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還沒看完的時候,我開始想到一個問題,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先要簡單講下控制理論中一個基本原理。
假設一個系統的值原來穩定在0.2,在某一時刻加進來一個新變量,假如這個變量會使系統穩定值變到5,那麼理想情況下系統的值隨時間變化應該如下圖所示。
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系統的值。這裡的某一時刻就假設在1的時候,系統的值會從0.2突變到5。
但在現實世界中,突然加進來的變量很難在不可察覺的時間內就把原來的0.2瞬間拉到5。那麼現實世界中的系統會怎麼變化呢,可能會像下圖這樣。
藍線是理想情況,紅線是真實情況。系統的值在受到新加入影響後先是快速升高,一段時間內上下波動且波動逐漸變小,最終穩定到5。
講完這個原理再來說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呢。電影中,現實社會就像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原來自有一套運行規律,在一段時間內算作有個穩定的值。這時突然加進一個變量,就是電影中的那道光,然後電影展現的就是社會在這道光的影響下發生了什麼。
這樣的設定很有意思,他使電影介於現實題材與科幻題材之間,卻兼具了兩者的特點。
先說現實。中年夫妻的日常、一再出軌的丈夫、青年人的愛情、評職稱、走關係,全都是現實,那道光來之前是現實,來之後,還是現實。那道光只是在原本生活中增加了一個擾動,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思。如果是現實題材電影,要拍好一件事都須得下極深的功夫,需要有對社會深刻的洞察並反映到電影中。而《被光抓走的人》則不一樣,這些事倒不需要太深入,他給我們看的就是這一連串的場景,就是看在一個新的事件激發下,人和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那道光,看似是驚天之變,可似乎又沒有改變什麼。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那道光之後一切看起來仍然順理成章,那道光把本該隱藏在生活之下的事翻到了檯面上。
再說那道光。正是光的設定讓電影產生了超現實的意境卻又完全跟科幻挨不上。光的設定雖然超現實,卻也非憑空想像,大多數人對生活中的事基本能掌握其規則,但偶爾的突發事件也會超出正常認知,比如今年的新冠病毒。很多人都發現了,電影雖然叫被光抓走的人,但實際拍的是被光留下的人,說到底還是現實題材。正是這種超現實與現實的交融,成為了本片的亮點。
光造成的效果也很取巧,經世人總結,是相愛的兩個人會被抓走。愛情題材的電影永遠拍不完,是因為愛情是無形的。無形就厲害了,能拍出來的只是有形,而有形只是無形無窮多個子集中的一個。所以愛情電影年年有,永遠拍不完。《被光抓走的人》重點還不僅是有形的關於愛的故事,關鍵是把愛這個無形的東西量化了,這又是一個亮點。常規愛情電影,愛只能靠人的外在行動來表現和衡量。但《被光抓走的人》厲害了,直接來個獨立客觀第三方,明明白白告訴你,愛還是不愛,還不光是告訴你你,還是昭告天下。可謂直接顛覆,滅頂之災。
回到開頭那個系統。被曝光的愛與不愛,就是原本穩定生活中突然加入的擾動因素。電影表現的就是那一段波動。
按照系統變化的規律推測,社會規則突然變化後,人們從開始的錯愕,到逐漸接收這個規則,社會最終會達到一個新的穩態(理想情況下)。考慮到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連續性,真實社會的反應不一定會上下劇烈波動。實際的變化可能更接近下面這張圖的樣子。
對於重大突發事件,大體都符合這條曲線。比如今年的新冠病毒,開始時沒人知道是怎麼回事、如何應對、將來會怎樣。巨大的恐慌大面積漫延,很多個人和組織行為都表現出無序或過激,社會總體反應超出了問題的實際影響。隨著對病毒控制的加強,人們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接受了可能長期與病毒共存的現實。這件事的影響逐漸走向結束,社會達到一個新的穩態。
附上另兩種類型的圖形樣式。
1、漸變式影響。緩慢從一個狀態變到另一個狀態。比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逐漸從高油高熱量向低鹽低油轉變。
2、no zuo no die 模式。未按照預期收斂,影響持續發散,最終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比如核戰爭爆發。
2020-6-14
讀書、電影、音樂、與生活(7)從控制理論看被光抓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