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不用洗尿布了!」「終於不用再花錢買紙尿褲了!」寶寶告別紙尿褲,當然是爸媽們喜聞樂見的事,而且是越早越好。因此,很多爸媽從寶寶1歲甚至不到1歲就開始試圖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於是,「戰場」從餐桌擴大到了衛生間裡……
粉絲朋友的例子:
「女兒3歲,曾經因為她尿褲子而狠狠打過她,現在我為自己當初的野蠻行為而懊惱不已,於是下定決心要用放鬆的態度去面對她的肛欲期。但是,我對她很寬鬆後她尿褲子更頻繁了,一天最多的時候會尿褲子6~7次,我都懷疑她到底是失去排便感應還是不懂得排便?擔心她即將要上幼兒園,會不會被老師不理解,被小朋友嘲笑……我總是把這種焦慮帶到情緒中,然後找藉口對她發洩,不理她或是對她大喊大叫,她也能明顯感覺到我的不悅。」
父母只有真誠地認識自己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痛改前非,才能夠真誠地幫助孩子修復創傷,度過困境。而這位媽媽沒有真正地反省,所以,女兒仍然沒有獲得修復的支持。
孩子開始進入修復階段,早期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尿褲子或者亂解大便的情況,這是孩子在試探父母是否真正接納了他,只有父母真心接納孩子的現狀,孩子才能夠獲得修復的安全感。
女孩進入幼兒園可以擺脫媽媽的情緒控制,有利於孩子肛欲期的修復,也有利於媽媽調整和放鬆自己。
在幼兒園裡,同伴們都會尿褲子,孩子們會相互理解,不會因此嘲笑女孩。同時,女孩會受到同伴群體排便方式的影響,孩子為了融入群體會注意修正自己的排便方式。
●被過度控制大小便的孩子,需重新建構掌控能力
「兒子7歲半,從小我們對孩子的大小便控制得很好,幼兒園的老師每隔半小時就會要求他解小便,孩子很少尿褲子。自從孩子6歲半上小學後,他開始尿褲子,還將大便也解在褲子裡。我每天都給他準備了乾淨褲子放在書包裡,害怕同學笑話他,他常常忍著不敢換褲子。」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如果孩子在6歲前一直被父母和老師控制大小便,當孩子進入小學後,大小便不再受成人控制,他們會重新建構自身大小便掌控能力。這時,孩子會回到嬰兒階段大小便無序狀態,重新走一遍掌控大小便能力建構的「程序」,導致孩子在學校將大小便解在褲子裡,給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帶來極大的傷害,使孩子難於融入同伴群體。在孩子大小便問題未解決之前,孩子不適宜在學校學習,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完成修復。
●放鬆心態幫助孩子重建
「女兒2歲,爺爺奶奶帶她的時候,對孩子的小便很緊張,生怕孩子尿褲子,每個半小時提醒一次,女兒如果不去廁所他們就強迫。結果女兒特別痛恨上廁所,故意尿溼褲子,尿完了還自己打自己屁股。後來我把孩子接回來,不提醒女兒小便,尿溼褲子了我就及時換掉,並告訴她如果尿溼褲子就告訴媽媽。剛開始的時候女兒一天要尿溼很多次褲子,2個月後女兒的情況才改變,現在她有小便時就告訴我或者自己坐馬桶。」
媽媽對女兒做到了真正的接納和信任,孩子就能夠修復。很多成人在對待孩子的小便問題上,更擔心的是孩子尿溼更多的褲子。褲子比孩子的掌控能力發展還重要,如果這樣來計算育兒行為的價值,那就得不償失了。為了孩子的發展,多給孩子準備幾條褲子,讓孩子去尿吧!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