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5日《奪冠》上映,疫情過後的第一個黃金檔算是正式開始蓄力。
在第一時間去看了《奪冠》之後,卻無法在第一時間寫出影評。
原因很簡單,對於這部片子我不自信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以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任誰在看之前都不會去懷疑影片的質量,以至於當我看完後感覺影片一般時,我懷疑是不是我出了問題。
按常規標準來說,片子質量不錯,會感動會流淚,但卻很難讓我說出推薦的言辭。
於是在查了一些背後的資料以及詢問了相關人士後,寫出了下面的總結,分別從影片本身和外界因素兩個方面來說。
影片的質感不錯,陳可辛導演煽動情緒的能力非常強,相信大部分看了這部片子的觀眾沒有幾個不哭的,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這種感動不是被一段完整的故事打動,而是被導演強大的情緒煽動能力感動。
影片的二次剪輯痕跡相當嚴重,情節與情節之間脫軌,所有連貫的地方需要中國觀眾自己去腦補。
可以確定地說:如果是一個外國人看了這部電影,他可能完全連不起來。
整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之後讓人能記住的感動點幾乎沒有,所有的感動都是即時的,並且有非常多的地方都是後期二次配音,臺詞和演員嘴型對不上,讓我一度以為看了一部翻譯片,這部影片劇情的整體性出現了相當大的問題。
影片從1980年講起,到2016年結束,整整跨越了36年,相當於覆蓋了3代運動員,3個時代,這個跨度非常長,想要將其用兩個多小時講完講好,需要做很大的取捨,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影片零散沒有主心骨。
於是,導演使用了一種非常討巧的方法,就是抓住一個角色來講,將所有情節都傾向於一個角色,即使影片故事東扯一句西拼一塊也不會讓人看的一頭霧水,只要始終圍繞著這一個角色就行,這個角色就是郎平。
白浪 飾 青年郎平
全片從最一開始就明確了以郎平的成長為主線的故事走向,即便是到了08年中國女排輸給郎平帶領的美國女排之後,電影也是聚焦於郎平的反應和內心,至於中國女排這邊隻字未提。
也就是那時我才確定的,這部電影不是講中國女排的,就是講郎平的,或者說導演認為郎平就代表了中國女排?
還有一個問題是,女排從80年代的五連冠之後一蹶不振,直到04年再度崛起拿下雅典奧運會冠軍,低谷之後再次奪冠的意義非凡,可是在電影中居然只存在了字幕中,直接跳過了!
也就是說從80年代中國隊擊敗美國隊那場比賽之後,影片直接跳到了08年北京奧運,開始講述郎平當時擔任美國隊主教練時的心理活動。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完之後覺得《奪冠》不如直接改名叫《郎平傳》。
鞏俐 飾 郎平
這是全片的縮影——全片不存在和郎平無關的橋段。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就是本文要講的另外一個方面——電影之外的因素。
之所以04年雅典奪冠沒有出現在影片中,原因是當時女排的主教練是陳忠和,陳忠和本人拒絕了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本部影片中。
陳忠和04年率隊奪冠
陳忠和是第一代女排的陪打教練,04年女排奪冠的功勳教練,這個人物貫穿了這幾十年女排的故事,按理說是僅次於郎平的二號人物,更不要說在當時,簡直就是救世主。
而自始至終影片都沒有提及"陳忠和"這個名字,對其的稱呼是"陪打教練"。
原因是陳忠和在看完影片後非常憤怒,認為影片對他個人進行了醜化和侮辱,所以拒絕讓影片使用自己的名字。
黃渤 飾 陪打教練
同時拒絕使用名字的還有除郎平外第一代女排的所有成員,包括女排精神最正牌的代表,第一代女排主教練袁偉民。
他們在影片的中的稱呼變成了"1號""2號""10號"以及"教練"。
吳剛 飾 教練
以上這些都是之前所聽到的傳言,在我去看之前始終不敢相信,不敢相信有電影敢這麼做!
一部2小時15分鐘的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沒有名字,特別這些角色還是所有觀眾都知道的,也就是說在觀看電影時觀眾明知道這個人是誰,但影片卻要稱呼其為"教練""陪打教練"?這種觀影體驗可以說是災難級別了。
於是在我看完之後心中不得不"佩服",那些傳言好像都是真的,影片真的沒有提及那些人的任何一個人的名字。
包括影片中"第一代女排運動員陳招娣"的葬禮上,都沒有提到陳招娣的名字。
這部說是講述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中除了郎平和16年女排以外,其餘所有角色都沒有姓名。
或許從現有的影片橋段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橋段一、
傍晚,陪打教練留下陪著郎平加練。
陪打教練不耐煩地說郎平怎麼練也舉不起來的,隨便舉舉得了,明天自己直接告訴主教練郎平完成訓練即可。
郎平不服氣,硬是舉了起來。
陪打教練見狀傻了眼,遂怒吼道:你的腰不要了?同時說了洩氣的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在這裡可以看到,配搭教練的臺詞中充滿了消極,不僅自己不努力,還要別人也不努力。
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但如果陳忠和不是一個這樣的人,而把他寫成這樣,他的憤怒非常合理。
橋段二、
女排和江蘇男排打練習賽,女排隊員們略有不敵,為了激勵郎平,陪打教練對著郎平喊道:郎平,如果你贏了,我這輩子都陪著你練。
彭昱暢 飾 青年陪打
橋段三、
陪打教練在自動售貨機前想買一瓶飲料,但自己卻不會操作,郎平走來乾脆利索幫他買了飲料。
陪打教練尷尬的笑了笑,並在之後的對話中承人自己土,承人自己不如郎平,承人只有郎平才能帶領女排重返巔峰,而自己不行。
類似的小橋段還有一些,都反映出了陪打教練遠不如郎平,完全就是郎平的陪襯。
並且這是已經剪輯過的情況,不敢想像沒有剪輯之前那一版,惹得陳忠和勃然大怒的那一版會是什麼情況。
這或許因為陳可辛身為香港導演,八十年代的香港還沒有回歸,他無法準確的感受到那時的女排精神,只好從戲劇的角度來杜撰,用陳忠和來襯託郎平,才引得那時的原型人物集體抵制。
暫不論到底是誰對誰錯,誰真誰假。
重點是影片本身想要傳達什麼。
這部電影之前取名為《中國女排》,可以看出其想傳達的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講究的是集體主義,團體奪冠,但影片卻走上了郎平的個人秀,這很容易讓年輕一代人產生錯誤的理解,女排精神就是郎平的個人主義嗎?
當然並不是說影片所表達的寓意不好,反而是對郎平的內心描寫很不錯,將其每一次奪冠的坎坷都表現了出來,特別是16年里約激勵女排姑娘們的那一段話,非常有力量。
有問題的是影片的前期宣傳導向,女排精神、中國女排、奪冠這些是集體主義,在這種引導下呈現的卻是郎平個人的心路歷程,未免會引起人們的誤解誤讀。
如果片名直接取名《郎平》或許是更好的選擇,這樣就不會造成觀眾抱著看女排精神的期待去看了一部郎平的心路歷程。
女排精神是曾經中國人民心中的一根精神支柱,八十年代的中國還在發展中,非常缺乏民族自信,而女排在八十年代的五連冠振奮了幾代人。
女排姑娘們在當時的條件可以說是最差的毫不為過,彈跳不如巴西,技術不如俄羅斯,力量不如義大利等,能夠拿下五連冠最主要憑藉的是努力加上一種信念,一種不屈不服的信念。
這種信念應當被我們銘記。
而隨著時代的更迭如今的女排精神和當初的女排精神有了一些差異,導演非常生動的表達在影片最後2016年爆冷擊敗巴西前郎平鼓勵年輕姑娘們的話。
我們這一代人是苦過來的,內心不強大,太看重輸贏,我一直認為我有責任幫助你們明白一些事情,去拿下比賽,但說到底我才發現是我自己放不下。所以現在我只是想陪著你們,你們要打你們自己的排球,我陪著你們打,開心地打,快樂地打。
這就是現在與當時的不同,現在我們已經具備了民族自信,不是為了要向別人證明什麼從而背上一些負擔,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並拼盡全力,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