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奧匈帝國陸軍的重炮,斯柯達149毫米榴彈炮

2021-01-18 丹書戰史

一戰的歐洲是各類重型火炮的舞臺,人們往往被各類型的大口徑榴彈炮所震撼,又或者被M1897這類有代表性的小口徑野戰炮吸引,對中口徑火炮關注相對更少,尤其是一戰後已經不復存在的奧匈帝國,人們對該國軍隊的裝備情況了解就更少了,今天就來介紹一款奧軍在一戰期間廣泛使用的中程榴彈炮。

與當時歐洲其他陸軍大國一樣,奧匈帝國非常重視火炮現代化建設,加上有斯柯達這樣的軍工重企支撐,在相關領域有獨特的見解。奧軍重視師級火炮建設,考慮到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很多軍隊都重視75毫米野戰炮這一類口徑偏小的火炮,到150毫米這一級別的火炮,往往都是更加笨重的加農炮,他們擁有更大的射程,卻難以兼顧輕巧便攜的特性。

斯柯達在1914年研製的149毫米榴彈炮就是一款相對輕巧的火炮,它被稱為VZ 14,其實它和二戰德軍使用的150毫米重步兵炮類似,是用來在中近提供重火力支援的大炮。

該炮實際口徑149.1毫米,作戰重量2765千克,炮管長2100毫米,全長5.95米,採用水平滑動炮閂,炮管下是反衝系統,該系統可以根據火炮仰角的變化調整孔徑,以適應不同的運動方式。

火炮擁有木製的炮輪,矩形的炮架帶結構有駐鋤,有一面5毫米厚的炮盾,有平面矩形和帶弧形的兩種,炮管俯仰角度為-5°~70°,水平方向只有5°(當時大多數火炮水平調整角度都很窄),火炮發射42.6千克重的榴彈,炮口初速度336米每秒,最大射程8800米,每分鐘能發射4發炮彈。火炮需要6名成員操作,一般一門火炮標配12人的炮班。

既然是師級的野戰支援火炮,它當然就具備快速行軍的能力,火炮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使用兩組馬匹拖曳行軍,每組6匹馬,基本能滿足常規行軍要求。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該炮具有其他小口徑野戰炮的射程,雖然射速方面要差一點,但是威力彌補了這一缺陷,機動性也還不錯,是一款不錯的中程榴彈炮。

1916年時,斯柯達還重新研製了長炮管,以及適用的彈藥,增加了射程,新火炮被稱為VZ 14/16,不過兩種型號的彈藥仍然可以通用,只是前線士兵一般不這麼幹,因為兩種彈藥彈道等性能不同,交叉使用彈藥需要複雜的計算才能明確彈著點,士兵們乾脆懶得用。

在一戰期間,這款火炮是奧匈帝國陸軍標準火炮,在對手和隊友中間都反映良好,一戰後雖然奧匈帝國不復存在了,但是這門火炮得以延續,包括義大利、英軍、德軍等在內的眾多國家軍隊均有使用,並且豐富了彈種,增加燃燒彈、破甲彈等。德軍將這款火炮稱為15釐米 sFH M.14(koda),國防軍帶著它參與了二戰初期的很多戰鬥,意軍將其稱為sFH 400(i),1943年的西西里島上還有它的身影。

相關焦點

  • 沒落帝國的要塞毀滅器,斯柯達305毫米榴彈炮,一炮一個隕石坑
    奧匈帝國是一戰前歐洲的五強之一,雖然是一個多元國家,但是在它存在的短短幾十年裡已經發展到足以影響世界力量平衡的地步,在軍事工業上頗有建樹。其著名的軍工企業如斯柯達,該公司設計製造的M.11式305毫米榴彈炮,是一戰時期最好的陸地重炮之一。
  • 一戰奧匈帝國要塞毀滅者:M.11式305毫米重炮,二戰仍在發威
    二戰著名的塞瓦斯託波爾戰役,是人類歷史上著名的重炮戰鬥,除了人們熟知的德軍古斯塔夫重炮和卡爾臼炮之外,其實當時德軍還投入了另外一款重炮,那就是奧匈帝國M.11式305毫米攻城重炮。這樣一款其他國家的一戰重炮,是如何輾轉到了德軍手中繼續服役呢?
  • 斯柯達VZ14/19型100毫米榴彈炮,士兵快樂炮,東北軍曾仿製
    斯柯達作為19世紀中期成立的軍工企業,在奧匈帝國那個工業強國的氛圍下,在實業家埃米爾·斯柯達的經營中很快就成了歐洲乃至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企業,在19世紀末開始進入槍炮製造行業,在一戰前已然是奧匈帝國最大的兵工廠,設計生產了許多著名的槍炮,VZ14/19就是斯柯達公司在一戰時期研製的100
  • 被稱為一戰英國最精準的火炮,BL9.2英寸重型榴彈炮
    一戰前的英國雖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國,但是該國軍事建設重海軍,相比之下陸軍重型火炮方面就要遜色一些,不如歐洲大陸幾個大國。1900年,英國還從斯柯達購買了一些9.45英寸榴彈炮,用於南非地區使用,英軍發現這是一種非常好用的重炮,但是它也存在輪廓太大等問題,隨後英國決定在斯柯達的技術基礎上自行研製一款重炮,這就是BL 9.2英寸(約230毫米口徑)重型攻城榴彈炮。
  • 法國一戰1904TR 155毫米速射榴彈炮,每分鐘15發的爆燃射速
    1904TR型155毫米速射榴彈炮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一戰之前的法國並不絕對信奉塹壕戰在這裡希望讀者不要誤會,在一戰及之前那個重炮橫行的年代,155毫米級別的火炮確實只能算中口徑,大口徑者如施耐德194毫米口徑炮,甚至「大貝爾莎」420毫米重型榴彈炮。
  • 神級的輕機槍,被佔的斯柯達
    被德國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還有很多個兵工廠,我們這裡說說其中的佼佼者斯柯達兵工廠吧!斯柯達兵工廠在一戰中就生產過許多款重炮,二戰前後也有很多不錯的火炮面世。比如以下三種:1、斯柯達M1936式47毫米反坦克炮該炮重量輕僅有590公斤,射程4公裡,在1200米內可擊穿60毫米均質鋼甲,性能在當時很不錯了。
  • M1式155榴彈炮:美式重炮的開山之作,志願軍取之於敵,用之於敵
    前言前面我們先後講了二戰中美軍裝備使用的M1A1式75毫米榴彈炮和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本篇將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大哥,M1式155毫米榴彈炮。在大口徑火炮方面美軍在戰爭中使用的是法制施耐德M917式155毫米榴彈炮。M1式155毫米榴彈炮曾經現身在敘利亞戰場美式重炮的開山之作一戰後,美軍對M1917榴彈炮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滿意,便向施耐德公司購買了該炮的生產許可證,生產了其美制型號M1918式榴彈炮。
  • 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榴彈炮!
    其中就有許多國家競相裝備和使用榴彈炮,使榴彈炮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身管較短,彈道比較彎曲,適合於打擊隱蔽目標和地面目標,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之一,而今天兵哥要講的是M101式105MM榴彈炮,它從一戰到二戰被廣泛使用,就算是現在也深受很多國家喜愛。M101式105MM榴彈炮是美國生產的一種10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也是世界上一種十分有名的輕型野戰牽引火炮。
  • 二戰日本生產出世界最大火箭炮:400毫米口徑重型火箭炮襲擊美軍
    因為要為海軍武器讓路,其實從1944年-1945年,日本沒有生產一門陸軍重炮。而且本身日本陸軍重炮產量也確實不多,在1941年,日本只生產了576門100毫米口徑以上重炮。主要包括100毫米91式榴彈炮,105毫米92式野戰加農炮,150毫米96式榴彈炮,240毫米96式榴彈炮,300毫米超重型榴彈炮和150毫米重型加農炮。
  • 為何一戰中德國只是丟了些領土,而奧匈帝國卻被打崩了?
    文/寂寞的紅酒奧匈帝國和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兩大強國,是同盟國集團的兩大絕對主力,第一次世紀大戰就是這倆兄弟在鬧事。不過一場大戰打下來,兩兄弟雖然都是戰敗國,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一戰中,奧匈帝國被打崩潰了,而德國雖然也輸的很慘,但只是丟了些領土。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東北軍的三大王牌火炮:口徑100毫米以上,連日軍都垂涎三尺
    150毫米重迫擊炮。作為東北軍的王牌武器,150毫米迫擊炮在當時絕對屬於重火力,比75毫米山炮火力都猛,屬於比較強大的戰場火力支援武器。東北軍每個國防旅都有一個重迫擊炮連,裝備6門150毫米迫擊炮。抗戰時期,兵工署在倉庫中找到了一些東北軍150毫米重迫擊炮的報廢炮管,利用這些炮管制造試製成功「29年式150毫米迫擊炮」,為遠徵軍編組了一個重迫擊炮營,29年式150毫米迫擊炮成為遠徵軍的重要火力支柱。東北軍的150毫米重迫擊炮真是個好東西,連報廢的下腳料都被兵工署當成寶。240毫米重炮。240毫米重炮堪稱當時中國戰場的「火力之王」。
  • "改變一戰命運"的列日要塞竟是無用的豆腐渣工程?
    說到比利時列日要塞,對於一戰史略有了解的讀者可能都有所耳聞:軍事天才小毛奇指揮德軍精銳圍攻列日久攻不克,惱羞成怒的德軍祭出了手中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殺器——420毫米的大伯莎巨炮,並且小毛奇將僅有的五門該型重炮的其中四門都派往了列日。最終,在超級巨炮的轟擊下,列日要塞在消滅了多達四萬的德軍後陷落了。
  • 《新亮劍》雷人情節:八路繳獲日軍150重炮?抗戰時可能都沒見過
    150毫米野戰炮,在當時是日本陸軍能拉到戰場的最大野戰炮,當時主要有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另有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但數量很少,多作為要塞炮,偶爾拉出來當野戰炮用),以及明治38年式150毫米榴彈炮、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等。
  • 小國重炮!盤點二戰時捷克造火炮,第一種德國都說好
    斯柯達M1936式47毫米反坦克炮1936年,捷克斯柯達公司為捷克陸軍設計了一款反坦克炮,該炮採用47毫米口徑43.4倍徑。之後,這款炮又出口到了南斯拉夫,被命名為M37式47毫米反坦克炮。該炮重量很輕僅為590千克,射程4000米,在1200米內可以擊穿60毫米均質鋼甲,在當時性能相當不錯。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長盛不衰的老兵,志願軍手中的利器
    以至於,一戰結束後,各國的師屬野戰炮,仍停留在75毫米口徑這個級別上。美國也未能例外。一戰的時候,美軍師屬火炮,是大名鼎鼎的法制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隨著時間推移,該炮越發難以勝任未來高強度戰爭的需求。一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開始研發建立自己的軍工體系,以改變武器裝備多為歐洲貨的情況,作為重要支援火力的火炮是其研發的重點。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奧匈帝國候選繼承人費迪南大公許多人都非常明白,奧匈帝國雖然聲稱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演習,但很明顯是要進攻塞爾維亞的前奏,因此激起了許多塞爾維亞人的反抗。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臨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奧匈選擇這個日子是別有用心的。
  • 一戰中,沙俄可以輕鬆擊敗奧匈、奧斯曼,卻為何打不贏德國
    到19世紀時,拿破崙直接將奧斯曼帝國稱為「歐洲病夫」。而到一戰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已經只是一個即將崩潰的黃昏帝國。要抵禦住沙俄的進攻,顯然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再來說說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繼承於1806年滅亡的神聖羅馬帝國。1848年,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匈牙利革命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 二戰美軍火炮支柱,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沒想到還有德國血統
    二戰美軍運用較多的支援型榴彈炮就是M2式105毫米榴彈炮,戰後更名為M101式。這款火炮的服役時間跨度相當大,它的研製可以追述到一戰時期,至今仍在部分國家或地區服役,是不折不扣的老爺級裝備。
  • 中國援助的塞爾維亞:沒海軍卻修復百歲鐵甲艦,曾打響一戰第一炮
    塞爾維亞國防軍僅僅在多瑙河、薩瓦河等內陸河流上保留了一些巡邏艦艇,並從屬與塞爾維亞陸軍河艇巡邏隊。圖片:在貝爾格勒多瑙河邊的塞爾維亞陸軍河艇部隊巡邏艇,白色是剛剛修復完成的「薩瓦河」號鐵甲艦。「薩瓦河」號就是這樣一艘內河鐵甲艦,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奧匈帝國海軍建造,是哈布斯堡家族意志在多瑙河上的體現。該艦原名「博德羅河」號(SMS Bodrog),屬於奧匈帝國海軍泰米斯河級(Temes class)淺水鐵甲艦的二號艦,於1903年2月14日開工,1904年4月12日下水,1904年11月10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