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性好:分享影視信息,體驗影視文化
在《被光抓走的人》票房連續幾天下滑,豆瓣評分逐漸穩定在7.1分之後,一些冷靜的觀眾選擇了更加理性的方式來解讀這部電影。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內容非常成功的電影,在同一時期的電影中,絕對有可能被加冕,但為什麼票房不好看,口碑兩極分化呢?原因值得觀眾和市場反思。
事實上在電影市場上,不難找到許多等影片,即使表現一開始票房不盡如人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降水的隱藏閃光點最終還是會被公眾發現的,《被光抓走的人》的現狀與當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如出一轍。
看完《被光抓走的人》,會發現這是一部偏文藝片,文藝片往往更注重自身的文藝表現,對人性的深刻分析和對行為動機的深入挖掘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他要求觀眾有細膩的情感和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因此觀眾選擇《被光抓走的人》有一定的門檻。
《被光抓走的人》的觀眾群大多是前有一定生活和愛情經歷的人群,對於那些沒有考慮過深度在愛的本質和表現形式的人來說,很難理解電影的真正核心。這使得電影失去了大量的觀眾,而這些人恰好是電影消費的主力軍,除了對觀眾體驗的要求外,《被光抓走的人》獨特的地域文化表現也使其失去了一定的受眾群,電影背景發生在四川,為了增強真實性,片中設計了大量方言對白,這些對白在大多數地區對觀眾來說不夠友好。
事實上在觀眾選擇方面,《羅曼蒂克消亡史》程耳的導演做的比其他任何事都多,在影片中,他用一個人物的臺詞告訴大家「導演沒準備讓大家看懂,這是一部藝術片,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和《被光抓走的人》沒有這樣武斷的定位,但影片還是因為非主流的表達而失去了一批觀眾。
除了影片本身的因素,一部電影的票房無疑會受到同期上映影片的影響,在日程安排中,《羅曼蒂克消亡史》剛好碰到了張藝謀商業大片《長城》,後者以其更強大的主要創作陣容吸引了大量觀眾,最終,他的票房是《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近9倍,然而事實證明,4.9分的《長城》最終會被觀眾甩在後面。
《被光抓走的人》和《羅曼蒂克消亡史》在視聽語言的表達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並不是主流市場上常見的表達方式。在這方面,《羅曼蒂克消亡史》有一些高冷度,自然,他的鏡頭非常豐富美感,但是構圖、光影、過渡等的設計給人一種疏離感,這與許多觀眾的期待不一致。
在寧浩這個名字出現在《被光》感謝名單之前,敏感的觀眾發現,整部電影似乎都滲透著寧浩式的寫實風格。導演董潤年作為寧浩的首席編劇,對自己的風格早已耳熟能詳,在《被光》中,充滿著有一種寫實質樸的感覺,這與電影本身的調性非常一致,不過,不得不說,這種缺乏衝擊力的鏡頭語言從來就不是大多數觀眾的首選。
在電影業,經常有明珠蒙塵,像《羅曼蒂克消亡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甜蜜蜜》這樣的電影代表,其價值只有在長期表現不佳之後才得到認可,我希望《被光抓走的人》不會走這條路。
EDIT-TEXT:小H
THANKSFOR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