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太子
當看到 Jony J 與音樂製作人宮閣首次搭檔合作《Lost+我想你了》,徐明浩、伍嘉成等偶像藝人認真嚴肅的討論自己的音樂理念,閆桉周震南文俊輝圍坐一圈教Samuel說成語...娛樂產業仿佛看到了次元壁的破裂,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潮音戰紀》裡。
乍一看 Jony J 與宮閣這兩位音樂人,與其他八位「偶像」有些格格不入,「二八開」的陣營與標籤十分明顯。
但平心而論,偶像和音樂人這兩種身份標識,本不需要劃分楚河漢界,也無所謂地位高低。大眾對他們的評判,最終都會歸結到實力。
那麼,究竟是何種魔力,能吸引到這些原本已經出道,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與作品的藝人們,重新「回爐」接受挑戰與磨練呢。我們和《潮音戰紀》的總導演馬力聊了兩個多小時,試圖了解這檔節目的獨到之處。
音樂綜藝裡被遺忘的「中間環節」
在這個夏天,音樂類綜藝宛如齊齊約好般扎堆開播。體量、題材、陣容、賣點、玩法層出不窮,一時之間幾乎是達到了井噴狀態。
回顧音樂類綜藝十五年發展流動,海選與舞臺,一直是各大音樂節目唯二,且屢試不爽的一貫操作模式。
作為從業十餘年,持續在音樂綜藝領域深耕的導演馬力,深知要繼續做比賽,或「純舞臺」類節目並不難。但是在音樂內容創作過程當中,一個舞臺從無到有的過程,往往是非常難呈現的。
用行話來說就是,「音樂內容創作過程的黑洞」,它很有魅力,但是卻不為外人所知。由於大多節目組以及觀眾十多年來,已然習慣將興趣點投入在發掘素人與直接上舞臺展示的那三五分鐘,這中間的創作環節反而很容易忽視掉。
安迪·沃霍爾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時間。當人們的注目禮只看得見臺上的光輝,被忽略的缺口環節便顯得尤為可貴。
正因為如此,馬力及其團隊瞄準了這一「黑洞」,將這十位精心挑選的藝人,聚集在拉近網娛—拉近星工場的兩棟樓裡,用100多個攝像頭,近乎無死角的去觀察他們的創作過程。
藝人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去激活靈感,如何說服自己,彼此怎樣磨合,如何去找到搭檔雙方當下最有共識的表達,最後呈現在舞臺上。。。這些都被一一記錄,娛樂產業很少看到音樂綜藝節目裡大比例的展示「臺下十年功」,而這些在《潮音戰紀》卻是常態化的呈現。
已出道、非大牌、未來性
眾所周知,真人秀最大的難關就是選角。自打節目開播,娛樂產業心裡就一直存著一個困惑,節目組的選人標準是什麼。
倘若說 Jony J 與宮閣是明顯的音樂+製作畫風,另外八位雖統稱為偶像,但氣質迥異,各有特色。最後為什麼會是這十個人來代表潮音呢,馬力導演用九個字做出了解答。
「已出道、非大牌、未來性。」
誠然,伍嘉成、符龍飛是國內組合出身;文俊輝、徐明浩、閆桉是當下韓團的中國成員;周震南、Samuel通過選秀節目出道;周興哲已經發過唱片; Jony J 從去年的嘻哈裡出圈;宮閣也是合作過多位頂級流量的知名製作人。。。細數他們身上的共性,的確是都已經出道了,但都不是大牌級別的藝人。
至於什麼是未來性,馬力導演認為,未來性具體是指,這個人他的基底和他的團隊,或者他的現狀有沒有上升空間,符不符合流行文化的發展趨勢,再加以判斷與甄選。
「我們是從去年11月30號開始選角,直到今年5月份才最後定完最後一個人,在定最後一個人還產生了一些波折。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鎖定我們想要的人。
我第一個見面的是周震南,後來符龍飛是我開了六個小時車,我去到常州他劇組裡見到他的。徐明浩、文俊輝、閆桉和Samuel都是我去韓國見的,周興哲也是很早一批見的。見完周興哲之後見了宮閣,宮閣見了五次,還去了他家,然後他在他家泡了很久。伍嘉成是在哇唧唧哇見的, Jony J 是視頻,視頻了兩三次,他是在車上的時候一直跟我們視頻,我在長沙跟他視頻過,在北京又跟他電話溝通過幾次。我想想看,差不多這些。」
按照這種找人方式,相當於是地毯式搜索了。馬力導演聽完爽朗一笑,他接話道,「好多其他的同行也在問我,你是怎麼找到這些人的,我說就一個個篩,把各個唱片公司,把網絡上已經出道的,把大家熟知的,口口相傳的,誰好誰不好,我們就把這幾類的人從這當中去整理名單,一個個過,儘量都去見到藝人本人,而且做比較詳細的測試。
我們的編劇會跟我一起去做藝人的測試,隔開他們的工作人員,有的甚至很多輪,你像宮閣就是我做了多輪的,就是我要確信這個人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的哪一面是怎麼樣的?這些我們都做過測試,有些就會比較直接,有些會顛覆我們的一些想像。
你看閆桉,意外的承包了我們前兩集的所有笑點,他跟誰搭一起他都很好笑,就是因為他很真。我說這也是我看走眼的,一開始我覺得他沒這麼好笑,但實際產出過程當中他就特別特別好笑,特別的乾淨,這些都是真人秀當中才能呈現的。」
對於真人秀選角來說,馬力導演口中的「測試」,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我們在測試過程當中會發現,有一些藝人的東西不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可能是團隊包裝的,他個人來參加的時候有時候就會不適合。
還有一個剛才我說的性格,有一些性格他是比較入世的。就是他比較能做到左右逢源,兵來將擋,在這個圈裡摸爬滾打很久,這樣的有時候我會打上一個引號的「油」。
如果他的那個特質跟我想像的會有一些出入的時候,我就想該怎麼用。因為我只有十個,我不是選秀,我沒有那樣的淘汰,我只有十個人,我就是換著法子要把這十個人給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可能,有些人退出,有些人再補位,這些東西都不可避免。」
由此可見,這檔節目事實上是一個強導演表達的題材。在這裡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導演有表達欲望,想呈現給觀眾看到的內容,所以他跟選秀題材不一樣,不存在世界各地多少個市,多少個賽區,也不是高壓型的比賽。
「太無腦的人其實我們不會選。我們篩選的這十個人,他們正常產生的摩擦,觀點上的不同,都在這個節目裡頭可以直白的告訴大家,我們沒有任何遮遮掩掩。」馬力導演補充道。
我們也是S級綜藝
S=Small
《潮音戰紀》已經播出三期,娛樂產業更直觀的感受是,這真的很像一次「再就業藝人的音樂夏令營。」大家結交新朋友,一起做音樂,在封閉空間的催化下,加速突破或成長。
談及節目的體量與項目籌劃契機,馬力導演笑稱,「我們也是S級節目呢,就是他們是super級的,我們是small級的。我們的宣發預算是別人的大概十分之一的樣子,我們的製作預算那可是別人的二十分之一了。」
玩笑歸玩笑,《潮音戰紀》在班底陣容方面可不是small級別。這檔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哇唧唧哇、光啟傳媒聯合製作的節目,光是視覺舞美,就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節目官宣時看到贊助方為百事可樂,再加上節目整體白藍紅+未來感的設計風格,當時以為是舞美團隊特別懂品牌主的調性。
但和馬力導演聊過之後才得知,其實是先有的舞美設計,再有的品牌贊助方。能夠在未知的情況下,有如此氣場全開的審美表達,又恰巧與品牌契合度百分百,《潮音戰紀》節目組著實是十分用心了。
說到潮音戰紀這四個字,潮音其實是騰訊音樂頻道的另一個名字,這個節目作為音樂頻道年度最主要的一個內容產品,雖然最後依然會有獲勝者,但在這檔輕比賽重表達的節目裡,藝人們會與音樂頻道的「烎」品牌進行合作,也不存在經紀合約共享,平臺為他們提供的更多是服務與資源。
如今國內的音樂環境,似乎看起來很缺藝人,而真相卻是,有很多藝人並沒有舞臺,中間出現了真空狀態。
對於選秀節目出道的藝人,有種說法叫做「出道即巔峰」,原因在於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公眾目睹從素人成長為藝人的過程,今後你的進步與展示都只能靠其他方式。
對於非選秀節目出道的藝人,或許大多選擇「曲線救國」的方式,從影視、綜藝甚至商業活動方面取得成績,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他的音樂作品。。。
這種現象不在少數,而《潮音戰紀》的出現,等同於把之前已經出道的那些人,底子還不錯的,又沒有被太多人所關注的,再給他們一次跳板,相當於是一個助推器,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到一個舞臺,讓他們重新回到觀眾的視線。客觀而言,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
其實嚴格的說,一個藝人從出道一直到他成長、成熟,這個過程當中,需要有不同的內容產品可以匹配他,不同大小的舞臺能夠適合他。《潮音戰紀》就是一次實驗,一次挖掘並展現「音樂內容創作過程的黑洞」的實驗。節目才播出三期,實驗是否成功,或許在後續即見分曉。
近期熱文
《幻樂之城》| 橫店現狀調查 | 戲骨流量
國產動畫電影導演權力榜TOP50
專訪《鎮魂》導演周遠舟 | 黃子韜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yqpdy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