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你最近一次被一段歌詞洗腦是什麼時候?
我猜,大概是這個描寫婀娜少女的句子吧?
呃……對不起,放錯圖了!應該是這幅——
入夜,關掉一切能發聲的電子設備,好像還是「餘音繞梁,三夜不絕」。
夢中,一位穿黃裙的少女在向你款款走來。誰知醒來後,還是對這句咒語如此清醒。
既然忘不掉,咱們就來複習一下這段天籟之音吧!
我不算是個新潮的網友,對那些選秀節目總是跟不上趟兒。除了眼饞少女的顏之外,也偶爾感慨一下:原來現在這些孩子的偶像,都是這麼造出來的。
但是,當我在一段柔美又深情的歌伴舞中,竟然看到了一段詩朗誦?!
我託了託被驚掉的下巴,猛然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在學校朗誦大賽上奪魁的傲人時刻。
哇偶~~~沒準兒我曾經離出道也只有一步之遙!我以為,選秀節目最差也是把基礎差的整理磨合一下。萬萬沒想到,原來是「零基礎培訓班」。
一眾網友紛紛表示,要是詩朗誦也能出道,我明年就去朗誦《嶽陽樓記》,說不定也得搞一個C位呢!
不得不說,這漂亮小姑娘朗誦起來,也還是賞心悅目的。總讓我想起青蔥歲月裡,那個穿著校服,卻掩蓋不住美貌的校花。
她們用聽起來知性溫暖的聲音,朗誦爛大街的雞湯文藝。即使,聲調平淡無奇,卻永遠都能引發大家掌聲如雷鳴。
所以,據說《青春有你2》的女團內容包括:dancer、leader、rapper和……秦牛正威。
這位秦reader,雖然一副人畜無害清新女神的風貌,卻常常平地一聲驚雷起,在一眾勁歌熱舞中,總要較勁地夾一段激情詩朗誦,讓人不知是該笑還是該哭。
畢竟不在選秀界有過深耕,對於人家愛豆的審美方式不太敢亂說。但是,就朗誦這一表演方式,教了幾年語文,也還是忍不住想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總是會聽到那種朗讀雞湯的溫暖聲音,確實會讓人在聽的時候不禁起雞皮疙瘩。
但是秦reader的朗誦,雖然聲音甜美,卻缺乏節奏感,每一個斷句,幾乎都是一樣的。所以,讓人聽起來會有一種聲音軟綿綿,句式卻硬邦邦的感覺。
其次,秦reader大概是為了要營造一種溫暖甜美的印象,所以刻意鋪平聲音,讓人聽起來酥酥麻麻的。
但是,卻不給句子裡任何一個詞組加重音,就更加顯得平白寡淡。
最後,念稿機和人的區別就在於,人會呼吸,而念稿機可以念一大段話卻不用喘氣。
所以,網友們吐槽秦reader是念稿機,就是因為她的句子裡聽不到氣息的強弱變化。
當然,以上分析如果被安在一張美貌的臉上,或許可以忽略不計。選秀節目即使翻車,也早早就成功暗示了廣大年少的粉絲——「秀外」永遠大於「慧中」。
但是,我們在課堂上見到的那些朗讀翻車現場,卻多到數不過來。有時候,全班笑作一團,老師也要裝作雲淡風輕,私下裡憋出內傷。
假如給學生按照以上內容指導,學生大概率是會比平平無常稍微多了一點點音調的起伏。
優秀一點的學生呢,會吸取老師指導要點的精髓,最後就極有可能發展成花式「陰陽怪調」。
坦白說,視頻裡第一個孩子那一嗓子,差點把我送走,我想他是不是對「有感情朗讀」有什麼誤解?
「表情豐富」被理解成為「面目扭曲」;「聲音洪亮」被演繹成「一驚一乍」;「起伏有度」被操作成「上氣不接下氣」……
除此之外,毀掉一篇優秀的文本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那場面,真是相當揪心。
我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吧!
螞蚱和蝸牛約好要一起去河邊喝水,螞蚱一邊悶頭向前蹦躂,一邊回頭招呼蝸牛快點;蝸牛前半截身體努力在蠕動,後半截身體始終在後方揪扯,害得螞蚱還得蹦回去等它,最終倆人一起蠕動……
你品,你細品,一群螞蚱和一群蝸牛的聚會,這就是齊讀課文的真實感受。大家「拖泥帶水」、「拖兒帶女」、「拖家帶口」地安排課文中的語句,幾乎是語文課上最常見的翻車現場。
當然,優秀的朗讀者也同樣是出現在語文課堂上的。
還記得那個朗讀劉胡蘭故事時,讀到泣不成聲的小男孩嗎?
這恐怕才是真正的「聲情並茂」——不是因為他的表情有多誇張,語調起伏有多激烈,一切都是源於,他讀懂了情節。
讀到劉胡蘭犧牲的段落時,情緒滿溢的孩子哭出聲來,就連手都在顫抖。後排的同學聽到了男孩的哭腔,還起身想要圍觀,看看是不是真的哭了。
敵人指著血淋淋的鍘刀說:「不說,也鍘死你!」劉胡蘭挺起胸膛說:「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不是共產黨員!」她迎著呼呼的北風,踏著烈士的鮮血,走到鍘刀跟前。劉胡蘭光榮地犧牲了。那年她才十五歲。
建議你出聲讀讀這一段,也許眼前也會浮現那幅畫面——十五歲的孩子,個子還沒有長高,在冷風裡,被按在明晃晃的鍘刀面前。稚嫩的臉龐還未褪去嬰兒肥,卻眼神堅毅,大義凜然。
我想,你的眼裡也會不由自主地攥起淚來,因為我們看到了語言背後那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是我們的「共情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每一個從學生時代走來的人抹不掉的記憶片段。
記得十歲那年,我在朗誦大賽上讀的那篇《十裡長街送總理》,也是伴著即將奪眶而出的眼淚。
「可是靈車,漸漸遠去了,終於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
我清楚地記得,當我的聲音落下時,現場鴉雀無聲。幾秒鐘之後,評委們才抹著眼淚,開始鼓掌。
當我長大了才明白,那是我的共情與觀眾的共情產生了聯結。
所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不是矯揉造作,也不是表情誇張。真正的有感情,不是你要把「有感情」這個狀態表現出來,而是你真實地從字裡行間中讀出了自己的理解。
劉胡蘭離我們的時代太遠,可是小男孩卻能感受到一個遙遠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之中的隕落;周總理也離我們的成長很遠,可我在朗讀時,卻真切感受到了十裡長街上,那些陌生的人們對總理厚重的敬仰與深情。
要想讓聽者「看見」你想讀給他們的東西,首先你要自己看到才行。所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來比的不是誰的音色甜美,誰的情緒激昂。
而是你真正地走進文字裡,穿越回他們書寫文字的那時那地,努力地站在作者的對面,想像著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喜怒哀樂。
所以,你在朗讀時運用的感情,不是你自己的表演,而是文本作者感情的重現。
綜上所述,「有感情朗讀課文」其實沒有太多訣竅,只要你足夠投入,再運用一些技巧性的朗誦方法,這才能最大程度地摒棄那種浮於表面的朗讀。
雖然,朗讀並不是應試的內容,但事實上,孩子的朗讀水平,也能檢驗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讀一本故事書會落淚,但朗讀起來卻平平淡淡,甚至磕磕絆絆,那麼他的閱讀能力是有的,只是缺乏朗讀技巧和習慣。
假如,你的孩子朗讀狀態十分亢奮,表面上看起來是「有感情」的,但是卻根本分不清哪些句子該表達悲傷,哪些句子該表現憤怒,這說明他們在文本的理解上是有問題的,因此,就需要重點培養閱讀能力。
一個會朗讀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懂得「共情」的孩子。所以,下一次老師布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別敷衍,那可是你窺探孩子語文能力的絕佳機會。
作者簡介:
巢小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一手育人,一首寫文的女教師。以文養心,以詩奉月的偽文青。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本文來源:家長會了麼 作者:巢小龐 責任編輯: 石玥_NS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