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的兒子3歲時,剛上幼兒園不久。有一天先生去幼兒園接他回家,到幼兒園後兒子告訴先生:「爸爸,我的褲子溼了。」先生帶兒子到衛生間,以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
兒子一動不動,先生也沒有多想,以為兒子尿溼褲子,就將手伸到兒子褲子裡摸,想看看溼到什麼程度,結果摸了一手的大便。先生沒有生氣,反而大笑著對兒子說:「哈哈,你看我摸到什麼了,黃金啊!」父子兩個高興地回到家,先生給兒子換洗乾淨後,兒子就自己玩去了。時隔半個月,兒子又故伎重演,先生依然大笑:「我又摸到黃金了呀!」和前次一樣對兒子沒有半句責備。
我們也沒有因此告誡兒子以後要記得上衛生間之類的話,沒有將這個事情當回事,後來沒有再出現這類事情了。現在我才知道那是兒子的肛欲期。
後來和先生回憶起這件事,我讚揚他的做法很偉大,在10多年前就能夠做到保護孩子的自尊,那聲大笑和摸到黃金的說法讓兒子完全放鬆,不會因為將大便解在褲子裡害怕被爸爸責備而緊張。我問先生當時為什麼說笑,先生告訴我:「孩子還小,不小心解大便在褲子裡很正常呀!
兒子已經怕老師批評,也不知道大便在他褲子裡多長時間了,多可憐啊,我為什麼還要責備他呢?我要讓他快樂一點,就這樣逗他,讓他高興。」先生的做法是真正從內心接納孩子的體現,我慶幸兒子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父親,他的肛欲期得以順利度過!
故事講完了,有不少父母應該是第一次聽到「肛欲期」這三個字,那麼下面咱就要了解一下孩子在肛欲期的各種表現以及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對待。
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順利完成肛欲期的發展任務,為性發展的下一個階段——生殖器期構建良好的「基礎模型」。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肛欲期的發展規律,破壞了孩子肛欲期的發展進程,那麼,孩子的肛欲期會延長,有的孩子幾年都處於尿褲子和大便在褲子裡的尷尬和痛苦之中。父母應對孩子肛欲期的原則有:
原則1:接納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明白這是孩子性發展的一個階段,才能夠真正做到從內心接納和尊重孩子的發展。不可以將孩子尿溼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肛欲期表現的態度要一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導致這個階段的延長。
女兒兩歲8個月,從上個月開始出現憋尿,每次憋尿的時候都表現出很緊張的樣子,臉發紅,會夾腿,撅起屁股,說想尿尿,帶她到廁所後她又尿不出來,但轉眼又尿在褲子裡,最多的時候一天尿了5次褲子。這段時間我經常對她發脾氣。昨天她還把大便拉褲子裡了,孩子各方面都有點倒退的感覺,整天叫「我是小BB」,躺在地上要我抱,還特別黏我,吃飯都要坐在我懷裡要我喂。我都有點承受不了了!
媽媽沒有接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對孩子發脾氣會導致孩子緊張不安,當孩子承受不了父母給她的壓力時,就會出現退縮的狀態,她希望自己回到小的時候,那時她尿褲子媽媽不會打罵她,這是孩子在尋求自我保護的方法。
原則2:不可以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女兒3歲,快兩歲的時候會主動到馬桶去拉大便了,9個月前開始憋大便和尿褲子,她總是在我們的視線外找個角落跪在那邊,滿頭大汗、一動不動地跪著,如果發現我們要向她走過去,她就帶著哭腔大喊「不要過來,不要過來」,拒絕別人靠近,然後就拉在褲子裡,每次發現她我就去抱她到洗手間,結果她就大哭不止……
父母不要對正在憋便的孩子說:「你看你已經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間啊!」不可以將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進洗手間,或者強行按坐在馬桶上,這樣會破壞孩子正在進行的體驗。
原則3:不要將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當成便秘進行治療
當孩子大便節律改變時,父母不要輕易地將其作為便秘而對孩子強行使用開塞露和肥皂條塞肛門,這種恐懼和痛苦會與孩子的大便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孩子產生大便的恐懼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會長時間這樣抑制自己解便,最終導致真正的便秘。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大便節律的改變,給孩子吃中藥、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這不僅不能夠改變孩子肛欲期的發展進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徵象」,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意象,也對大便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原則4:平靜地應對孩子尿褲子
當孩子將大小便解在了褲子裡,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乾淨的褲子。父母不要說無用的廢話,比如「寶貝,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孩子已經知道要去衛生間大小便,但是他目前無法做到。父母不可以內心無比焦躁,還裝作平靜,孩子會讀透成人的心,知道父母內心不接納他此時的狀態。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大小便的問題上失去了接納孩子的本能,他們期望孩子能夠「正常大小便」,潛意識裡攀比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尿褲子,父母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然後便對孩子施加壓力,這樣的父母愛的不是孩子,是他們自己的面子。這樣的父母就不能夠做到平靜地接納孩子的肛欲期。
女兒3歲,之前自己能夠控制小便。最近兩周突然出現頻繁尿溼褲子的現象,有時候她會說馬上就要尿出來了,但還沒有來得及到洗手間就尿褲子了。我一般都是平靜地給她換條褲子,然後告訴她下次請去廁所。本來很溫柔安靜的一個小姑娘,忽然變得特別愛發脾氣,而且脾氣很大。
當媽媽告訴女兒「請下次去廁所」時,就給孩子帶來壓力,女兒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小便,但她又無法做到,這樣的糾結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痛苦,從而使孩子出現情緒變化。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給孩子用紙尿褲,減少孩子對自己反覆弄髒褲子感受到的壓力。
原則5:不可以羞辱、恥笑、責罵和威脅孩子
成人不可以對孩子說:「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怎麼不知道去衛生間大便?!」「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尿褲子呢?」「你再尿褲子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下次記住不要尿褲子!」……打罵和羞辱並不能夠改變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的人格中自尊的建構。
原則6: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和減壓
當孩子經歷搬家、換了新的幼兒園、父母關係不和睦、親子關係淡漠、換了新的保姆、媽媽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後機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導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審視孩子的生存環境,而不要將解決問題的焦點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少數孩子極其不願意坐馬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場選購他喜歡的兒童馬桶,可以在馬桶旁邊放上孩子喜歡的少量玩具,這樣的方式比強制或者威脅孩子坐馬桶更有效。
我是一位職業女性,很少陪伴我的兩個寶貝,一直是由保姆代勞。我的女兒5歲了,兒子3歲半,我的女兒現在一直尿褲子,尿床。我多次帶她去醫院檢查都是正常的,我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
排除了生理性疾病,5歲的女孩尿褲子和尿床是缺乏父母的關愛引起的。母親將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母愛是孩子精神成長最主要的營養,孩子會不遺餘力地想獲得母親的關注和愛。如果孩子唯一能夠吸引母親關注的就是尿床,那麼她就會一直持續尿床。媽媽可以選擇,是繼續熱愛工作,還是愛自己的孩子!
原則7:父母要與老師積極溝通
當孩子出現肛欲期表現後,父母要與幼兒園老師進行溝通,在老師的配合下,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如果無法讓老師配合,可以讓孩子暫時離開幼兒園,等肛欲期度過後,再進入幼兒園。
老師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現象,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間,不要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師的解便規則,比如午睡前必須解便,上床後不可以解便,上課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
原則8:不要打擾孩子對排洩物的研究
當孩子對自己的排洩物進行研究的時候,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要將大小便到處塗抹。如果僅是孩子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父母溫和地告訴孩子,大小便中有細菌,如果不先洗乾淨手上的大小便,會使身體得病,協助孩子洗乾淨就可以了,不要以「骯髒」「羞」等概念來訓斥孩子不講衛生。
↓↓點擊了解更多,送你新春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