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很小的時候,去影院看電影,尤其是那種大人看的電影,往往看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這個時候就只好聽父母講,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於是十分認真地相信著父母的說法,並從中獲得一點點對人性的概念和感覺。
到長大了,才會發現,電影裡演的壞人真的是很壞很壞,甚至是非一般的壞。那種壞,讓看電影的觀眾真是恨得咬牙切齒,甚至巴不得衝進電影裡替好人扇那個壞人一個耳光。
這種非常衝突的戲劇性,讓看到好人巴不得愛死他、看到壞人巴不得踩扁他。而這樣非常對立的二元價值觀的戲一直在上演,從我小時候演到現在,幾十年了,並沒有消停的跡象——小時候是武俠,再來是官場、商場,再後來是宮鬥,反正什麼戲裡都會有一個壞得無法再壞的人,當然,同時也會有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人。
可是活在這世上幾十年,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實:事實上,從小到大,我身邊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壞人。或者說,我可能遇到過那種有一點點壞、不那麼討人喜歡的人,但他的壞也無法像電影裡那樣,能壞到那種程度。整體來講,我覺得人生光明,人性光明。
但人跟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這不,又有陌生電話打進來訴說心裡的痛苦,詢問著為何這世上壞人有那麼多?
細細地聽了一下這位姑娘的傾訴,她的困惑緣於職場。她覺得同事們都不善良,做人做事都針對她,說很多「傷害」她的話,忽視她的感受,不把她當回事,她的存在有如空氣,所有這些讓她得出一個結論:這世上壞人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沒幾個人是好的。她也因此感到人生絕望、心陷低谷,甚至經常有輕生的念頭。
而所有這些痛苦,其實來源於一個事實:就是當人活得非常自我的時候,所謂的好人、壞人的概念全部用來定義於別人如何對待自己,這種判斷卻經常是非常不公正的。而下這個判斷的人,卻深深地相信著自己的判斷——當一個人走不出自我內心的狹窄視界,世界就成了兩大陣營的人:對自己好的,就是好人,對自己壞的,就是壞人。
但這個世界是需要互動的,關係也像一朵花,需要關係雙方的共同澆灌。沒有哪個人能做到一直單方面待另一個人好,假如那個人永遠只是在接受的話。
事實上,人心的確是脆弱的,因此關係本來就不容易維護。真正好的關係,需要兩個人都去看見對方,珍惜對方。有誤會時需要努力溝通和澄清——一份好的關係從來不能缺少關係雙方的主動。
人有絕對的好或壞嗎?這是一個值得沉思和審視的問題。不妨思考一下身邊那些被自己判斷為「壞」的人,其實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只是不太喜歡對方身上的某種特質。比如,我們都不太喜歡那些不太真誠、矯揉造作、富有心機的人,我們可能會把這些特質定義為「壞」。我們也不太喜歡那些做事做人特別自我中心、不能關照到他人、看上去較為自私的人,我們同樣也可能把這些特質定義為「壞」。
那如果再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也會發現到,即使在這樣的人身上,我們也能找到他們的優點。比如有些人雖然很有心計,但也可能同時很有行動力和創造力,雖然個性上有缺點,也不妨礙他在團體裡做出自己的貢獻。有些人非常自私,只照顧自己的感受為主,但他卻也比較坦誠,需要什麼就會表達什麼,倒容易讓關係比較清爽。
然而電影裡演到的那種殘酷無情、毫無同理心、一心只想著置他人於死地的人,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很少遇到。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人對人性的黑暗部分是心存恐懼的,甚至這種恐懼到了非常誇張的地為步,才會投射出這麼壞的角色和對象,把它放到影視作品中讓人來品咂。
佛家有個詞倒是非常地中肯,「習氣」。其實根本上,人不是好或者壞,人過不是有習氣而已。一個人身上所呈現的無論好的壞的部分,都是習氣在此人身上的體現。
而習氣也不過是一種慣性的力量而已——無論好的性格特點、壞的性格特點,都是天長日久形成的。而每個人幾乎都是好壞參半,沒有截然的全是好處和優點的人——那是聖人,也沒有截然的全是壞處和缺點的人——那是惡魔:這兩個品種在人間都屬於稀有。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平等心態來看待世人,就不至於對人性抱太大期望,也不至對人性太過失望——我們內心的清明總是建立在對事物的客觀認知上。
所以那個陌生的活在精神困境中的姑娘,唯一能夠自救的方法是:從自我的、一己之私的角度中走出來,讓自己能夠真正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人看事,她若學會了辯證地、清醒地看待他人,就不至於形成過度刻板的印象,認為「人都是壞的多」,如此,內心的痛苦至少能減少一大半。
世上的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多數人既沒有傑出不已的貢獻,也沒有因自己的存在給世界造成過度的破壞。不好不壞、各有好壞、才是世間人的生命常態。
儘管人各有優劣、不同之處,但也不妨礙我們在人群中互相傳遞溫暖,不妨礙家人之間互相關心、友人之間互相關愛——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多半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大部分人生中,其實我們是有主動性的,在看似被動的人生裡,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度過每一天、選擇怎樣去與人交談和說話、選擇以何樣的狀態去與人相處……我們的心能夠掌控這些,假使我們讓自己的心具有足夠的力量的話。
因此,對世界和人類的觀點足以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態,足以讓我們是消極地活著、還是積極地行動著、積極地與人相處著。儘管如此,我還是能夠理解那些視世界中大多數人為壞人的抑鬱人群:在早年的養育過程中,一定有什麼過度的養育方式造成了他今日的情狀。
但不妨,在今天的世界中,我們能夠獲取足夠的支持幫助我們去走剩下的人生路——至少,如果你願意,花錢找個心理醫生還是非常容易實現的。
習氣是一天一天培養出來的,改變負面的、消極的認知模式同樣也是需要持續的、長久的功夫。一大片冰川總是一點一點消融,一大塊巖石總是一點一點被海水衝刷消蝕……這世上的人,多少總有優點,不妨學習經常改變一下慣性思維,多看看他人的優點,也許快樂會來得容易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