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

2021-02-19 張德芬空間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熙龍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個新興的中產家庭因為孩子擇校而經歷的一系列的故事,影片詼諧而幽默的背後,實際上也藏了諸多心酸和無奈。

看完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面對學校面試的時候,校方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問題:你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我想,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其實藏在電影之中。

主人公夫婦拉吉和米圖是印度月光集市上開時裝類店鋪的商人,在當地算是小有名氣的土豪,有豪宅,開豪車,有保姆,算是典型的新興中產階層。

他們有一個女兒皮婭,剛剛到了要上學的年紀。不過皮婭在熒幕上的出場,還是充滿了戲劇的詼諧感:穿得裡三層外三層,還被戴上了安全帽,被套上了護膝。

如果劇情沒有進行下去,你會以為,這個小姑娘可能要被父母帶去戶外徒步,然而真相是:她其實只是要去遊樂場玩個滑梯。


小女孩兒在熒幕上僅有的幾句臺詞裡,在這個畫面中迎來了第一句:「媽媽,我這樣就動了不了」,可是母親米圖不為所動,堅持讓一個去玩滑梯的小朋友全副武裝起來。

除了感受到幽默,你會不會也覺得這個畫面很熟悉?它會不會很像我們的日常?我們經常跟自己的孩子說:「你要這樣這樣、你不能那樣那樣」,但是我們幾乎不會停下來問問孩子:「你想怎麼樣?」

心理學認為,一個孩子在三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清晰的自我意識了,也就是說,TA已經開始知道「我」和「你」的區別,而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自尊的最重要的養成階段。

但是,讓我們再回到電影中,來想想那個穿著護膝、帶著安全帽的小女孩,她會是什麼感受?

她通過母親對自己的反饋,會覺得:「我的意見不重要,我必須要聽從母親的安排」,隨著母親對她意見的忽略逐漸增多,皮婭也必然會慢慢不再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一個不能夠維護自己真實感受的人,又怎麼可能活得幸福快樂?

米圖之所以會忽略皮婭的感受,表面是「為了她更安全」,本質上卻是緩解自己內在世界的焦慮,她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而這份不相信,也會通過潛意識傳遞給皮婭。

再好的學校教育,可能都無法治癒母親帶給自己內在世界的這份不自信。

除了拉吉和米圖這對讓人爆笑的印度中產夫婦,電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另外一個家庭——「窮人」鄰居希亞姆一家。

為了讓女兒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拉吉和米圖買了「學區房」。

可是由於家長面試不過關,女兒皮婭還是未能被好學校錄取,而「找關係」、「走後門」這兩把萬能鑰匙也失效後,拉吉夫婦被迫無奈只能用「裝窮」的方式來扮演窮人,以換得好學校給貧窮孩子們留下的25%的入學名額。

希亞姆一家就是拉吉和米圖搬到窮人區後,遇見的好心鄰居。這個新鄰居一家,主動幫助拉吉一家學習賺錢、打水、買食物……甚至為了幫助拉吉一家給女兒湊學費,希亞姆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在馬路上和汽車主動碰瓷。

在希亞姆一家人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人性的光輝:善良、熱情、勤勞、知足、友善……但最讓我動容的,還是希亞姆在得知自己兒子沒有被好學校錄取時的反應。

希亞姆難過地靠著柱子哭了幾下之後,擦乾眼淚,然後轉身抱起自己的兒子,說道:「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

說罷,還和妻子湊了300盧比,決定去買個從未吃過的披薩,幫助拉吉一家慶祝皮婭被錄取。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在精神上富有的父親形象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不管外界環境如何,TA都足夠勇敢和優秀;


作為父親,他在逆境中不被擊倒,還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


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匱乏,就嫉妒他人的擁有,非但如此,他還能以最真誠的善心,祝福對方的收穫;

……

心理學認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在對父母親形象的內化過程中完成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父親是有力量的、自己是被支持的、被祝福的,那麼當他在成人世界中體驗到挫折的時候,他也會從內化的父親形象中提取強大的力量,支撐自己穿越黑暗的旅途。


這份內在世界的勇敢、無畏、善良,孩子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中去汲取和內化。而學校教育,很難在黑暗的絕境之地,給予孩子力量。

 

影片的高潮,在結尾的時候,隨著男主人公拉吉的公開演說到來。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滑稽幽默的經歷後,拉吉在希亞姆提供的人性之光的鏡子當中,照見了自己人性中的醜陋和灰暗。於是,他決定主動放棄女兒的學位,把學位歸還給本來就屬於他們的窮人家的孩子們。

拉吉說:「我這輩子,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老公、一個好爸爸,但是我想,想要做到這一點,我首先要做一個好人」。

雖然影片中沒有迎來滿堂的喝彩,但是這句話,我相信還是讓很多觀眾為之一動。

人的成長,本質上就是在尋找理想化客體,並對理想客體不斷認同的過程。

作為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體,身為父母,你做的的一切其實都在潛意識上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你相信什麼、你選擇什麼、你放棄什麼、你為什麼而努力……這一切,都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事情,它都在參與塑造你的孩子。

倘若你語言上相信真善美,

卻做著卑劣的行徑;

倘若你堅稱做人定要正直,

卻選擇不守衛約定;

倘若你言必稱勇於做自己,

卻總是剝奪他人想法:

……

那麼你的孩子也必然不會真的成為一個

相信真善美、為人正直、敢於做自己的人。

因為潛意識會傳遞和互相影響,當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的孩子必然也不會相信你,更不會相信自己,活成那美好的期待。

「做一個好爸爸,前提是我要成為一個好人」,它外延的深刻含義是:學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孩子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績、是否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

但是它不能夠決定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果敢、無畏、真誠、善良,這些閃閃發光的人格品質,只能從父母的內在世界裡去汲取獲得。

一個好學校,或許會決定孩子在剛開始跑得快不快,但是人格中的堅毅、勇敢,才會決定一個人走得遠不遠。

「你會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

貧窮,就是你本該豐饒的內心變成了乾涸的沙漠,就是你可以善良,但卻選擇了邪惡;你可以堅持,但卻選擇了放棄;你可以不認同,但卻被世俗淹沒。

···

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拉姐(ID:byjzlajie)。

主播 | 熙龍,我用聲音,擁抱你。微信公眾號:聲優工作室。

今日互動


親愛的朋友,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你認為孩子最應該擁有的能力是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們的故事。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

德芬新書密聊會

西西弗書店 · 天津

本周六,德芬將帶著全新作品《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在現場跟大家分享人生的蛻變之旅。這是德芬繼「遇見未知的自己」系列後,直面童年創傷、婚變、兒女遠行等無法逃避的痛苦,「面壁」修行四年的自傳式全新作品。


這一生,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也期待與你的遇見。


地點:西西弗書店·天津海信廣場店(和平區解放路188號天津海信廣場B1層)

掃碼預約前排VIP座位,活動前2天,我們將電話通知預約成功書友;其餘書友仍可到現場參加活動。

長按下圖,即可掃碼預約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已在全網上市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起跑線》曝影片片段 孩子入學家長卻被重重面試
    《起跑線》曝影片片段 孩子入學家長卻被重重面試 《起跑線》曝影片片段 孩子入學家長卻被重重面試收起
  • 【星標品質】《起跑線》:沒了方向贏了起跑又如何?
    下面我們就來逐一解讀《起跑線》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注和表達:中產的焦慮。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話題情感共鳴,恰恰是因為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中產階級家庭的焦慮是相通相似的。對於孩子未來的猜測和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恐懼是每一位家長的軟肋,為了子女能擁有更好的未來,父母甘願付出一切。
  • 豆瓣冷門佳片《起跑線》:看富貴中格格不入,貧窮中愛樂相隨
    17年上映的《起跑線》作為印度又一教育強片,被網友直呼:「拍出了中國起跑線教育之痛」。然而除了深刻的教育意義,另一門藝術也在影片中閃光——「貧窮藝術」。貧窮藝術游離於現實內外,現實之內牽引實際,現實之外涉及意識。而我想那不過是在現實之中看到了普通生活。《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幼兒園開始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經歷。教育、語言、習俗、階級,影片之下印度現實恒生,每一個話題都可以成文,但「貧窮」是我最想傳達的。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只好託關係辦個農村戶口並偽造材料,試圖搞個鄉鎮學校指標生……的確,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起跑線》就像一面鏡子,當小女兒皮婭在搬入富人區後無法融入鄰居的小朋友時,我們想起了去年的一條熱搜「不跟沒有英文名的孩子交朋友」。
  • 芬蘭人眼中的起跑線《一》
    在貧困線以上,有成千上萬的孩子生活在拉鋸的家庭裡。Paju說。 家庭背景也會影響孩子被欺負的風險、他/她的夢想、父母如何輔導功課並參與孩子的日常。 從事兒童及家庭工作的人經常看到不平等的現象。記者採訪了八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童年是怎樣根據不同的家庭背景而演變的。他們還告訴您在哪裡尋找許多人覺得遺失了的夢想。
  • 電影推薦|《起跑線》:窮人家的孩子在私立學校裡,是混不開的
    薦語:繼上次推薦的書《你當向鳥飛往你的山》之後,我們這期,推薦一部電影《起跑線》。前者讓我們懂得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努力,活得教育,才能真正改變我們的人生。>繼上次推薦的書《你當向鳥飛往你的山》之後,我們這期,推薦一部電影《起跑線》。
  • 電影《起跑線》其實是在告訴你:這才是真的起跑線
    與之前的印度喜劇不同的是,這次的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名為「起跑線」。從電影的名字中就不難看出,這是一部關於孩子起跑線的電影。表面上看起來,孩子的起跑線是身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物質條件,但是實際上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東西。電影中,夫妻二人為了讓孩子進最好的學校,從住了幾十年的「貧民區」,搬到了環境優越的「富人區」,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
  • 清明檔 | 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印度電影《起跑線》?
    無論是聚焦印巴衝突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是抨擊教育不公的《起跑線》,在「嬉笑怒罵」間「人情練達」。如果說卓別林是默片時代的喜劇之王,那麼以《起跑線》為代表的印度電影就是有聲片時代的不朽豐碑。聚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世界性議題人的一生就像跑馬拉松,起跑線是母親的妊娠期。而在孩子未真正走向獨立前,這場比賽的代跑者卻是眾多含辛茹苦的家長!
  • 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對比:從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這句話既是反諷也是惋惜與感嘆。 這其中涵蓋了方方面面,最為令人扼腕嘆息的就是教育,這幾乎意味著,從孩子的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貧富差距的烙印也將深深刻在每一個孩子心中。
  • 《起跑線》觀後感,在起跑線落後的我們怎麼逆襲?
    此後每隔七年,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被訪者從七歲開始,十四歲、二十一歲、二十八歲、三十五歲、四十二歲、四十九歲一直到五十六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人們驚奇地發現,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在出身這個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的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起跑線》:怎麼做才能使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和當下所有的父母一樣即使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也要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這種現實問題才更能讓人感同身受。1、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展現,有很強的代入感影片開頭拉吉夫婦的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 貧窮會使人自卑嗎?貧窮會讓你更加貧窮,不要向生活低頭
    有可能你高貴的頭也向別人低了無數次。因為貧窮,你錯過了最佳買房機會如果不是因為貧窮,你怎麼會手裡緊緊攥著那點錢,幻想著房價會跌。一看到房價有下降的發文,評論,你就莫名興奮,於是你一次次的觀望,一天天的等待。將三室二廳變成了兩室一廳最後變成了一室一廳。 這難道不是你的貧窮造成的嗎?你要花更多的錢去買相同大小的房,花銷自然更大。
  • 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教育焦慮如何緩解?從拒絕「劇場效應」開始
    隨著經濟條件和社會的發展,很多家長都願意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放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上,家長希望給孩子鋪好每一人生階段的道路,讓孩子往"成龍成鳳"的最終目標前進。 但是不管家長怎麼為孩子鋪路,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從而引起了不少家庭的教育焦慮。
  • 貧窮陷阱:貧窮是如何偷走一個人的未來?
    心理學上有兩個詞可以很好地來解釋窮的概念,一個叫做延遲滿足,另一個叫做自我效能。延遲滿足,指的是你願意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為了儘可能地攢錢,窮人每天必須剋扣自己,食不果腹,犧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換取未來更多的儲蓄。
  • 揭露教育現實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而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與教育現實相關的印度電影——起跑線。電影的開始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為了自己的孩子皮雅上學而四處奔波挑選學校,但挑選都是私立學校。所以,這裡就讓人感到很困惑,為什麼只考慮私立的學校?孩子還很小,但家長認為孩子就是要從小接受好的培育,一點沒毛病。因而一開始便定義了孩子的起跑線是在一開始上學的時候進的是一所好學校。
  • 起跑線
    hindi medium——字面意思是「印地語媒介」,中國大陸公映版翻譯為《起跑線》,這個翻譯是完全服務於劇情的,是個很中國式的翻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中國是所有家長的金句,雖然這句話仍有相當大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子女教育是中國人與住房、醫療齊名的三件大事之一,其中最具體的莫表象是入託、入學和高考。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愛看電影《起跑線》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無數家長的心聲可憐天下父母心寧願自己節衣縮食許孩子一個燦爛的前程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起跑線》講述了一對新富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最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首都德裡頂級學前教育民校——德裡文法學校的喜劇故事。天下父母的焦慮在《起跑線》中都體現得淋漓盡致,貧富差距、階層隔閡、中產焦慮、招生不透明、教育資源不平等等問題不僅僅是印度人的痛,也是中國人的苦。
  • 周末電影:《起跑線》
    而且印度電影大都顏色絢麗,歌舞熱鬧,很是讓人觀影愉悅        這部《起跑線》也不例外。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全世界中產階級家長的「金科玉律」。教育焦慮大概是從懷孕那天就開始了吧。
  • 又被印度人扎心了,電影《起跑線》是為中國人量身製作的嗎?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沒有謝幕,又一部高分印度喜劇登陸中國,它就是之前已經在國內擁有好口碑的《起跑線》。在家國、宗教、性別歧視的問題之外,印度人再次把教育問題搬上了大銀幕。《起跑線》是一部喜劇電影,講述的是一對處於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從小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絞盡腦汁擇校的普通故事。單憑這個故事梗概,都會讓中國觀眾覺得非常熟悉。
  • 不要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不看後悔)
    >人生就像一場需要經歷漫長煎熬的馬拉松比賽。        不過,仍有很多家長固執地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開始的起跑線上。        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提醒一些太過急切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不要將這場馬拉松變成短跑比賽,甚至讓孩子從剛開跑就傷在了起跑線上。畢竟,讓孩子傷在起跑線上比輸在起跑線上更加可怕,這會讓孩子一蹶不振,從此再也不想起跑。