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上廁所這個概念不甚了解,但隨著年紀的不斷增大,孩子上廁所似乎變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如果父母不及時引導,那麼孩子就會野蠻式生長。
------引言
小強今年4歲,但他還時不時地尿床。小強的奶奶認為還不尿床是正常現象,不必大驚小怪。本著這種心理,小強的家人們並沒有刻意地引導孩子。以至於孩子尿床越來越頻繁,而且他4歲了還不知道該怎樣坐馬桶如廁。
更可氣的小強上廁所不分場合,無論是在自己的臥室還是在廚房或者客廳,只要來了便意就隨時上廁所。
小強此舉著實讓一家人感到羞愧和憤怒。之後小強父母強迫孩子坐馬桶上廁所,但小強就是不依,甚至還鬧脾氣。
01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坐馬桶?生理和心理都是問題
1.生理方面
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坐馬桶會覺得不舒服和不習慣。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是被父母照顧著上廁所,亦或是用一些尿不溼幫助孩子上廁所。這就造成孩子上廁所的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因此父母猛然間讓孩子坐馬桶上廁所,孩子會覺得極其不舒服。所以孩子不喜歡做馬桶有其生理原因。
另一方面馬桶上面可能有尖銳的小刺或者是凹凸不平的墊面。因為父母的皮膚過於粗糙,很難感覺到孩子的馬桶的異狀。但小孩子的皮膚非常柔嫩,對一些凹凸不平也非常敏感。當孩子碰到尖銳的東西時,會感覺到難受。所以孩子也不太喜歡做馬桶,因為他們覺得可能會受到一些傷害。
2.心理方面
美國的心理專家說:孩子出生後,並沒有把自己剝離出世界。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即便是對於便便,孩子也認為這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孩子以前不坐馬桶上廁所,他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便便落在了地上,這時候的他們能夠感覺到安全感。而如今父母讓孩子坐馬桶上廁所,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便便,就會覺得恐慌。
心理方面還有另一層含義:便是孩子對馬桶的顏色或形狀不喜歡。每個孩子都有一些小脾氣,也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獨寵之物。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粉色,有的孩子喜歡綠色,而有的孩子偏愛黑色;也有孩子對變形金剛感興趣,而有的孩子對海綿寶寶感興趣,這些都是孩子的不同個性所造成的。
也就是說孩子對選擇馬桶也有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喜歡海綿寶寶而其父母卻為他選擇了變形金剛形狀的馬桶,那麼孩子就會顯得非常不高興,也不會心甘情願地坐在馬桶上如廁。
02父母應該怎麼樣培養孩子的如廁的能力呢?
1.要讓孩子儘早的熟悉馬桶的構造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良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這也就是說父母要想培養孩子如廁的能力,就要在小時候培養孩子。如此,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習慣,才能根據父母為其規劃的跑道行進。但培養寶寶如廁能力也不宜過早。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在18個月之後進行如廁訓練才是最好的階段。如果過早,就會提前榨取孩子的精力和天賦,使他們對如廁這件事兒覺得厭煩和困惑。
所以說父母要在孩子適當的年紀,讓孩子熟悉馬桶的構造。比如在一歲大時為孩子買一個可攜式小馬桶,給孩子當玩具玩兒或者當一個小凳子坐。
孩子在日常的接觸中便會了解到馬桶的構造,從而在訓練其如廁能力時,能夠更好地進行。
2.為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形狀
如果孩子特別中意某一個形狀,那麼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小馬桶時就應該往孩子的喜好方面靠攏。父母不要違背了孩子的喜好。
如果自家孩子喜歡海綿寶寶形狀的小馬桶,那麼就不能為孩子買變形金剛樣式的小馬桶。因為只有抓住孩子的心,才能夠讓孩子聽話,才能夠讓孩子去嘗試坐馬桶上廁所。
3.運用繪本或者故事來引導孩子坐馬桶
要想改變孩子的習慣,父母任重而道遠。因為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更何況讓孩子去坐馬桶上廁所呢?但環境的作用亦不可小覷,一個人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他的性格以及行為就會受到這些環境中的人或事的影響,從而做出相似的舉動。
因此的父母應該用漫畫繪本或者故事,給孩子講解坐馬桶如廁的好處以及如何使用馬桶。孩子在這些故事中能夠得到相應的知識,長久以往孩子們就會把這些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03虎式總結
無論紙上說得多麼好,不去實踐終是一紙空談。如果父母做到了以上3點,那麼就要開始正式引導孩子如此了。在引導的過程中,父母要在孩子旁邊協助孩子,並給予他們指導,讓孩子順利地進行「第一次坐馬桶如廁」。
萬事開頭難,父母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讓孩子掌握如此技巧,才能培養孩子如廁的習慣。(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