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獎勵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剩餘諾貝爾獎將會持續揭曉!
之所以沒有諾貝爾藝術獎,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諾貝爾沒有在遺囑裡提到藝術而已。
假如真有諾貝爾藝術獎,在2019年,這個獎又該頒給誰?如果有,這個問題能難住將近一半藝術界人士。
這一方面是因為藝術好壞沒有統一標準,畫寫實的跟搞行為藝術的沒法放在一起類比;另一方面是因為藝術創作有很強的區域特性,很難產生世界級的影響力。
拍賣行幾乎是唯一進行角逐與排名的競技場,而為了配合買家口味,拍賣行也得把拍品按地域區分。
面對「諾貝爾藝術獎應該頒給誰」這個問題,你選誰,就意味著你選了哪種價值觀。
一個強調悲劇感與宏大主題的藝術家必然會傾向於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一個感傷細膩並對細節無限關注的藝術家會對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情有獨鍾,一個帶有波普玩世情結的藝術家一下子就會想到傑夫·昆斯(Jeff Koons)和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而一個行為藝術家,毫無疑問會投票給最熱衷於參與社會事件的同行。如果讓我們國人投票,也許你就會投給蔡國強或徐冰。
選擇就是偏見的產物,每一種評選都非常困難,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每一年諾獎出爐,科學獎和醫學獎多為實至名歸,很少引起爭論。而文學獎與和平獎則最容易意見不一致,出現反對與質疑的聲音。因此,和平獎甚至常常空缺,而文學獎更是各花入各眼,但無論怎樣質疑,被提名的文學家幾乎都能銷量倍增。
每年的諾獎有1000至2000人被推薦為候選人,而在藝術領域討論誰是最傑出的藝術家,儘管最終結果分歧很大,但是業內人士提名的候選人卻相對集中。
安塞姆·基弗、格哈德·裡希特是公認的大師型藝術家,難分伯仲;如果不是已經去世,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塞·託姆布雷(Cy Twombly)將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馬林·杜馬斯(Marlene Dumas)、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山德羅·基亞(Sandro Chia)、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各有擁躉;
達明安·赫斯特、傑夫·昆斯是市場英雄;年輕一些的猛人如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和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也令不少人心儀,後者的作品甚至沒有物質實體,但就是立住了。
而在中國藝術家中,蔡國強和徐冰是得票最高的,這兩位藝術家早期位列海外四大金剛,一直堅持國際化路線,且創作活動活躍,他們的創作不受地域限制,可與全世界的藝術家同臺競技。
引起廣泛關注的藝術家都有某種天賦的本領,在自己的方向上把創作推進到極致。而且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你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蹦出他們的代表作。
這些作品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個節點,而成為這樣的節點,可以說就是諾貝爾藝術獎的評選標準。
同時,以上這份名單在拍賣市場上也炙手可熱,其中一些名字甚至跟古典大師一樣作品稀缺。
1.安塞姆·基弗
新表現主義代表人物,德國歷史的勘探者和反思者,被公認為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
美國《時代》周刊稱安塞姆·基弗是「同一時代大西洋兩岸最卓越的藝術家」。他的創作歷史、神話、文學、哲學和科學均有涉獵。儘管從不表達當下,但基弗的創作無疑是最為貼近社會現實的。
代表作有《聖像破壞之爭》《鉛鑄圖書館》《瑪格麗特》等作品。
星空隕落
瑪格麗特
「佔領」計劃 攝影
金字塔下的男人 1996
他的作品不是為了給人以愉悅,而是以觸目驚心的廢墟和荒蕪帶給人們以震撼,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宗教性。他用藝術深刻地反省自己,甚至整個民族,讓德國的那段歷史無處遁逸。
基弗之所以偉大,在於他並沒有將自己停留在對歷史的反思與批判上,他還通過藝術作品思考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探索過去、現在與未來,穿梭在歷史、神學、科學、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
有人說,如果藝術界也有諾貝爾獎,那麼獲獎者非他莫屬。如果基弗沒有成為一名藝術家,他也許會是一個哲學家或者文學家,抑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對人類和宇宙的探尋,是他創作的最終指向。
2.格哈德·裡希特
他是德國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藝術家,是後現代主義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抽象繪畫、基於照片的寫實作品、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繪畫與雕塑均有涉獵。
他最大的貢獻是使繪畫以照相的形式甦醒,擺脫傳統的繪畫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存活。
裡希特所有的題材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他在80年代創作的歷史畫。
戰後德國的悲觀主義像幽靈一樣纏繞在裡希特的內心之中。特別是當悲劇的歷史理想與現世的商業碰撞在一起的時候,這種複雜性被更進一步被強化。
只有把裡希特放在繪畫史和社會史的雙重闡釋中,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他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
3.馬林·杜馬斯
南非藝術家,世界上最成功的當代女性藝術家,以粗糙線條描摹裸體人物、扭曲呈現生命狀態而聞名。
她的畫風趨向於強烈的表現主義,被稱為「睿智的表現派藝術家」。
Erik Andriesse, 1980.
The Black Man, the Jew, and the Girl (for Parkett no. 38),1993.
Young Boys,1993,100 x 300cm.
馬琳·杜瑪斯(Marlene Dumas)通常被稱為「精神表現主義者 」,她的含有性隱喻的繪畫暗示了現實世界的精神混亂。
她筆下的人物多是女人、兒童和有色人種,他們美麗、柔弱。但是對於這些容易受傷的弱勢人群,杜瑪斯的作品不提供觀眾任何安慰,她破壞了圖像最根本的敘事、交流功能,剝光了精神安慰中最美好的外衣,因而挑起了困惑和恐懼,從而凸現了一種自我的符號性。
杜馬斯在她的作品中呈現出一種集體罪惡感和個人憤怒的救贖,並且加入了女權主義色彩。
4.山德羅·基亞
義大利超前衛藝術派最重要的藝術家,擅長以輕鬆愉快的表達方式作畫。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將神話人物置于田園背景中呈現在當代人面前。
但是山德羅·基亞並沒有盲目的拿來主義,而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思和自我獨立的思考。
把神話安置在了田園風光和意境裡,同時也有大量的文明什麼對傳統和神話的衝擊和世俗化的運用,藝術家像一位遊牧者,帶有自我的一種信仰和一種自由的狀態,在傳統和當下之間穿梭和把兩者之間再進行自我方式的一種穿連,這就是藝術家自己所說的——一種創新。
5.大衛·霍克尼
美籍英國畫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及攝影師,英國現代繪畫的先驅,他的作品吸收了波普藝術的特點,並堅持探索照相機的多種工作方式和攝影作品的多種表現形式。
大水花 1967
我的父母 1977
克拉克夫婦和帕西貓 1970-1
左:有趣的是動漫作品《馬男波傑克》中被掛在波傑克辦公桌正後方的畫作,正是化用自《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
右:《藝術家肖像》 霍克尼 1972 年
6.達明安·赫斯特
達明安·赫斯特是最富有的英國當代藝術家,YBA代表人物,1995年獲特納獎。
他主導了上世紀90年代英國藝術的發展,作品常以生死為主題,惹來爭議也帶來聲譽。
Damien HirstSubservience 蝴蝶標本 2019
《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一隻浸泡在福馬林溶液內的虎鯊
7.傑夫·昆斯
工作生活於紐約的波普藝術家。作品有20多個系列,各種各樣的商品、廣告、卡通玩具不僅表現了多姿多彩的現代商品社會,也表現了現代人似孩童般無休止的消費欲望。
他的不鏽鋼雕塑作品《懸掛的心》曾創下在世藝術家的成交紀錄,他也成為拍賣場上作品最值錢的在世藝術家。
傑夫·昆斯與Lady Gaga合作
儘管從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個人認為他依然是個誓將嬉皮士文化進行到底的反主流反社會幹將,尤其在這個經濟低迷的時代反而以浮誇奢華的風格體現出來,藝術價值在金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8.辛迪·舍曼
辛迪·舍曼美國著名女性攝影家,因角色扮演和自拍照而聞名,這些照片反映了西方社會不同年代典型的女性形象,探討了當代女性所經歷的形象和身份認同。
Cindy Sherman,Untitled Film Still#21,1978
Cindy Sherman,Untitled#96,1981
Cindy Sherman,Untitled#414,2003
扮成小丑的她,憤怒主婦的她,高級應召女郎的她,藝術名畫中的她,好萊塢電影海報裡明星的她……辛迪·舍曼就這樣在鏡頭前,變幻著自己的角色。並通過以上各種身份的轉換,喚醒人們對社會角色的關注與探索。
對舍曼而言,不是在傳遞女權主義,是一種身份的探索。
正是通過她的作品對社會不同身份在社會中的存在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一個身份走到底了。
舍曼的攝影作品,突破了傳統攝影的維度,由自我的探索來反應出很宏觀的一個問題——社會身份存在的意義。
9.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南斯拉夫籍行為藝術家,被譽為行為藝術之母。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自己的身體創作,衝破了身體的公共領域和個體領域的界限,她的作品靈感來源於對巴爾幹地區民族文化的研究。
1977年 《無量之物》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藝術家前男友)兩個人裸體站在一家畫廊狹窄的入口處,觀眾進入博物館只能通過他們之間的狹小空間,被迫面對赤裸的「男性」或者「女性」。
1980《潛能》Rest-Energy,時長:4分鐘
1980年的《潛能》,瑪麗娜和烏雷兩個人面對面站立著並專心地注視著對方,手裡還同時拉著一個緊繃的弓,而烏雷的手裡緊拉著一支帶毒的箭,正對著瑪麗娜的心臟。由於弓箭的張力使他們的身體一律向後傾斜,他們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會離弦射出,同時,通過擴音器聽到的是他們心臟急劇加速的跳動聲。整個作品持續四分十秒。
《凝視》
隔著一張木桌,這對曾經同生共死的戀人伸出雙手
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後,達成和解
10.提諾·賽格爾
英裔德國藝術家,以場景藝術、情境藝術聞名,他創作的基本素材是人的聲音、運動的過程和觀眾的參與,作品不涉及任何有形物質,也不以任何方式記錄。
《這太當代了》
賽格爾作品《這太當代了》(This is so contemporary,2004-2015): 當觀眾走進空白無物的展廳時,三名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就會出現在展廳中,高聲唱出「Oooh~ This is so contemprorary, comtemporary, comtemporary…」並伴隨著隨機歡樂的舞蹈。
《吻》
賽格爾《吻》(Kiss,2003-2015):兩名舞者在場館中以情侶的姿態用身體逐個再現藝術史中關於擁吻的名作,再現對象包括如羅丹、克林姆特、布朗庫西、庫爾貝、傑夫·昆斯等藝術家的作品。此作品於2003年被紐約現代美術館以五位數價格被收藏。
1900年,諾貝爾在遺囑中要求將自己死後留下的財產分成五等份:「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很顯然,當時藝術並沒有進入諾貝爾的視野。
但是《衛報》的評論相信,這個情況在今天已經得到完全的改觀,「如今的藝術和文學一樣精粹」。
15世紀以來,藝術家離工匠身份越來越遠,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減弱了,恰恰相反,一些藝術作品的精密和複雜程度讓瑞士表廠的頂級工匠也自愧弗如。
藝術家的能量增強了,因為他們對世界產生影響的方式越來越精神化,他們不再靠天頂畫和雕塑來散播信仰,而是表現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或成為你我的鏡子。
不需要諾貝爾藝術獎,因為藝術不需要群龍之首。它擊中人心的方式多種多樣,無法選出一個最佳答案。
與文學一樣,藝術是一道僅容少數人通過的窄門,它是造夢的領域,也驚醒你的迷夢。最傑出的藝術家可能是人類中最不切實際、最獨特的那群人。
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藝術家就接受贊助而得以生存和創作。表面上他們靠手藝養活自己,實際上吸引眾人的,是他們在形體中高舉的心靈,以及在色彩中發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