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還尿褲子?很可能是娃進入了「肛欲期」,家長謹記6原則

2020-12-25 糖果的媽媽

孩子在1-3歲時,會進入一個階段叫「肛欲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頻繁的「失禁」,令很多家長都苦惱不已,明明孩子早就學會上廁所了,怎麼還是總尿褲子呢?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1歲後,會突然開始頻繁「失禁」,這令家長頭疼不已,一些寶寶本來早已學會如何上廁所,但現在卻莫名其妙的「倒退」了。

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失禁」忍不住惱火,覺得孩子是故意的,於是就會「狠狠」的教育孩子,但家長們殊不知這其實是幼兒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肛欲期。

3歲寶寶還尿褲子?

舒舒最近發現3歲的兒子竟然開始尿褲子,本來以為只是晚上水喝多了,孩子沒控制住。但陸陸續續兒子不但尿褲子頻繁,更開始拉褲子。

更讓舒舒感覺非常惱火,明明之前已經教會孩子如何獨立上廁所了,而且最近孩子要上幼兒園,在家還好處理,在學校可怎麼辦?

要是因為「失禁」而被幼兒園勸退可太丟臉了。又一次兒子尿褲子,舒舒二話不說直接拉下臉來,問孩子是不是故意的,更是上手打了孩子好幾下。

但寶寶並沒有因為挨打而變好,而是對排洩產生恐懼,反而失禁的次數越來越多。舒舒帶孩子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後告訴她,孩子只是進入了「肛欲期」。

所以才會出現拉褲子,這樣的「倒退」行為,並告訴舒舒應該耐心引導,如果打罵反而會出現失禁嚴重的情況,多吃水果蔬菜,一般2個月就會好的。

舒舒聽完之後非常羞愧,自己不應該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直接動手打兒子。

什麼是肛欲期?

肛欲期:肛欲期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指的是寶寶進入1歲後,會進入一個依靠排洩來獲取滿足的時期,這個時期一般會持續2-6個月左右。

1歲後隨著寶寶的發育,他們已經獲得了控制排洩的能力。當寶寶排洩時他們能從這個過程中得到滿足,並且會反覆試探自己憋住大小便的極限。

一旦寶寶憋不住,就會造成尿褲子、拉褲子的情況。

還有一些寶寶他們覺得大小便,都是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旦排洩就是「獻出禮物」。所以寶寶們不願意排洩。

心理學家表示:這個時期的寶寶可能會通過排便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如果寶寶總是憋著,那麼可能他對父母並不是很滿意,通過這種行為來表示「抗議」。

家長謹記6原則

當寶寶進入了「肛欲期」,父母們該如何做呢?

1)不要打罵孩子

當寶寶出現失禁後,家長一定不要採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長記性」。有些寶寶的「憋」其實是一種對父母的不信任。

當父母打罵後,這種行為之後加重心理負擔,讓肛欲期延長。

2)了解肛欲期的相關知識

1-3歲的家長應該提前了解下「肛欲期」的相關知識,這樣當寶寶出現「失禁」時,家長就不會以為孩子是故意的。

3)不要通過藥物,讓寶寶強制排洩

一些父母擔心寶寶總是不排便會對身體不好,於是就給給寶寶吃一些排洩藥。但是藥物造成的失控感,會讓孩子對排洩產生恐懼,從而更加排斥排洩。

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使用藥物,如果真的很擔心,就儘可能讓孩子多吃蔬果,多喝水。

4)不要給寶寶把便把尿

還有一些家長會通過把尿把便的方式,來控制寶寶的排洩,但這種行為反而會影響寶寶對排便的控制。

有調查顯示,長期把尿把便的孩子,日後患有痔瘡的機率要大上很多,並且非常影響孩子脊柱和髖關節的發育。

5)積極引導

當寶寶出現排洩倒退時,家長要細心引導,接受寶寶尿褲子和「憋著」的行為,告訴寶寶排洩的重要性,可以帶孩子看一些排洩的繪本、科普動畫等。

當寶寶每次排洩後,都要表揚孩子,讓孩子慢慢過度,不要打罵更不要嘲笑。

6)紙尿褲來幫忙

如果大人引導後,寶寶依舊存在「排洩」問題,那麼家長可以用紙尿褲來幫寶寶過渡一下。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有「肛欲期」嗎?你又是如何引導的呢?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那些年,一直被我們誤會的尿褲子!請父母們學習如何應對孩子肛欲期
    故事講完了,有不少父母應該是第一次聽到「肛欲期」這三個字,那麼下面咱就要了解一下孩子在肛欲期的各種表現以及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順利完成肛欲期的發展任務,為性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生殖器期構建良好的「基礎模型」。
  • 寶寶「肛欲期」怪癖太多,家長以「忍」為上,處理不當易留陰影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帶娃從來不易,為了給寶寶的成長保駕護航,這個過程中家長可能會碰到各種問題。有的屬於「熊孩子」的通病,還算好解決,但也有一些讓我們倍感煩惱,完全不知從何下手。比如寶寶的「肛欲期」,就讓廣大父母束手無策。
  • 寶寶便秘和肛欲期不一樣,一個影響身體成長,一個涉及心理健康
    圖片源自網絡其實,如果2-3歲左右的寶寶忽然不肯拉臭,又已經排除了便秘的因素,那麼就是到了肛欲期了。【肛欲期】精神分析大師S.Freud「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發展學說中,將人格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1、口欲期(0~1歲)2、肛欲期(1~3歲)3、性器期(俄狄浦斯期3~6歲)4、潛伏期(6~12歲)5、生殖期(12~20歲)肛欲期是指寶寶出現排尿排便倒退現象,這是幼兒生理和心理同時構建的一個重要階段
  • 大孩子尿褲子,可能是這3種情況引起的,尤其是二胎家庭需要注意
    了解具體情況後醫生說有兩種可能,一是因為孩子太貪玩,總是等到憋不住的時候才去小解;第二種說法就有點讓人心疼了——缺少了父母的關愛。據統計,在5歲兒童中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還是會出現尿床的現象。所以說如果你家的5歲大孩子還在尿床,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大人應該儘早訓練孩子如廁,才能根本解決尿褲子的問題。
  • 孩子有尿便總是「自己解決」,尿褲子何時能結束?找到原因是關鍵
    「媽媽,媽媽,林曉婷又尿褲子了。」糖果從幼兒園一出來就急著和我分享今天的新鮮事。糖果小時候教她用廁所非常順利,但是她們幼兒園小班的這個叫林曉婷的小朋友,則是隔三差五就弄髒褲子,老師已經給她的家長下「最後通牒」了,想必這位媽媽此時也是急得不行。
  • 4歲娃一周內尿褲子2次,神經發育or權力遊戲?家長的態度是關鍵
    在孩子如廁方面,一直以來我都比較佛系,在2歲給孩子洗了將近一個月的尿褲(沒穿尿不溼被尿溼的普通褲子)之後,我就宣布投降了,去他的如廁訓練法,我自己坐著追追劇不爽嗎,為什麼非要跟孩子的尿不溼過不去?而到了3歲時候的夏天,在給孩子報了幼兒園之後,孩子突然就用非常老成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是大寶寶該上學了,我不要打包包了。
  • 0至6歲孩子的性關懷!
    肛欲期(約1.5~3歲),幼兒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肛門。在這一階段,由於幼兒對糞便排洩時解除內急壓力所得到的快感經驗,因而對肛門的活動特別感興趣,並因此獲得滿足。通常1歲以後的孩子,通過如廁引導,可以較規律的大小便。但進入2歲左右,很多孩子卻忽然出現了退化。其實並不是孩子一定要跟大人對著幹,而是因為孩子的發育進入了肛欲期。
  • 孩子總是尿褲子?掌握這4個原則,讓你的孩子輕鬆解決尿褲子難題
    #育兒新勢力第10期#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尿褲子的經歷,這也是媽媽們煩惱焦慮的時候,有時剛給寶寶換上新褲子,轉眼又尿了,有時候孩子哭著要尿尿,還沒到衛生間就把褲子尿溼了……網上看到幾例關於孩子尿褲子的事例:3歲寶寶幼兒園尿褲子,老師卻給她扒掉褲子
  • 「新型把尿」悄悄蔓延,正在傷孩子排尿系統,年輕家長卻前赴後繼
    很多醫生不建議給寶寶把尿,因為把屎把尿不僅會影響寶寶脊柱和髖關節的發育,還會影響寶寶自主排尿的建立,甚至還有可能會導致寶寶脫肛,肛裂。很多家長已經不再給寶寶把尿了,可是,近幾年,一種「新型把尿」的方法又開始在家長群悄悄蔓延了。
  • 夾腿、摸私處不可怕,就怕家長「太緊張」
    家長該制止嗎?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就來一次性解除各位的疑慮!1夾腿不是性早熟,是正常發育!通常來說,閒不住的娃們,如果沒睡覺,基本就是在「拆家」!如果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寶寶還安安靜靜的,那TA也有可能是在躲起來「夾腿」。
  • 給寶寶「把屎把尿」雖方便,但四種危害不可忽視,家長三思而後行
    比如控制排尿、排便,需要孩子能察覺到自己的便意和尿意,能憋一段時間,還要能主動站起、蹲下,或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正常來說,寶寶需要成長到1歲半左右才能具備這些能力,家長的把屎把尿,無異於揠苗助長和代替包辦。由於寶寶缺乏憋尿經歷,膀胱括約肌無法得到鍛鍊,後期就會出現憋不住、尿頻的問題。
  • 如何應對寶寶「地圖期」,不讓娃留下心理陰影,謹記6個黃金建議
    別讓孩子留下尿床的心理陰影曦曦小朋友今年已經3歲多了,儘管自己已經可以正常如廁了,但是到了晚上,還是會偶爾尿床,這就讓她的媽媽有些不滿意,認為這麼大的孩子孩子尿床,說不去並不那麼好聽。特別是上次跟家長朋友聊了一下之後,對方說她的孩子3歲之後基本上就不尿床了,這就更加重了她想糾正曦曦尿床習慣的想法。於是,當曦曦又一次尿床之後,她並不是像之前一樣,簡單的揭過,不僅讓孩子自己處理尿溼的衣服、清理好身體,而且還態度嚴肅的告訴曦曦,今後不能再尿床了,並給曦曦制定了晚上每隔三個小時就起來上一次廁所。
  • 寶寶總愛咬東西,可能是進入口欲期,該如何正確幹預?
    有段時間寶寶總是愛「吃」東西,只要能拿到手裡的東西都喜歡放嘴咬一咬,舔一舔。對此父母們表示非常苦惱,擔心寶寶咬的東西不衛生,吃進細菌,或者養成不好的習慣,所以有些父母會制止寶寶這樣的行為。實際上,寶寶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是進入了口欲期,父母可不要一味制止哦!
  • 關於開襠褲,這些壞處你可能意想不到
    有的家長冬天也給孩子穿開襠的棉褲,這樣做的確能少洗幾條褲子,但孩子的屁股會凍的通紅,而且寒氣也會順著襠部進入腹部,容易讓孩子著涼、肚子疼。變相鼓勵了孩子對生殖器的探索本來孩子對於性就保持著強烈好奇,開襠褲會助長這種行為。
  • 1歲半前讓娃脫掉紙尿褲?不是幫娃,而是害娃
    來源:梨視頻別說,寶寶尿床這事兒,還真成了不少寶爸媽的難題:娃晚上老尿床咋回事兒?紙尿褲到底脫不脫?啥時候進行如廁訓練?今天的話題,不多說大家也能猜到了,給寶寶如廁訓練的必備技能,趕快學起來啦!1娃1歲半前,能開始如廁訓練嗎?
  • 2歲寶寶如廁訓練,先把馬桶選對!再配合8個如廁原則更有效果
    導語:很多家長比較著急,可能寶寶一歲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把屎把尿,訓練寶寶如廁。有的時候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如果了解寶寶的成長規律,家長才不會著急。一歲的寶寶太小,膀胱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還沒有成熟,從生理上來說還不具備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而寶寶到了兩歲左右才開始自主控制排便,這個時候在訓練寶寶的如廁意識效果會更好。
  • 不要給寶寶過早把屎把尿
    說到給小寶寶把屎把尿,長輩都會覺得這是必須要做的啊,不給寶寶把屎把尿,那就家長太不負責了!在寶寶能自己控制排便排尿之前,強行把屎把尿對寶寶是毫無意義!大部分的長輩認為,早點開始給寶寶把屎把尿,會讓孩子形成規律尿尿和排便的習慣。實際上並非如此。把屎把尿,可能是剛好了寶寶的要尿的點上。起初寶寶的膀胱和腸道的肌肉的發育未完全,到1歲左右他們才開始知道和了解自己尿尿和拉屎的感覺。到一歲半到兩歲時,寶寶的控制排洩的肌肉會慢慢發育成熟。
  • 幼兒園寶寶拉褲子,老師的日常操作卻遭質疑:憑啥扔掉我娃內褲
    畢竟3、4歲的孩子有時很難控制得住自己,如果一不小心拉在褲子裡,難免會給老師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對於老師來講,這都是些習以為常的事情,每次也都是儘可能地處理完善讓家長放心。但有些時候事情,偏偏就沒有說的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