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線是懸墜釣法中經常被提到的話題,關於子線的長短選擇也是爭議最多的。子線有長短之分,但是並沒有一個衡量標準,到底多長才算長子線,多短才算短子線,長短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以關於長短主要是某種魚情下儘量長或者儘量短。匯總下長短子線的不同,以及較為合適的魚情和釣法,希望對各位釣友有所幫助。
一、長短子線的不同之處
子線的長短不同,影響其實非常大,也是很多釣友容易忽視的地方。首先來說,子線跟主線有非常大的區別,就是子線更加柔軟而且有延展性,主線延展性很差比較有剛性,這樣的不同就導致了子線更好入口,主線利於提竿動作的傳遞。子線有延展性,越長延展度越大,如同彈簧一般,遇上大魚不容易斷線;
子線的長短不同,釣組入水後的擺動幅度和到位時間會有不同,比如說飛鉛釣,飛鉛釣是提鉛墜變相增加子線長度,目的在於增加子線的擺動幅度,增加到位時間,這樣有一定的誘魚效果;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子線長短不同,信號傳遞有快有慢,長子線在信號傳遞上會稍慢,甚至是過濾部分加信號,這跟子線的柔軟而且有延展性有極大關係,越是剛性信號傳遞才會更快。這三點,大致就是長短子線的主要區別,然後再聊聊在實際垂釣中的一個影響。
二、釣法不同子線長短使用不同
釣法,指的是比較特殊的一些釣法,這裡稍作匯總,供各位釣友參考。首先來說釣行程,所謂釣行程指的是浮漂從豎立到到位這段時間產生的信號,所以釣行程有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想辦法增加行程時間。比如浮漂使用長腳長尾,橫截面積大的,這樣下降速度和到位時間長。還需要增加子線長度來增加餌料的擺動幅度,餌料到位時間更長,這樣才能讓行程時間變長。此類釣法,餌重一定要注意,如果餌料很重,多長子線也沒用。
在野釣中還有部分時候會使用各種鉛墜到底的釣法,比如大跑鉛、跑鉛釣、雙鉛釣等,雖然操作要點有所不同,但是都是鉛墜躺在水底的釣法,此類釣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產生漂相產生的難度,來達到小魚漂相不顯示的目的。同時到底的鉛墜也能固定釣組,流水颳風中還是非常實用的。此類釣法中子線一定要短,如果子線長的話容易出現魚吃掉餌料,還沒有拉動鉛墜的現象。其實還有一個說法,就是魚鉤距離鉛墜的橫向距離,影響靈敏度。比如子線繃直,魚鉤距離鉛墜橫向距離接近0,子線彎曲鬆弛,魚鉤距離鉛墜距離就變大,靈敏度降低。
三、魚情不同,子線長短使用不同
輕口或者滑口,往往會使用較長的子線,首先來說子線長增加了擺動幅度,餌料到位之前有一定的誘魚效果。其次子線長的話柔軟度會更好一些,入口性比較好,異物感比較低。第三是長子線會過濾部分假信號,讓中魚率會更真實一些。所以黑坑釣回鍋魚,子線往往使用的較長。春冬季節魚口輕,長子線也方便抓到實口。
比較有爭議的是釣大魚的子線長短選擇問題,子線長更不容易斷,而且鉛墜距離水底更遠,這樣不會出現使用短子線鉛墜在魚頭頂晃的情況;不過長子線有個較大的缺點,就是容易搭橋,所以到底選擇長還是短,一直有爭議,聰明的釣友自行選擇。需要說明的是釣大魚餌料很重,就算子線很長也會快速到底,水錶小雜魚對餌料是追不上的。喜歡請關注給個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