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3日 13:48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古城屹千年 長風承古今
本報全媒體記者 陳漢兒
「兩集全部看完,作為興化人的自豪感一下被激發出來,原來我們的城是這樣有氣節有底蘊的城。」「製作精良,內容完整,一幀一畫都是快要溢出屏幕的濃濃鄉愁。」4日至5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興化——媽祖故裡 挑山擔海》,「鄉愁」「自豪感」成了眾多莆田市民、網友收看後提及頻率最高的詞。
「片中,古代莆田和近代莆田在歷史長河和紀錄影像中交匯,讓人看到更全面的莆田。對莆田人而言,被喚醒的不僅是鄉愁,還有那久遠的不論貧富、皆樂詩書的讀書氛圍和回溯原初、誠信經商的商業本分。」莆田市圖書館副館長張翔表示。
莆田市位於福建沿海中部,北接峰巒起伏的戴雲山脈,東臨洶湧廣闊的臺灣海峽,挑山擔海。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資源,為這座人傑地靈的千年古城提供了有利發展條件。
木蘭溪是興化兒女的「最美家鄉河」,也是首批「全國示範河湖」。它從戴雲山東部逶迤而來,流經1700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浩浩蕩蕩注入興化灣。沿木蘭溪畔駐足遠眺,長河安瀾,兩岸秀色,三時有花,四季常青。
千百年前,興化平原本是一片海灘與沼澤。北宋中期,經過不斷地圍墾開發,海岸線日漸擴大,南、北洋平原農業生產迅速發展。但由於地勢低,海水順著木蘭溪河道倒灌,每逢雨季便泛濫成災,致使兩岸農田顆粒無收。農業以水利為命脈,讓溪海歸流、引溪水灌溉農田,成為當時興化百姓最迫切的訴求。
公元1064年,16歲的長樂女子錢四娘傾其家資圍堰築陂,陂卻在一場大洪水中被毀。錢四娘悲慟不已,憤而投水。受其精神感召,木蘭溪上的治水者前赴後繼,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在1083年建成木蘭陂。
「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木蘭陂屹立千年而巋然不動,發揮著它引流、蓄水、排洪、灌溉的作用,將木蘭溪改造成為滋潤莆陽大地的生命源泉,福澤一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燦爛的科舉文化彪炳史冊,也化為興化古城特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承,詩禮傳家。
歷史上的莆田,被稱作「文獻名邦」「海濱鄒魯」,歷代湧現出21名狀元、17名宰相、2482名進士,蔚為大觀。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省試,進士總數293人,興化舉子16人榜上有名。其中更是出現了魁亞聯登、四異同科之奇。發榜後,宋高宗親臨祝賀,問狀元、榜眼:「卿土何奇?」榜眼陳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稱讚不絕,此聯流傳千古,莆仙百姓自是耳熟能詳。
「家貧子讀書」的祖訓,成就了輝煌的「文獻名邦」。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士群體光芒閃耀的背後,還有另外一群人的身影——興化商幫。他們「勤勤做,儉儉開」,遠離家鄉行走天下,逐漸形成了經營幹果的「桂圓幫」,經營糖業的「糖幫」,經營航運業的「海幫」。他們以地域、親情、鄉誼為紐帶,足跡遍布各大商埠,成就「無興不成鎮,無莆不成市」的商業傳奇。
興化商人不僅能吃苦、善經營,而且珍視信譽、急公好義。去南洋謀生的興化人,只要創業有成,就會回鄉建厝、反哺家鄉。如今,莆田大大小小的村莊裡,常可見僑宅或僑樓。這一棟棟融合了中式風格與南洋風情的老厝,既是他們榮歸故裡的不朽見證,也是他們遠渡重洋的尋夢落筆。
古城興化人,或以文採風流驕人,或以松柏之質垂範。文獻名邦的書香墨韻、興化商幫「敢為天下先」的壯志豪情、「立德 行善 大愛」的媽祖文化內核均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之中,融為興化人血液裡的基因密碼。
滄海桑田,流轉千年時光。如今,作為興化古城牆唯一保存下來的建築,古譙樓靜坐於繁華的莆田市區中心,青石不語卻了年華事,它見證著莆田這座「古府新市」日趨強健,以「文獻名邦」的古邑風範、「海濱鄒魯」的新城風貌,昂首邁進新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