠,價值上億,全球僅2個,馬未都:天珠之王
    而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李連杰的一件飾品,九眼天珠。就是這顆天珠,對於收藏家來說極具意義,它的價值高達1億,就連收藏家馬未都,對它的評價都是:天珠之王。功夫小子的輝煌已經逝去說起李連杰,我想現在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吧,可以說他就是功夫明星的代表。
  • 馬未都推出《國寶100》
    《國寶100》(長江文藝出版社)中,馬未都從全世界的博物館中遴選出100件中國文物,詳細講述。本套書共包括4本,每本講25件文物,分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法書、碑帖、繪畫。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身首異處近百年,商代「方罍之王」經歷了怎樣的聚散傳奇?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後輾轉多地一直貼身帶著的寶貝是什麼?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很長時間,我們都把高人名士定義為端莊穩重,不疾不徐的一類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日裡插科打諢,逗貓惹狗,是最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一群人,但是一到緊要關頭卻能夠表現出英雄膽色,男兒本色,在北京俚語中有一個詞專門來形容這類人,那就是「老炮兒」。
  • 馬未都:他們不敢!
    馬未都:他們不敢! 我國古代有句俗語「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古代,就連現代社會,這句話依然管用,若是不信,看看如今火爆的拍賣市場,頻頻爆出天價古玩,可見在如今的盛世,古玩行業是有多麼的火爆。
  • 馬未都:半個瓶子和一個家字,就可以看出古人對動物充滿了敬意
    這是一個礬紅的轎瓶,我們看一下背面就知道了這個瓶子是半個瓶子不是整個的是璧瓶,掛在牆上的在清代人們比較喜歡叫它「轎瓶」是擱在嬌子裡的,達官貴人用的八人大轎,那個轎子也是很講究的,裡面也要裝飾的,這「轎瓶」就是掛在轎字上的,掛上之后里面也可以插花,很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